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Army Medical University),坐落於中國美麗的山水都市—中央直轄市重慶,是一所有著光榮歷史和鮮明軍事特色的軍醫大學,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全國重點大學,是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院校之一,副軍級編制,“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試點高校。 學校於1954年由原第六、第七軍醫大學合併而成,第六軍醫大學前身系第四野戰軍醫科學校和原國立中正醫學院,第七軍醫大學前身為第二野戰軍醫科大學,1975年更名為第三軍醫大學,2017年更名為陸軍軍醫大學,並對外保留第三軍醫大學校名。 據學校官網2014年9月信息顯示,學校占地205.63公頃(3084.43畝),建築面積155.13萬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27億元,圖書館中外藏書72萬冊。 學校先後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印和中越自衛反擊戰等衛勤保障任務,多次遂行抗擊非典、汶川特大地震和玉樹抗震救災等非戰爭軍事行動中。兩次被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授予“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稱號。先後培養7萬多名專業技術人才,成長出13位院士、47位將軍和127位三級以上專家教授。 陸軍軍醫大學以第三軍醫大學為基礎,整合白求恩醫務士官學校、西部戰區陸軍烏魯木齊綜合訓練基地軍醫訓練大隊和西藏軍區第8醫院,形成重慶、石家莊、呼圖壁、日喀則四地辦學格局,校本部定在重慶,對外仍可稱第三軍醫大學。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學校前身

校歌歌譜 校歌歌譜

第六軍醫大學

1946年,創建松江軍區醫學院;

1947年,創建合江地區衛生學校;

1949年,松江軍區醫學院、合江地區衛生學校合併,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衛生學校;

1949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醫科學校;

1949年,南昌醫學院(可追溯至中正醫學院)、第四野戰軍醫科學校合併,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中醫學院。

1950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醫學院;

1951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學院;

1952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軍醫大學。

第七軍醫大學

1941年,建立太岳軍區衛生部衛生教導隊;

1944年,更名太岳軍區衛生部看護訓練班;

1946年,更名晉冀魯豫軍區太岳衛生學校;

1948年,更名中原軍區四縱隊衛生學校;

1948年,中原軍區四縱隊衛生學校、國立河南大學(醫學院中留開封部分)合併組建中原大學(醫學院);

1949年,中原大學(醫學院)分出,改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醫科大學;

1950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衛生部醫科大學;

1951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醫學院;

1951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學院;

1952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軍醫大學。

合併至今

1954年,第六軍醫大學併入第七軍醫大學。

1965年,野戰外科研究所併入。

1969年,遷往上海,1975年遷回重慶。

1975年,第七軍醫大學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

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99年,解放軍成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併入,成為第三軍醫大學成都軍醫學院。

2004年,第三軍醫大學(成都軍醫學院,原解放軍成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部分)分出,移交地方建立成都醫學院。

2017年,根據軍委統一部署安排,自6月10日0時起,第三軍醫大學劃歸陸軍建制領導管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學校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第三軍醫大學正門 第三軍醫大學正門

截至2014年,學校下設基礎部、公共衛生與軍事預防醫學院、藥學院、生物 醫學工程學院、醫學心理系、高原軍事醫學系、醫學檢驗系、醫學影像系、護理系9個院系部和研究生管理大隊、幹部輪訓大隊、衛勤訓練大隊3個大隊,1個學員旅、以及西南醫院、新橋醫院、大坪醫院野戰外科研究所三所綜合性教學醫院。共開設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藥學、醫學檢驗技術等5個本科專業。

•專業設定

序號專業大類專業小類具體專業
1醫學基礎醫學類基礎醫學
2臨床醫學類臨床醫學
3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預防醫學
4藥學類藥學
5醫學技術類醫學檢驗技術

師資力量

截止2014年,學校擁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850餘名,其中兩院院士4名,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4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7名,國家“973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7名,國家傑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和“千人計畫”獲得者16名,博士生導師277名、碩士生導師376名,教育部和重慶市高校創新團隊8個。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2名):王正國、程天民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2名):孔祥復 、卞修武

