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洪景

陶洪景

陶弘景是《本草經集注》的作者。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著名醫藥學家。他堪稱得上是我國醫藥學史上對本草學進行系統整理,並加以創造性地發揮的第一人。 陶弘景,字通明,因長期隱居自號華陽陶隱居,死後,溢號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江寧縣)人。生於南朝宋元嘉二十九年(公元四五二年),卒於梁大同二年(公元五三六年),經歷了南朝的宋、齊、梁三個朝代,終年八十五歲。

基本信息


古代中藥學的發展,繼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之後的另一部重要文獻,是《本草經集注》。它的作者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著名醫藥學家-陶弘景。他堪稱得上是我國醫藥學史上對本草學進行系統整理,並加以創造性地發揮的第一人。
陶弘景,字通明,因長期隱居自號華陽陶隱居,死後,溢號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江寧縣)人。生於南朝宋元嘉二十九年(公元四五二年),卒於梁大同二年(公元五三六年),經歷了南朝的宋、齊、梁三個朝代,終年八十五歲。
陶弘景小時候很聰明,也很勤奮。四五歲常以蘆荻為筆,在灰沙上學寫字。十歲看了葛洪的《神仙傳》等著作,"晝夜研尋",深受影響。長大以後,"神儀明秀,朗目清眉",曾作諸王侍讀的官,深受統治者的賞識。先是東陽郡守沈約,"累書邀之",他不至;接著,梁武帝"屢加禮聘",他也不出。梁武帝問他:"山中有什麼,為什麼不出山呢?"他先寫了一首詩,後畫了一幅畫作為回答。詩為《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陶隱居集》)。畫的內容是:紙上畫了兩頭牛。一頭散放水草之間,自由自在;一頭鎖著金籠頭,被人用牛繩牽著,並用牛鞭驅趕。梁武帝看了詩和畫,領會他的用意,就不再強迫他出來做官了。但是"國家每有吉凶徵討大事,無不前以諮問",故當時人稱之"山中宰相"。由於王公貴戚,"參候相續",干擾也很大。後來,他索性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層的樓房,"弘景處其上,弟子居其中,賓客至其上",關門讀書,與世無爭。
陶弘景在醫藥方面的最大貢獻,是對《神農本草經》的科學整理。《神農本草經》總結了漢代以前勞動人民積累的藥物知識,共收載藥物三百六十五種,分成上、中、下三品。書中對每一味藥的產地、性質、採集和主治的病症,都作了詳細的記載。對各種藥物如何配伍以及簡單的製劑,都做了概述。但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人們的藥物知識農漸豐富起來。到了南北朝時期,漢代的這本《神農本草經》,不僅輾轉傳抄,"遺誤相繼,字義殘缺",而且內容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實踐的需要。
因此,陶弘景便對本草學做了一次較全面的總結。他從自己名醫別錄編中挑選出了三百六十五種新品種附入《神農本草經》,使原書只有三百六十五種的藥物增加到七百三十種,並予以一一訂正、調整、分類注釋,編成《本草經集注》一書。
《本草經集注》具有明顯的特點。首先,它改進了藥物的一般分類法。《神農本草經》的三品分類法,僅僅概括地指出藥物有毒或無毒,較為粗糙,既不容易掌握藥性,又難於尋檢,容易造成治療上的差錯。陶弘景把三品分類發展到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種分類。這種分類方法後來成為我國古代藥物分類的標準方法,在以後的一千多年間,一直被沿用,並加以發展。其次,對於藥物的性味、產地、採集、形態和鑑別諸方面的論述,有顯著提高。再次,總結了諸病通用的藥物。例如祛風的藥物有防風、防己、秦艽、川芎、獨活等,就歸在同一類,叫做"諸病通用藥"。這種分類方法,便於臨床參考,對醫藥學的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因此,此書問世後,影響很大,我國古代的第一部藥典-唐代《新修本草》,就是在此書基礎上進一步補充修訂完成的。但《本草經集注》也存在不少問題。李時珍對其採取一分為二的評價,說"其書頗有裨補,亦多謬誤"。
陶弘景對《神農本草經》原有的三百六十五種藥,所作的訂正、補充和說明,是有調查研究作為基礎的。他下了不少功夫取得了藥物的採集和臨床用藥的經驗,並經常深入藥材產地,了解藥物的形態、採制方法。在對各種藥味進行研究時,他發現許多藥物,雖被指為藥用,其實有名無實,毫無價值。如石下、長卿、屈草、滿陰實、扁青等等。他把這類藥列為"有名無用"類。這種創見是在調查研究基礎上獲得的。遇到疑難就去調查研究,這是陶弘景在幾十年治學的過程中養成的習慣。這裡有個很生動的故事。一天,他讀到《詩經·小宛》的"螟蛉有子,蜾蠃負(抱)之,教誨爾子,式谷似之"幾句,就很不以為然。《詩經》的舊注說,蜾蠃(一種細腰蜂)有雄無雌。繁殖後代,是由雄的把螟蛉(青蜘蛛)的幼蟲銜回窩裡,叫那幼蟲變成自己的樣子,而成為後代。恰好一個朋友也來問這是怎么回事。他就先去查書本,書本說的跟《詩經》舊注的一模一樣。他想:這些書儘是我抄你,你抄我的,查書是查不出什麼名堂了。我何不親自到現場看個究竟呢?於是,陶弘景來到庭院裡找到一窩蜾蠃。經過幾次細心的觀察,他終於發現,那螟蛉幼蟲並非用來變蜾蠃的。而是蜾羸銜來放在巢里,等自己產下的卵孵出幼蟲時,作為它們的"糧食"。蜾蠃不但有雌的,而且有自己的後代。蜾蠃銜螟蛉幼蟲作子之謎,終於被陶弘景用調查研究的辦法揭穿了。從這件事,他就得出一個結論:治學要重視調查研究,不能因為別人怎么說自己也跟著怎么說。由此可見他治學的嚴謹性。
陶弘景整理醫籍,十分尊重原作,決不亂塗亂改,也不信口雌黃,即使有補充,也把自己的說法和原書的說法區分開來。如把蒐集到的三百六十五種藥加入《神農本草經》,他就用"黑"字寫,有的就用"紅"字寫。所以,後人有"本草赤字","本草黑字"之稱。赤字是本經正文,黑字是後來加入的。他開創的這種做法,後來的注釋家就爭相學習。
陶弘景整理醫籍,細心、嚴謹、周密、實用,是我們今天整理中醫古籍的一面鏡子,不愧為一代名醫,流傳千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