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泉市礦區

陽泉市礦區

陽泉市礦區是新型城市工礦區。新中國建立以後,隨著煤炭生產和社會各項事業的不斷發展,於1970年組建了礦區。礦區位於山西省東側中部,太行山西麓中段,陽泉市城區西部。轄區分南北兩面塊。溫度受大陸性季風氣候的影響,四季分明,冬夏季長,春秋季短。夏天最高氣溫達22~25度之間,冬天多在10~5度之間。

基本信息

自然概況

陽泉市礦區陽泉市礦區
陽泉市礦區是山西省陽泉市的縣級建置區,是全國最大的無煙煤生產基地,煤炭、鋁冶、磁材為區域三大支柱產業。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較為發達。區域經濟總量及人均財力排位均處於全市前列,在全省處於中上位置。近幾年來,區委、區政府帶領全區人民勵精圖治,奮力趕超,與時俱進,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先後獲得了國家級科技先進城區、國家級婦兒“兩綱”示範區、省級文化先進區、省級衛生先進區、省級雙擁模範區等榮譽。相繼被確定為國家級社區建設實驗區、全省首批素質教育實驗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79.4億元,比上年增長14.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9.1億元,增長15.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億元,增長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6.4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2409萬美元,增長335%。財政總收入2.43億元,增長72.2%;一般預算收入11135萬元,增長74.56%。財稅工作實現了建區以來的新飛躍:全年始終保持了70%左右的超高增幅,實現了四個突破、一個翻番,即總收入突破了2億元,一般預算和國稅地稅收入均突破了億元大關;財政收入在2005年首破億元的基礎上,兩年內實現了翻番。城市建設得到很大發展,現代化城市面貌正逐步顯現。

地理位置

陽泉市位於太行山中段西麓,地處山西連線河北的要衝,是山西省的東部門戶。礦區位於陽泉市西南部(北緯37。51’—37。55’,東經113。29’—113。33’之間),地處山西省會太原與河北省會石家莊的中點,相距兩地均為110公里;距北京390公里,距太原和石家莊機場均為100公里,有著連線京、津、唐、豫、冀、晉的樞紐地位,是沿海經濟帶與中西部經濟區聯繫的必由之路,處於承東接西、雙向支撐的重要位置。交通
石太鐵路、307國道橫貫東西,太陽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礦區距北京390公里,距太原和石家莊機場均為100公里,有著連線京、津、唐、豫、冀、晉的樞紐地位。

氣溫降水

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受日照和冷曖氣流交替影響,一年中,氣候變化明顯,四季分明,其主要特徵是:春秋季短,冬夏季長。降水風向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溫回升快,晝夜溫差較大。炎熱多雨,水熱同季。秋天少雨,冷曖適宜,光照充足;冬季寒冷乾燥。

地形地貌

礦區地處東經113°29'—113°33',北緯37°51'—37°55'之間。地貌類型複雜多樣,山地、丘陵、階地較多,平川、溝地較少。本區為中高山地,南北兩側以獅腦山和劉備山為屏障,中間為桃河河谷,其間夾有狹小盆地。區內山脈蜿蜒,風景如畫。

自然資源

區境內主要河流有桃河,桃河在老區境內的支流有:蒙村河、西河、小南溝河、南川河。
礦產資源種類較多,資源豐富;優勢礦產居多;分布比較集中,開發條件較好;土地資源多為河灘、荒坡和石山,隨著城市建設發展,人均綠地面積不斷擴大。

人文概況

礦區具有較深的文化底蘊和厚實的文化積澱,特別是近幾年來,在精神文明建設和文明創建活動推動下,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民間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趙金柱的剪紙藝術斐聲海內外。企業文化獨具特色,陽煤集團多年來頑強拼搏,不斷壯大的發展過程,造就了“路在腳下,事在人為”的企業文化理念。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為區域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

文化事業發展豐富。2012年,礦區煤雕作品參加了“首屆山西省工藝美術職業技能大賽”和“唐都-晉藝杯首屆山西省工藝美術精品獎”評選活動,獲得了大賽銅獎。礦區選送的葫蘆畫在“全國休閒農業創意精品華北東北區大賽”中獲得金獎,參加在南京舉辦的決賽中,葫蘆畫筆筒《中華旗袍》系列獲得全國金獎。並且作品受到農業部領導、專家和評審的一致好評。礦區圓滿完成了2012年“三節”民眾文化系列活動和礦區第八屆“煤海歡歌鬧元宵”民間藝術展演和元宵節燈展、焰火燃放活動。並從中選送優秀節目參加了陽泉市春節文藝匯演頒獎晚會,礦區共有18個節目獲獎,其中金獎5個,銀獎6個,銅獎7個,在全市排名第一。礦區“春之聲”合唱團參加了“夕陽秀”走進台灣,樂享·文化兩岸三地中老年藝術節,來自大陸12個省、市的21支合唱團參加了比賽,“春之聲”合唱團演唱的混聲合唱《菊花台》、《烏蘇里船歌》榮獲大賽金獎。