教育部高校創新團隊(4個):嚴重創傷細胞保護機制和干預研究(黃躍生),蛋白質抗原的識別、應答及其調節(吳玉章),代謝性血管病發病機制及其干預靶點的研究(祝之明),嚴重創傷致腸穩態失衡機制及干預策略研究(楊樺)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截止2014年,學校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精品課程2門、軍隊院校優質課程3門,國家級重點領域創新人才團隊1個,重慶市級教學團隊3個。

特色專業:臨床醫學、醫學檢驗、病理檢驗、預防醫學、法醫學、高原軍事醫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軍事作業環境損傷與醫學防護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軍事作業醫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精品課程(2門):核、化學武器損傷防治學(程天民)、內科學及野戰內科學(錢桂生)

軍隊院校優質課程(3門):外科學與野戰外科學(王正國)、內科學及野戰內科學(錢桂生)、核、化學武器損傷防治學(程天民)

國家級重點領域創新人才團隊(1 個):免疫識別、應答及調控研究創新團隊(吳玉章)

重慶市級教學團隊(3個):內科學教學團隊(錢桂生)、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學團隊(應大君)、外科學教學團隊(麻曉林)

•教學成果

“十五”期間,全校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軍隊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獲電教教材獎48項,其中獲國家一等獎2項,二、三等獎7項,課題立項數與成果獲獎數均比“九五”翻了兩番。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創建現代軍事醫學學科體系,培養新型軍事醫學人才的研究與實踐(程天民等)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醫學基礎類學科群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研究(黎海蒂)、軍事預防醫學”新學科的創建與教學實踐(程天民)

先後主編併入選“全國研究生教學用書”6部,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7篇,入選全軍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0篇、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5篇,重慶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31篇。

•學生成績

在校學員積極參加科研活動,每年公開發表論文上百篇;參加國家和軍隊各類競賽活動獲獎144項,其中國家特等獎13項、一等獎38項,參加“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接連捧得優勝杯,參加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連續三年居重慶高校首位;國家計算機等級(二級)考試一次性通過率達90%以上,參加國家英語四級首次通過率始終保持在80%以上,均高於全國重點院校平均水平。

學科建設

截止2014年,學校擁有7個博士後流動站,博士授權一級學科9個、博士授權點70個,碩士點77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7個。形成了軍事醫學特色鮮明,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軍事預防醫學實力雄厚,生物學及其它相關學科相互支撐的學位授權學科體系。 第三軍醫大學是全國首批碩士博士學位授權單位、首批在職人員申請碩士博士學位授權單位。1984年獲批開展在職人員以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的在職碩士學位培養工作。1998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全國首批開展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MD.)和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MM.)教育試點單位。

•重點學科

國家重點學科(13個):免疫學、內科學(呼吸系病)、內科學(心血管病)、內科學(傳染病)、外科學(燒傷)、外科學(野戰外)、外科學(普外)、外科學(泌尿外)、外科學(胸心外)、外科學(骨外)、外科學(神外)、外科學(整形)、軍事預防醫學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4個):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 、內科學(消化系病)、眼科學 、衛生毒理學

•博碩士學位授予

博士後流動站(7個):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生物醫學工程、藥學、特種醫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9個):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護理學、軍事裝備學等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11個):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護理學、軍事裝備學、口腔醫學、藥學、軍事後勤學、公共管理學

專業學位博士(13個):臨床醫學 、兒科學、內科學、老年醫學、神經病學、皮膚病與性病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臨床檢驗診斷學、外科學、婦產科學、眼科學、腫瘤學、麻醉學

專業學位碩士 (19個):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藥學、護理、公共衛生 、兒科學、老年醫學、神經病學、皮膚病與性病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臨床檢驗診斷學、外科學、婦產科學、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腫瘤學、康復醫學與理療學、麻醉學、急診醫學

對外交流

學校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廣泛,先後派出教師2900多人次出國進修、講學和考察訪問,與22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係,主(承)辦國際大型學術會議10多次。

學校於2000年啟動“海外學者交流計畫,每年一屆,2003年改為每兩年一屆,每屆邀請10-12名學有所成的留學人員回校開展學術交流、技術指導和科技合作與協作活動。前四屆會議主要以邀請學校留學人員和與學校有合作意向的海外華人學者為主,以舉辦“海外學者生命科學與醫學學術報告會”為載體,極大地促進了學校科技人員國際科技合作與學術交流。
2006年在全軍免疫學研究所開展試點,由吳玉章教授負責會議的學術組織工作,把“第五屆海外學者生命科學與醫學學術報告會”和“第七屆分子與細胞免疫學國際論壇”結合起來舉辦,主題為分子與細胞免疫學進展,於2006年11月18~22日順利舉行。

