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寺觀壁畫

隋代寺觀壁畫

隋代寺觀壁畫大多在上都長安、洛陽一帶,江南很少。見於文獻記載的其多,如:展子虔畫上都定水寺、崇聖寺、海覺寺等。

概述

隋代寺觀壁畫隋代寺觀壁畫

隋代佛寺壁畫大多在上都長安洛陽一帶,如:展子虔畫上都定水寺、崇聖寺、海覺寺、東都龍興寺、江都東安寺、長安靈寶寺、光明寺、天女寺、洛陽雲華寺、浙西甘露寺。董伯仁畫上都崇聖寺、海覺寺、汝州白雀寺、江陵終聖寺、洛陽光嚴寺。鄭法士畫上都海覺寺、永泰寺、開業寺、清禪寺、延興寺。鄭法輪畫上都龍興寺、紀國寺、大雲寺。尉遲跋質那畫上都慈恩寺、光宅寺、興唐寺安國寺、東都大靈寺。釋迦佛陀畫嵩山少林寺。釋玄暢、釋曇摩拙義畫成都大石寺等。

歷史

中國隋代時代的壁畫極為繁榮,尤以寺觀壁畫最為突出。由於隋代統治者對佛道的提倡,廟宇建築遍於全國,長安、洛陽等地寺觀尤為壯麗,其中壁畫大多出自著名畫家之手,如隋代展子虔、楊契丹、鄭法士,唐代閻立本、尉遲乙僧、張孝師、吳道子、劉行臣、陳閎、韓□、王維、周□、趙公□、左全、范瓊、張南本等人,都以宗教壁畫著稱。唐代宗曾出於政治需要,於會昌五年(845)下令滅法,除保留少數寺廟,絕大多數寺廟皆被拆除,不少壁畫亦隨之被毀。宣宗恢復佛教,寺觀壁畫創作又趨於活躍。唐代中原戰亂頻起,不少畫家紛紛入蜀,寺觀壁畫在比較安定的四川地區得到發展並繼承中原傳統展現出繁榮局面。這些畫跡雖皆早已不存,在唐宋人著述中卻留下了豐富的文字資料,其中唐代裴孝源《貞觀公私畫錄》、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段成式《寺塔記》、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及宋代黃休復《益州名畫錄》中保存的關於壁畫的文獻資料尤為集中。

隋代時代社會富庶,寺觀壁畫皆規模宏偉,色彩富麗,其藝術水平大大超過往代,突出的是大型經變畫創作展現出嶄新的藝術面貌。經變畫在隋代已趨發展,至唐極盛。當時淨土宗流行,壁畫中描繪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變相極多,倡導淨土宗的善導大師一生曾組織繪畫西方淨土變相300餘堵。壁畫中描繪了佛國的莊嚴美麗,樓台殿閣、樹木花鳥、七寶蓮池、歌舞伎樂,呈現一片歡樂氣氛。唐代統治者崇尚道教,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洛陽北邙山玄元皇帝廟有吳道子所畫《五聖朝元圖》,此圖所畫為“五聖千官,宮殿冠冕,勢傾雲龍,心歸造化”,具有非凡的氣勢。唐中宗時為了給高宗及武后祈福修建敬愛寺,“莊嚴華麗,天下共推”,此寺壁畫集中當時名手,其內容有維摩詰變相、法華太子變相、華岩經變相、西方淨土變相、彌勒經變相、十輪經變相(地獄變相)等,從名目上看都是結構複雜的大型壁畫。四川成都地區大聖慈寺規制宏大,安史之亂後,入蜀的中原畫家,在這裡留下大量畫跡,而且會昌(841~846)時滅法未毀,至五代時發展到九十六院,殿閣廳堂廊塔8900多幢。其中有大量的唐代作品,顯示壁畫藝術極度繁榮的局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