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鄉

陶寺鄉

陶寺鄉位於山西襄汾縣城東北10公里的塔兒山腳下,東鄰翼城,南接曲沃,西連新城鎮,北與大鄧鄉接壤。全鄉土地面積66平方公里。共有20個村委會,64個自然村,耕地面積54428畝,多屬山地。

基本信息

陶寺鄉概況

陶寺鄉 位於城東北10公里的塔兒山下腳下,東鄰翼城,南接曲沃,西連新城鎮,北與大鄧鄉接壤。全鄉土地面積66平方公里。下轄20個行政村64個自然村,共5861戶23141口人,耕地面積54428畝,多屬山地,霍侯路擦鄉而過 ,臨襄線穿境而行。在自然資源方面:境內擁有儲藏金、鐵、石膏等有豐富礦產資源的塔兒山。在歷史文化方面,擁有中華第一帝都堯王城遺址(陶寺文化遺址),世界最古老的觀象台,擁有國家非物資文化遺產“天塔獅舞”。

歷史沿革

元屬襄陵縣安澤鄉。明分屬李莊、安柴、安西梁、南安梁、劉賈、中梁、王雲、陶寺、安李、張纂、安山莊11個裡。清屬雲山、柴鄧、二梁、梁寺、安莊、張梁6個裡。民國7年(1918),屬襄陵縣二區。1953年8月設鄉,駐地陶寺村,轄7個村。1954年9月,隸屬襄汾縣。1956年3月,安李鄉併入,稱鄉人民委員會。東臨張崇、盤道鄉,南接城關鄉,西與趙曲鄉為鄰,北連鄧莊、大鄧鄉,轄10個村莊。1958年10月,併入東風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59年3月,從東風公社分出,設陶寺人民公社,屬臨汾縣,駐地陶寺。轄陶寺、張崇、安李、盤道4個管理區。東傍塔兒山與龍王廟公社相連,南、西與城關公社為鄰,北接鄧莊公社。1961年7月屬襄汾縣。1967年5月,改稱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1年12月復稱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轄20個大隊。1984年2月,改稱鄉人民政府。

人口狀況

陶寺鄉 陶寺鄉

陶寺鄉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6139
13533
12606
家庭戶戶數 6839
家庭戶總人口(總) 25180
家庭戶男 12773
家庭戶女 12407
0-14歲(總) 7195
0-14歲男 3653
0-14歲女 3542
15-64歲(總) 17356
15-64歲男 9191
15-64歲女 8165
65歲及以上(總) 1588
65歲及以上男 689
65歲及以上女 899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4912

鄉下轄村

常垣村 陶寺村 李莊村 中梁村 東坡溝村 劉賈村 小梁村 王雲村 興光村 北小張村 安李村 陳莊村 張相村 張再村 崇實村 雲合村 賈沙向村 崔家莊村 盤道村 青楊村

東山塔兒山儲藏有豐富的金、鐵、石膏等礦產資源。霍侯路擦鄉而過 ,臨襄線穿境而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著名的陶寺文化遺址在其境內,始於4800多年前,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氣候特徵

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晝夜溫差大,春季乾旱多風、夏季濕熱、秋初降霜較多、冬季乾冷,具有四季分明的特徵。年平均氣溫10.4℃、年平均降水量454mm、年日照數平均2522小時。

結構調整

在農業結構調整上,陶寺鄉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個核心,從科學發展觀著眼,在特色產業上定位,根據實際,合理調整產業結構。

在崇實、張相、李莊等村實施棗糧間作工程1萬畝,酸棗接大棗30萬株;在南山5村規劃實施雙萬畝核桃基地,為山區民眾找到了致富的新路子;

養殖產業

陶寺鄉 陶寺鄉

大力發展養殖業,在紮實抓好畜禽防疫的基礎上,依託山區地理優勢大力發展土雞規模養殖,形成土雞+土雞蛋的無公害特色養殖產業。陶寺鄉將利用3—5年的時間,凸現農業規模效益和經濟效益,以特色產業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新興產業

在工業結構調整上,做大做強傳統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

積極進行傳統產業升級。在抓好採礦業的基礎上,幫助企業延伸產業鏈,擴大生產規模,促進產業升級,增加產品附加值。

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最佳化環境,為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經濟建設

陶寺鄉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確定的“確保全省領先,進軍全國百強”的奮鬥目標,與時俱進、務實創新、不斷壯大鄉域經濟實力,到2006年底,全鄉國內生產總值達23.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060元,民眾生活殷實富裕,社會和諧穩定,到處呈現著一派歡樂祥和的喜人景象。

考古發現

陶寺遺址

陶寺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還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戰國、漢代及金、元時期的遺存。位於山西襄汾縣陶寺村南,面積約300萬平方米。經過研究,確立了中原地區龍山文化的陶寺類型;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其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1900年。同類遺址在晉西南汾河下游和澮河流域已發現70餘處。陶寺遺址對復原中國古代階級、國家產生的歷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陶寺北墓地2016年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收穫,共發掘春秋晚期墓葬5座。其中2座大型墓葬為春秋晚期墓葬,同是大夫一級的貴族夫人墓,出土有鼎、豆、鑒、壺、簠、舟、鬲、盉、盤、甗等青銅容器35件,以及樂器銅鎛8件、銅紐鍾9件、石磬4套20件和玉飾件等隨葬品,為研究煌煌800年的晉國史提供了寶貴材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