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背圍

現在,走進隘背圍,圍屋面貌煥然一新。 一門三進的大廳廈是圍屋人的“聖殿”。 圍屋內,有住房200餘間。

隘背圍,位於龍南縣裡仁鎮新里村境內,龍關公路北面,距縣城9公里。隘背圍,屬全縣至今居住人口最多,人氣最旺的一座圍屋。在建設新農村中,屬贛州市委宣傳部的駐村點。近幾年來,通過多方籌資,將整座圍屋修繕裝飾一新。
現在,走進隘背圍,圍屋面貌煥然一新。房屋整潔,路面、院落、坪子整潔,水溝清潔。仿佛走進了一座現代都市裡市民的住宅區,充你完全遺忘了這是一座古圍。
隘背圍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由李氏始祖元萬公開基興建。隘()屬客家方言,即是河堤,圍屋建在隘盤上的背面,故得隘背圍之名。
自開基始建此圍的漫長歲月里,幾經擴東建,幾經修整,才達到較高標準的防禦、生活功能較齊全的圍屋。
圍屋呈長方形,長120米,寬108米,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圍牆兼房屋的一道外牆,高4.8米,牆厚0.6米。圍屋建有6座炮樓,炮樓高9米。
隘背圍設有東門、南門、西門、北門。南門建有門樓,門頂成半月形,門楣上築有“隘背圍”圍名牌一塊。設有地面、門兩旁、門楣上共四層不同形狀的槍眼炮窗,顯得特別的森嚴肅穆。四道大門中,南門較為壯觀豪華。南大門不屬正門,而簡樸的西門是正門。問其原因,圍屋老人只說,從他們小時候起至今,一直就把西門視為正門,辦喜事時,都是從西門進出。
進得西門,就是長達120米的長方形院落。西門正對著裝飾精美的大廳廈(祠)大門。兩根木柱上掛有:“元祖生正桂宗胍源遠”、“萬公遷隘背分支流長”之聯。
一門三進的大廳廈是圍屋人的“聖殿”。建造高雅,工藝精湛,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流光溢彩。
上廳橫樑上有一橫聯:“祖德流芳”。兩側有對聯:“隴西一胍家聲遠”,“桔瑞萬代世澤長”。
上、中、下三棟廳廈中,中廳最為開闊,現在廳堂里擺放著12排3座位靠背椅,這是當代農民傳授技術的課堂。
圍屋的建築布局是外牆形成個“口”字型,這是整座圍屋建造規模的定格基礎,廳廈建造在圍屋的中心位置。由於隘背圍的地形地勢由東向西傾斜,廳廈背後的建房,由低至高,建造了4幢橫棟房屋共100餘間,是住房和人口最為密集的地方。
圍屋內,有住房200餘間。在東側和西側,各有一口水井。圍里曾居住80餘戶,326人。現在,仍然居住著50餘戶,這在龍南的圍屋中,是一座現住人口最多、最熱鬧的圍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