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澤村

"小橋鎮陽澤村位於建甌市東南部,為建甌市南門第一大村所在地,小橋鎮西部,與 建甌市小橋鎮陽澤村龍池自然村2號,古代名為“龍池養蒙書院”,內有陳列清朝時所畫龍池村古代歷史上擔任官員 據鄭氏家譜史料記載

基本信息

行政隸屬與交通位置

全稱:福建省建甌市小橋鎮陽澤村
小橋鎮陽澤村位於建甌市東南部,為建甌市南門第一大村所在地,小橋鎮西部,與霞抱村相連,南與南雅鎮交界,西與後塘村毗鄰,北至梨山山麓,距建甌城關19公里,海拔100米,地理位置為東經118°23',北緯26°56'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節氣候,年平均氣溫19℃,年平均降雨量1529毫米,無霜期達350天以上,土地面積23.77平方公里,其中水田3927畝,林地面積27719.3畝。現有人口5400多人,1322戶,23個村小組,轄陽澤、仙源、郭元、龍池、塘下五個自然村。

歷史人文與建築景觀

陽澤本村始祖於唐朝,鄭氏兄弟二人自河南入閩一兄到小松鎮定居,一弟到陽澤定居繁衍,陽澤為歷代之重鎮,開氏早,文人薈萃,早年在報刊刊訂陽澤村屬“狀元村”的美名,是南宋著名史學家袁樞的故鄉。於1978年在陽澤黃窠挖掘出土石錛和西周青銅大甬鍾。1992年在黃窠再度挖掘出土西周青銅甬鍾、青銅牛等13件,距今三千多年是國內同類出土文物所罕見的。
陽澤村龍池鄭氏於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甲辰和市公曙自光州固始縣隨王潮避地入閩,居建州南鄉龍池,鄭氏傑人輩出,仕宦層出不窮,宋朝大學士鄭珏,太常博士鄭存,明朝刑部尚書太子少保鄭賜,清朝刑部左侍郎鄭重等,為了教育後代鄭氏在南宋年間建立鄭氏養蒙書院,本院面積約300平方米,正廳中堂四名大官,正廳中堂左右各有16位臣相像,大廳兩旁壁上各有76名朝廷文武官員相像,全堂共194名官員相像,由於南宋精忠報國的鄭珏,而建鄭氏養蒙書院,宋高祖親筆詔諭贈於”忠穆閣樓,官林學家“此書院被建甌市列入保護文物。

“百官村”(狀元村)

福建建甌市小橋鎮陽澤村龍池自然村2號,古代名為“龍池養蒙書院”,內有陳列清朝時所畫龍池村古代歷史上擔任官員鄭氏人士彩色畫像,現存畫像80人。龍池村鄭氏後裔介紹,該處官人畫像原更多,至少一百多人,因歷史原因被毀部分。據鄭氏家譜史料記載,該村鄭氏人士最早為官始自唐朝,最後年代為清朝,官位最高為鄭珏。鄭珏是南宋時期輔佐宋高宗的朝廷重臣,其為維護鞏固宋高宗帝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有著濃墨的一筆。相傳“龍池養蒙書院”是古代龍池人讀書的學堂。鄭氏傳世家譜內還有“親筆詔書,忠穆後裔,官林世家”字跡留存,相傳是古代皇帝所賜。歷史上皇家與該書院有否真正什麼樣的聯繫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一個小山村古代出了眾多官員這是一個有史料記載的真正事實。山鄉的一個小村古代走出了如此之多的官員實為罕見,可堪稱"閩北為官第一村"。該書院目前被龍池村人重點保護,供後人瞻仰。

物產經濟

陽澤村是建甌市南疆最大的自然村,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地域寬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為本市南區之良田美地,在70年代陽澤蘆柑、茶葉聞名遐邇,數得嬌嬌者,陽澤交通方便,四通八達,水電充足,商品繁榮昌盛,程控電話、移動通信便利快捷,計畫開通101國防戰備線,經小橋、陽澤進入建甌城關。水利資源豐富,有一條河溪貫穿小橋、陽澤。水利工程有鐲坑和蘆林兩座水庫,總蓄水量110萬立方米,灌溉水田面積2500多畝,自然條件優越,林木資源充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