2008年10月,學校成功舉辦“第六屆海外學者交流計畫”

2010年12月,學校第七屆海外學者交流計畫暨神經科學前沿主題論壇順利召開

2012年04月,學校第八屆海外學者交流計畫暨生物醫學高層論壇首場報告會順利召開。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截止2014年,學校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中心8個,軍隊專科研究所、專科(專病)中心27個,軍隊重點實驗室11個。 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生物激波實驗室、亞洲最大的低壓氧艙群、中國最大的軌道式生物碰撞實驗室、軍隊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全軍唯一的武器殺傷生物效應評估中心、全軍唯一的機動衛勤力量訓練基地和全軍唯一的衛生列車訓練基地。

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創傷、燒傷與複合傷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免疫生物製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級科研平台(1個):戰創傷防治協同創新中心

全軍重點實驗室(11個):燒傷基礎研究、複合傷研究、戰(創)傷研究、分子免疫學(開放)、呼吸病研究、交通醫學、高功率微波、高原軍事醫學、全軍武器殺傷生物效應評估中心等

全軍醫學專科研究所(7個):燒傷、野戰外科、呼吸內科、肝膽外科、傳染病、複合傷和免疫學

全軍醫學專科技術中心(10個):消化內科、泌尿外科、眼科、腫瘤診治、心血管內科、腎臟病、胸外科、戰創傷、健康教育和“三優”

全軍教育訓練基地(2個):現代戰(創)傷救治和軍事預防醫學

科研成果

截止2014年,學校先後獲得了以6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為標誌的1700多項科技成果和國際最高軍事醫學獎“狄貝克軍醫獎”、“國際燒傷伊文斯獎”、“國際交通醫學重大成就獎”、 “何梁何利獎”、“中國工程技術獎”、“全軍重大專業技術貢獻獎”、“求是獎”、“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科技創新獎”等一大批國內外科技大獎;在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三大科技獎勵和學術論文等反映綜合辦學水平的主要指標居全國高校前20位,已發展成為中國的戰創傷醫學中心,是全軍軍事醫學盾牌的主要力量和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基地。

“十五”期間,全校承擔校級以上科研課題數總計1075項,其中國家級課題472項,軍隊、省市級課題342項,校級課題271項。承擔國家、軍隊、重慶市重大重點課題80項。 “十五”期間,在國家、軍隊科技獎勵項目數量大幅減少情況下,共獲省部級二等獎以上重大成果96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7項,軍隊科技進步一、二等獎40項,軍隊醫療成果一、二等獎20項,重慶市科技成果一、二等獎28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和軍隊科技進步一、二等獎獲獎項目數及等級居全軍各大單位前列。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嚴重創傷早期全身性損害的細胞及分子機制研究、燒傷早期損害與救治研究、複合傷發病機制與救治原則研究、系列激波管、肝膽管結石及其併發症的外科治療與實驗研究、高原病的發病機制與防治措施研究等

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高新武器殺傷生物效應及其救治理論研究

學校先後制定了“戰傷分類及判斷準則”等26項國家軍用標準,牽頭研製了“兩棲裝甲救護車”和“專用衛生列車”,研製的“掃雷防護裝具”列裝部隊,並被聯合國指定為維和掃雷行動裝備,出口到26個國家和地區。

•專利情況

年份專利申請數發明專利申請數PCT申請數專利授權數發明專利授權數
2001年1816--52
2002年2211764
2003年40193186
2004年321633515+國外授權4
2005年74455238+國外授權6
2006年1195765321+國外授權5
六年合計3051612416360+國外授權15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止2014年,第三軍醫大學圖書館館藏圖書72萬冊,中英文電子期刊2萬多種。有各類資料庫30餘個,引進有Web of Science、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ScienceDirect、Springer、LWW、OUP、Nature、ScienceOnline、Cell Press 、EMBASE、BIOSIS Previews、Medline、CBMdisc、中國知網的期刊及博碩士論文全文資料庫、維普中文期刊全文資料庫、超星數字圖書館、書生之家數字圖書館、網上報告廳等為代表的國內外重要資料庫。

