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九淵(1139~1193)

陸九淵(1139~1193)

正文

陸九淵(1139~1193)宋代理學家。字子靜,號存齋。曾結廬講學於信州貴溪縣象山,自稱象山翁,學者稱象山先生。與其兄陸九齡並稱"江西二陸"。撫州金谿縣(今屬江西)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登進士第。淳熙元年(1174),初任隆興府靖安縣主簿。歷任建寧府崇安縣主簿、國子正、敕令所刪定官、主管台州崇道觀等。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任知荊門軍(今湖北荊門)。次年十二月(1193年 1月),病死。陸九淵政治上並不顯要,學術上也無師承。融合孟子"萬物皆備於我"和"良知"、"良能"說以及佛教禪宗"心生"、"心滅"等論點,獨自建立起所謂"心學",提出了"心即理"說。陸九淵斷言天理、人理、物理都在吾心之中,心是客觀世界的本源、唯一的實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不贊成朱熹將人心分為天理和物慾兩部分的觀點,認為心與理完全合一,"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理","萬人心所固有"。人心會被物慾蒙蔽,致使天理不明;人們首先應該"明得此理",內心有所主宰,再去克制物慾,才能"存心"。教人的方法是強調"辨志",即辨別義利和公私,端正為學的動機;主張"易簡"的"剝落"或"減擔"工夫,即"切己自反",格除物慾,切實踐履(指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等)。學者能夠"自立"而"知道",便能使"《六經》皆我註腳"。陸九淵還宣揚封建綱常倫理,認為綱常、封建等級制度是"根乎人心而塞乎天地","終古不易"的。勸諭人們自覺遵守和維護封建秩序。"心學"創建後,一度成為與朱熹理學並立的有影響的學派。朱、陸兩家在淳熙二年、十四年到十六年間,進行過兩次學術爭辯。爭辯的中心是"無極而太極"問題和教人的方法。陸九淵一生不注重著書立說,身後只留下《語錄》和《文集》,由其子彙編成《象山先生全集》。陸九淵的學說後來由明代王守仁繼承和發展,稱為陸王學派。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