隨州市曾都區

隨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位於湖北省北部,聞名於世的編鐘出土於此。隨州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由東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轉站。

曾都區介紹

行政代碼: 421302 行政級別: 市轄區
長途區號: 0722 車牌號碼: 鄂S
人口: 約64.43萬人 人口密度: 490人/km²
面積: 1316km² 郵政編碼: 441300
身份證前六位: 421302 隸屬政區: 隨州市

行政區劃:西城街道東城街道南郊街道北郊街道萬店鎮何店鎮洛陽鎮府河鎮淅河鎮新型工業基地隨州市經濟開發區

曾都區別稱“編鐘之鄉”,具有悠久歷史。該區位於隨州腹地,是地級隨州市政府駐地,下轄地區有5鎮、4街、2管委會、1開發區,面積約1316平方公里(2009年),人口約64.43(2009年)。曾都區氣候條件為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其“擂鼓墩風景區”為著名景點。

曾都區位於隨州腹地,屬地級隨州市政府駐地。隨州市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武漢,西接襄樊,北臨信陽,南達荊州,居“荊豫要衝”,扼“漢襄咽喉”,為“鄂北重鎮”。

隨州市交通便利,京廣鐵路、漢渝鐵路、寧西鐵路和107、312、316國道以及漢十高速公路、隨岳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的麻竹高速公路貫穿全境。

歷史

早在遠古代中期以前,隨州地區全部原始的海洋所覆蓋。在其後的呂梁構造運動中(約距今17億年前後),因地球構造運動加劇,岩漿不斷迸發,地殼發生了強烈的褶皺和隆起,局部地區海水退縮,使湖北境內的鄂西和大別山區第一次成為陸地,但隨州地區依然沉睡-之中。寒武紀早期(距今6億年前後),包括隨州在內的大洪山一帶才成為古海島。寒武紀晚期(距今5億年前後),隨南盆地發生過大規模火山噴發。志留紀末期(距今4億年前後),隨著隨州西北部的武當山一帶上長為陸地,隨州乃至湖北大部分地區相繼成為陸地。在二疊紀(距今2億多年),地殼又一次升降頻繁,湖北地區又有兩次大的海進海退,隨州地區也處於時隱時現的變化之中。直到三疊紀末期(距今約2億---1.9億年),地殼再次上升,隨州終於連同整個湖北地區告別了大海。

地球的構造作用造就了隨州奇特的地勢和複雜的地形,形成了良好的地勢特點和複雜的地貌觀:山脈與河流交錯,山谷與坡地相銜,丘陵與平地呼應,有“萬山千泉百洞”之稱。隨州的北面是屬於淮陽山脈西段的桐柏山,其主峰太白頂海拔1140米,西南面是褶皺斷塊山大洪山,其主峰寶珠峰海拔1055米。其間為丘陵和坡地,中部是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的平原,稱之為隨棗走廊,這是古今南北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平原之上,有水流貫其間。水是漢水東面最大的一條支流,它發源於大洪山北麓,流經隨州、安陸、雲夢,至應城與雲夢交界的蝦咀分流,西支經漢川北部至新溝注入漢水,東支由雲夢入孝感至武漢諶家嘰注入長江。在水兩岸,愛百條支流呈葉脈狀分布,其中流量較大的厥水、漂水、差水、均水等,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水系,可稱之為員水流域。可謂河流縱橫,土地肥沃。同樣,地球的構造作用也給隨州留下了大理石、銅、金、鐵、硫、石油等豐富的礦產資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