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則御之,過則從之

圍則御之,過則從之

原典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①。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②;四通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③;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④;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⑤;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⑥,圮地,吾將進其塗⑦;圍地,吾將塞其闕⑧;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⑨。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斗,過則從⑩。

註解

① 深則專,淺則散:言作戰於敵國,深入則士卒一致,淺進則士卒渙散。
② 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離開本國而越過邊界進行作戰的地區,就叫絕地。“九地篇”中對“絕地”未深究,此文是按上句“淺則散”引發而言。
③ 背固前隘者,圍地也:背後險要,前面道路狹窄,進退易受制於敵人的地區,叫做圍地。
④ 散地,吾將一其志:在散地作戰,我們要使全軍的意志統一起來。吾將使之屬:屬,連線。使之屬,使軍隊部署相連線。
⑤ 爭地,吾將趨其後:在爭地作戰,我們要迅速進兵,抄到敵人的後面,以占據其地。衢地,吾將固其結:遇上衢地,我們要鞏固與諸侯國的結盟。
⑥ 繼其食:繼,繼續,引申為保障、保持。繼其食即補充軍糧,保障供給。
⑦ 進其塗:要迅速通過。
⑧ 塞其闕:堵塞缺口。意在迫使士兵不得不拚死作戰。
⑨ 示之以不活:向敵人表示死戰的決心。
⑩ 過則從:過,甚,絕。指身陷絕境士兵就會聽從指揮。

譯文

在敵國境內作戰的規律是:深入敵境則軍心穩固,淺入敵境則軍心容易渙散。進入敵境進行作戰的稱為絕地;四通八達的地區叫做衢地;進入敵境縱深的地區叫做重地;進入敵境淺的地區叫做輕地;背有險阻前有隘路的地區叫圍地;無路可走的地區就是死地。因此,在散地,要統一軍隊意志;在輕地,要使營陣緊密相連;在爭地,要迅速出兵抄到敵人的後面;在交地,就要謹慎防守;在衢地,就要鞏固與列國的結盟;入重地,就要保障軍糧供應;在圮地,就必須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顯示死戰的決心。所以,士卒的心理狀態是:陷入包圍就會竭力抵抗,形勢逼迫就會拚死戰鬥,身處絕境就會聽從指揮。

古語智慧

俗語有道:“置之死地而後生。”這是作戰的一種心態,當處於被包圍的境地時,竭力抵抗,為勢所逼拚命戰鬥;當身處絕境時無法擺脫敵人,只能聽從將帥的指揮,齊心作戰。客觀條件對人的心理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作戰靠士氣,聰明的將帥應該通過製造如此的戰爭形態去統一軍形,激起士卒作戰的斗心,化解消極的情緒,使一切往積極的方向進展,將戰鬥力加倍。

智慧故事

破釜沉舟公元前208 年,秦朝大將章邯領兵破項梁(項羽之父)軍後,便以為南方的楚兵已不足憂,便領兵北渡黃河,攻打趙地。趙王歇與大將陳余、丞相張耳皆退至巨鹿城。章邯派王離、涉間帶兵包圍巨鹿。楚懷王派上將宋義及項羽、范增援救巨鹿。兵至安陽(今山東省曹縣東南)。宋義令駐四十六日不進。項羽勸宋義前進,宋義不聽,最後項羽殺了宋義父子。楚懷王任命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派當陽君英布和蒲將軍領兵二萬渡漳水(從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救巨鹿。開始,英、蒲戰少利,陳余復請兵。這時,項羽決心率全部兵馬渡河決戰。
渡過黃河後,項羽即下令全軍將士:沉掉船隻,砸破釜甑,燒毀營舍,每人只帶三天干糧,誓與秦軍決一死戰。楚軍身臨決定,在將軍項羽“破釜沉舟”的鼓舞下,個個抱著視死如歸的心情,直抵巨鹿城下。秦將王離眼看出軍兵臨巨鹿城下,立刻調遣軍隊迎敵楚軍。兩軍對陣,秦軍甲仗齊整,隊伍雄壯,兵多將廣,其勢如泰山壓頂;但見楚軍衣甲簡陋,步伐粗疏,三五成群,各自為戰,全然不成陣式,只知橫衝直闖,似毫無訓練的散兵游勇。這正是項羽用兵的精妙之處。項羽清楚:秦楚兵力懸殊,如果按成規兵對兵、將對將、列陣對抗,楚軍必定敗局已定。但項羽從戰場情勢出發,靈活處置,身先士卒,衝殺在前,命將士不拘陣式,各自為戰,只求殺敵取勝。
楚軍破釜沉舟,已無後退之路,惟有奮勇向前才可能有活路。將士們又見主帥衝鋒在前,士氣大振。於是氣沖斗牛,以一當十,以十當百,呼聲震天,秦軍聞聲喪膽,戰不過幾個回合,便敗退而去。
項羽也不追擊,而是下令宿營休息,飽食乾糧,以便再戰。第二日出戰前,項羽命令將士:今日務必盡掃秦兵。我軍糧食已盡,如不勝將全軍覆滅。是死是活,就在此一戰。楚軍將士得令,個個爭先,直向秦軍殺去。秦軍一退再退,不久便潰不成軍。章邯倉皇率殘部逃回了秦軍大營。王離在項羽大戰章邯時,勉強守住了本寨,但絕不敢出戰。項羽便命英布等領兵堵住道路,自己親率軍馬攻打王離,一鼓作氣,直搗王離營門。王離想奪路逃跑,卻被項羽堵住了出路,只三、四個回合,便被楚軍生擒了。
項羽率軍抵達巨鹿城下,與秦軍大戰九次,楚軍連連取勝,三日之內便將勢力強大的秦軍擊潰,巨鹿之圍一舉而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