•學術期刊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為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醫藥衛生類學術期刊,創刊於1979年,為半月刊。主要刊載國內外醫學領域(軍事醫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預防醫學、檢驗醫學、生物醫學工程等)所取得的新理論、新成果、新經驗、新技術、新方法。已被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誌》(AJ)、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CSTPCD)(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3版)(北京大學圖書館)等國內外檢索系統收錄,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和中國自然科學類核心期刊。先後20餘次獲全國、全軍、教育部和省、市優秀科技期刊一、二等獎,2003年、2005年兩度被評為“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科技期刊獎”。2008、2009、2010、2011連續4年入選“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2008、2010連續2屆被教育部科學技術司評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和“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文化傳統

•校訓

以質量取勝、以特色取勝

•校徽

校徽 校徽


•校歌

《陸軍軍醫大學校歌》

作詞:王曉嶺 作曲:劉青

我們從戰火中走來,

神聖的名字是紅十字盾牌;

歷史悠久、名師薈萃,

醫學殿堂培育英才。

救死扶傷、大愛無疆,

白求恩精神彰顯風采;

以質量取勝、以特色取勝,

與打仗同行,與勝利同在。

我們向高峰勇攀登,

引領一流是不變的情懷;

忠誠使命、姓軍為戰,

紅色基因融入血脈。

救死扶傷、大愛無疆,

白求恩精神彰顯風采;

以質量取勝、以特色取勝,

與打仗同行,與勝利同在。

原《第三軍醫大學校歌》

作詞:程天民、高福鎖 作曲:劉青

長江之濱,嘉陵江畔,屹立著中國軍醫的殿堂,

醫學之星,軍旗之光,光榮傳統源遠流長。

跨越松遼,決戰太行,匯合於西南大後方。

質量取勝,特色取勝,攀登醫學高峰鑄造新輝煌。

求實創新,勤奮獻身,奮勇前進,前進三醫大!大道康莊,大道康莊!

名師薈萃,群星燦爛,我們縱橫在科學的海洋。

巴渝大地,歌樂山下,屹立著中國軍醫的殿堂,

育人為本,桃李芬芳,科學發展指引方向。

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救死扶傷。

質量取勝,特色取勝,攀登醫學高峰鑄造新輝煌。

求實創新,勤奮獻身,奮勇前進,前進三醫大!大道康莊,大道康莊!

學校領導

校長:王雲貴

政委:季富

信息來源:2017年7月澎湃網信息

知名校友

黎磊石,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著名腎臟病專家,中國腎臟治療創始人,成果多位於國際前沿,培養無數頂尖學生,被稱為一代醫學宗師。曾任解放軍腎病研究所所長,南京大學醫學院臨床學院副院長、教授。黎鰲、黎介壽、黎磊石三個同胞兄弟,統稱“黎氏三院士”。

黎介壽,著名普外科學專家,腸外瘺治療的創始人、臨床營養支持的奠基人、亞洲人同種異體小腸移植的開拓者,在靜脈營養學方面有著非凡建樹,曾於1994年完成了亞洲第一例人同種異體移植術,在國內外普通外科領域享有很高的聲譽和學術地位。現任南京大學醫學院臨床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副院長、解放軍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長。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志強,現為解放軍總醫院及軍醫進修學院主任醫師、特級專家、教授,解放軍總醫院全軍肝膽外科研究所所長,解放軍總醫院野戰外科研究所所長。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葛寶豐,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西北地區骨科專業的開拓者,中國人民解放軍骨科專業組奠基人之一。現任蘭州軍區總醫院骨科研究所所長、博士後研究生導師。

樊代明,教授、主任醫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副院長,第四軍醫大學校長,西京消化病醫院院長,腫瘤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臨床藥理基地主任,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大新藥創製總體組專家,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十四大代表,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程天民,防原醫學與病理學家,技術一級、文職特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第三軍醫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中華醫學會創傷學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全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現任三醫大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委員、全軍複合傷研究所名譽所長。1996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