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鳳山

陸鳳山,滿族,1902年12月24日生於北京市。11歲時學戲,工老生。是鬚生演員。代表性劇目有《失、空、斬》、《群英會》、《借東風》、《紅鬃烈馬》等。晚年當選黑龍江省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及省、市政協委員。

基本信息

簡介

陸鳳山,滿族,1902年12月24日生於北京市。因為他家是皇族,他是長房長孫,從出生時
起,就享有俸錄。其父是典型的八旗子弟,辛亥革命後,坐吃山空,家境漸貧。他於11歲時入
清太監李連英之侄李際良創辦的三樂班(該班於1914年改名正樂班)學戲。工老生,受教於張芷
荃、孫怡雲。與尚三錫(尚小雲)、白牡丹(苟慧生)、趙桐珊(芙蓉草)、趙鳳鳴劉鳳奎等著名
演員同科學藝。16歲轉入由俞振庭、果伸連創辦的斌慶社科班,從師於李洪春。坐科時常與尚
小雲、徐碧雲、孫玉 (小振廷)、王少樓、魏連芳、雪艷等同台演出。
出科後,在北京、天津、青島、大連等地演出,嶄露頭角。1924年,他在煙臺因演出不景
氣而關閉一年多的丹桂劇院首演《走雪山》一鳴驚人,連演七天,場場滿員。劇院經理很感激
他,說他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場。從此聲名大振。
陸鳳山藝宗為譚(鑫培)派,刻苦研究新譚派余叔岩唱念做表之神韻,深得其精髓。並在此
基礎上博採眾長、兼收並蓄,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1926年,已是天津中國大戲院掛頭牌的須
生演員。在京、津、魯等地享有盛名。
1928年,因其妻誤傷人命(使家中丫環致死,其時他正在台上唱戲),被牽連入獄。1941年
獄中被關押者發槍上戰場,他才得以逃脫冤獄。但身體已受嚴重摧殘,且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在第二個妻子景淑英的資助下,添制服裝、重整旗鼓,於1944年重
返舞台。來到東北瀋陽、哈爾濱一帶演出。1945年初來到牡丹江市,在興亞舞台演出。“八・
一五”後因舞台漏雨坍塌,遂加入共和大戲院(牡丹江京劇院前身),並被選為劇院管理委員會
委員。
陸鳳山幼功紮實,戲路很廣,能演一百多個劇目。代表性劇目有《失、空、斬》、《群英
會》、《借東風》、《紅鬃烈馬》、《擊鼓罵曹》、《探皇陵》、《二進宮》、《王佐斷臂》、
《定軍山》、《四郎探母》、《法門寺》、《連營寨》等。他雖然獄中嗓音受損,但他刻苦鍛
煉,用鼻腔共鳴發聲法改善音質音色。運用氣息技巧克服中氣不足,使嗓音剛柔相濟、韻味醇
厚;高音清冽爽脆、鏗鏘有力,低音蒼勁古樸;立音峭撥,腦後音雄渾圓潤,氣貫丹田。他的
念白風格也與眾不同,他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創造出一種半京半韻的念法,既使劇中人物接
近生活,又使觀眾聽得清楚,也給自己留有喘息機會。他的武功功底也很深,他能演《武松打
虎》之類的武戲。在他年逾花甲之時演出《王佐斷臂》。仍走很高的“吊毛”,這些絕活,令
許多行家稱讚。在戲劇改革運動中,他積極參加戲改工作,並先後在現代京劇《白毛女》、
柯山紅日》及新編歷史劇《九件衣》中扮演角色。他沒有名角的架子,只要需要,他也在新
編劇目中扮演民眾。他為人謙誠熱情,善於周濟他人,同志間有困難他經常慷慨相助。與儕輩
切磋技藝,從不囿於己見;對年輕人關心愛護,精心培養,因而倍受尊敬和愛戴。馬連良、尚
小雲來牡丹江市演出時,都曾備禮登門拜晤。
陸鳳山晚年當選黑龍江省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及省、市政協委員。曾連年(1958―1963
年)被評為市先進工作者或勞動模範。門內弟子周嘯天、明鏡清等已成為所在劇團的棟樑。
1977年6月28日逝世。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