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揚烈

陸揚烈

陸揚烈,1949年參軍,歷任浙江軍區文工團演奏員,舟山前沿部隊文工隊員、文藝幹事,南京軍區文化部創作室創作員,《萌芽》雜誌小說編輯,上海木偶劇團二級編劇,1955年開始發表作品,1986年畢業於杭州大學文學專業,1991年2月離休,1995年移民澳大利亞,定劇墨爾本,現任維多利亞省作協副會長,第二屆大洋洲文聯主席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基本信息

著作

著有長篇小說《九龍玉佩》、《摩托3號》、《古塔魔影》,短篇小說集《戰士的榮譽》、《海防線上》、《女奴金珠》,中篇小說《帆之歌》、《魂斷渡雪門》,報告文學集《鏇轉的城堡》、《獲金牌的土地》、《中國第一鄉》等。中

學時代走上創作道路

在新埭國小讀了2年書後,為避日寇戰火蹂躪,孤兒寡母隨村中望族一起逃往上海租界居住,直至抗戰勝利,才回故里。不久,考入嘉興秀州中學讀高中,該校曾培育了如獲諾貝爾物理獎的美籍華人李政道博士、世界著名數學大師陳省身院士等人才。在這樣的環境中,陸揚烈如魚得水,很快脫穎而出。特別對他一生寫作有很大影響的教師是,《莎士比亞》全集中譯本作者、被譽為“譯界楷模”的朱生豪遺孀宋清如詩人,成了陸揚烈的語文老師和人生指路者。宋老師見陸揚烈有寫作天賦,便鼓勵和指導他多寫作,並建議他們年級創辦級刊《青鳥》作為發表寫作的園地。高二年級時,陸揚烈完成了生平第一篇約七千字的小說《一個老太太的故事》,並在平湖《建國日報》副刊上分兩期發表。1948年,臨近畢業,陸揚烈受平湖《力報》約稿,又寫了《介紹學府——嘉興秀州中學》一文,分三期刊登。從此,陸揚烈在寫作方面激起了更大的熱情,並一發不可收拾。

軍旅生活打造深厚功底

1948年,陸揚烈考入浙江杭州之江大學文學院。不到一年,即在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5月28日陸揚烈與眾多同學一起報名參軍,開始了15年的軍旅生涯。剛入部隊,被分配在軍隊文工團當一名器樂手,但他更大的興趣仍是寫作。他在深入基層部隊和海島前線演出時,關注身邊的人與事,寫出了大量的通訊報導、散文、詩歌、相聲、歌詞和軍事影片觀後感等。1951年,上海《文匯報》徵文,因為陸揚烈有生活素材,有創作激情,他根據軍中一些英模材料,寫出約五、六千字的人物特寫《海上風暴》,竟獲了獎。3年後,他厚積薄發,又創作一部描寫前沿海島軍民魚水情的小說《邊老大》,並在國家級刊物《人民文學》上發表,不但在軍內外獲獎,而且還被譯入1956年度中國小說英文版集中。當年末,陸揚烈被調往南京軍區文學創作組,任專業創作員,創作反映軍部生活或與軍人有關的小說、散文、詩歌等。同時,又專為身經百戰的老將軍和已轉業地方當省部級領導的首長們代筆,撰寫他們的革命回憶錄。

1964年,陸揚烈轉業上海作家協會,在青年文學刊物《萌芽》月刊當小說、散文編輯。“文革”中,他被下放工廠接受“再教育”,不再寫作。直至落實政策,他選擇去了上海木偶戲劇團後,還感到“下筆如有‘繩’”,專寫少擔“風險”的兒童故事和劇本。如《霧都報童》長篇小說(也獲獎)、動畫故事片《帶路的鷹》,以及將國外名著改編成木偶劇等等。據統計,至移居海外前,陸揚烈在國內發表出版小說、散文、雜感、劇本、兒童文學作品等有兩百萬字。

移居澳州老樹綻發新枝

1995年末,陸揚烈移居澳大利亞墨爾本。至今短短八年時間,他在墨爾本華文《新海潮報》、《大洋報》、《澳洲僑報》和《漢聲》月刊;悉尼的《星島日報》、《東華時報》、《自立快報》、《亞洲星期天報》、《朋友》月刊和《生活》月報;布里斯本的《橋》月刊;香港的《香港文學》月刊;北京的《世界華人文學》月刊;美國的《海外校園》月刊等報刊共發表140多萬字的小說、散文、隨筆雜感、紀實文學等,並有四篇作品先後獲獎。還從中蒐集了反映澳洲華僑生活感受的《陸揚烈小說散文集》(2001年出版);反映回國見聞和對故土回憶的《故鄉之路》(2001年出版);以及散文集《外婆橋上的孩子》(2002年出版)和兩部長篇小說合集《墨爾本沒有眼淚》(2003年出版)。73歲的陸揚烈現任第二屆大洋洲文聯主席、維多利亞洲華文作協常務會長,被稱譽為“澳華文壇高產作家”。但他仍筆耕不輟,主編2002年出版的會員新作《故鄉、異鄉、夢鄉》合集和計畫出版《雅拉河思情》合集(註:雅拉河為墨爾本市母親河)等。

評價

追溯陸揚烈老樹綻發新枝的緣由,就是一個“愛”字。這個“愛”源於他母校秀州中學的校訓;源於他在秀洲母校時受世界名著《愛的教育》的影響;源於他對秀洲母校級刊“青鳥”兩字的深刻理解。陸揚烈在《青鳥》一文中寫道:“青鳥殷勤為探看”(註:李商隱《無題》中詩名),為誰“殷勤”?自然是為國家、民族、社會;“探看”什麼?不用說是民族的命運,國家的前途,社會的變遷。所以,他的作品充滿對故國、故土、故人的深摯眷戀;充滿對人類、和平、人生的執著熱愛。我們衷心祝願他健康長壽、創作豐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