礦區的教育事業較為發達,教育資源配置不斷完善。全區共有28所中國小,在校學生3萬餘人,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率達100%,國中升高中比例達到88.94%,高考升學率連年名列省市前列。近幾年來,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民辦教育已有所起步。
礦區醫療衛生事業主要以駐地企業陽煤集團醫療力量為基礎,全區共有九所醫院,1600多個床位,醫療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其中陽煤集團總醫院為三級乙等醫院,近幾年,隨著衛生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全區醫療衛生資源不斷得到最佳化整合,為全區人民提供了有效的醫療衛生保障,2001年,礦區被評為山西省初級衛生保健達標區。

歷史沿革

西周時,本區境屬并州地,秦屬太原郡,唐屬廣陽縣,民國時,本區轄境鐵路以北地區屬平定縣,鐵路以南屬平定西縣。1980年正式建置陽泉市礦區,下轄6個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礦區是陽泉市的3個縣級建置區之一。1980年,礦區由過去政企合一建置改為行政建置,但財政體制仍實行由陽泉市“審核經費、統一報帳”,1985年,區財政體制改變為“劃分稅務稅種、核定收支、分級管理、總額分成”的管理體制,以後逐步完成與現行財政管理體制的完全接軌。礦區轄區分南北兩塊,北塊與陽泉市城區、郊區接壤,南塊與陽泉市平定縣為鄰,總面積19.15平方公里。設6個街道辦事處(沙坪、賽魚、橋頭、蔡窪、平潭、貴石溝),39個社區居委會,核定政府區級領導職數7個,設政府組成部門19個,黨委部門9個。

人口民族

礦區總人口為21.5萬,其中回族滿族土家族朝鮮族苗族彝族壯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人口600餘人。礦區物華天寶,礦藏豐富,是全國重要的礦產集中區。可供開採的礦產資源有10餘種,其中,無煙煤、煤層氣、硫鐵礦、粘土、礬石最具開採價值。優質無煙煤儲量大,埋藏淺,易於開採;煤層多,單層厚,可採煤達6——7層;煤炭灰份低,含硫少,發熱量大,煤質優良。

旅遊景點

獅腦山公園

獅腦山公園位於市區西南的獅腦山主峰,距市中心10公里,占地面積1984畝,海拔1160米,為陽泉市最高峰,曾是聞名中外的百團大戰主戰場之一。

平潭馬王廟

平潭馬王廟平潭馬王廟
平潭馬王廟位於平潭街東社區旁,是古平定境唯一驛站配套上神廟。始建於隋代時期,據《陽泉市文化志》,載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和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清道光、光緒年間均有修葺。曾遭受過帝國列強毀壞。民國三十年王步慶任村長時聘用葦泊村的匠人重塑廟內神像。
平潭馬王廟廟是陽泉市登記在冊古建築127處之一,是明朝前修建的18處廟宇之一,是礦區歷史文化、古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集於一體,具有較高價值的歷史文化活化石,是當地古蹟精華之一。

經濟

綜述

2012年,礦區地區生產總值168.7億元,比2011年增長9.1%。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49.4億元,增長8.7%,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88.6%,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86%,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19.3億元,增長11.9%,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11.4%,比2011年提高1個百分點,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14%,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增加值5.4億元,增長8.2%;批發零售業增加值5.9億元,增長17.1%;住宿餐飲業增加值0.7億元,增長19.3%;金融業增加值1.8億元,增長13.6%;房地產業增加值2.3億元,增長11.8%;其他服務業增加值3.2億元,增長8%。

財政

2012年,礦區財政總收入6.2億元,比2011年增長21.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億元,增長19.2%。其中,稅收收入2.6億元,增長20.5%,國內增值稅和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和城建稅總計完成稅收2.2億元,分別增長30.1%、25.7%、15.6%、-3.3%、27.6%和19.3%。公共財政預算支出5.8億元,比2011年增長53.7%。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增長2.8%,國防支出增長179%,公共安全支出增長46.6%,教育支出增長122.6%,科學技術支出增長42.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57.3%,醫療衛生支出增長3.2%,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增長16.3%,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增長7.4%。
第二產業
2012年,礦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4.6億元,比2011年增長10%,在第二產業中所占比重為96.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原煤產量0.4億噸,比2011年增長16.7%。規模以上主營業務收入484.5億元,比2011年增長41.7%。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總額42.9億元,比2011年下降36.6%;實現利潤12.5億元,下降68.4%。
2012年,礦區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6億元,比2011年增長11.2%。
第三產業
2012年,礦區房地產開發投資16.67億元,比2011年增長21%。按工程用途分,商品住宅投資14.92億元,增長15.4%;商業營業用房投資0.56億元,增長136.1%;辦公樓投資0.08億元,下降79.7%;其他投資1.1億元,增長485.5%。
2012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9億元,比2011年增長15.6%。

社會經濟

礦區擁有的資源優勢和多年發展形成的產業布局,決定了工業經濟在相對長的時間內,仍將是區域經濟的主導產業。圍繞陽泉市建設特新材料基地的構想,區委、區政府確定了“工業強區、三產活區、民營興區、招商引資促發展”區域經濟總體發展思路,以及建設“一帶”(沿桃河三產經濟帶)“兩區”(貴石溝煤電鋁及煤化工工業園區、賽魚鋁產品加工工業園區)“四大商貿板塊”(平潭、橋頭、賽魚、蔡窪商貿板塊),重點發展三大支柱產業(煤炭深加工產業、鋁加工產業、磁材產業)的具體部署,積極推進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經濟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