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犧

陳雲犧 《聊齋志異》——陳雲犧

基本信息

《聊齋志異》——陳雲犧

故事情節

真毓生,楚夷陵人,孝廉之子。能文,美丰姿,弱冠知名。兒時,相者曰:“後當娶女道士為妻。”父母共以為笑。而為之論婚,低昂苦不能就。生母臧夫人,祖居黃岡,生以故詣外祖母。聞時人語曰:“黃州‘四雲’,少者無論。”蓋郡有呂祖庵,庵中女道士皆美,故云。
庵去臧氏村僅十餘里,生因竊往。扣其關,果有女道士三四人,謙喜承迎,儀度皆潔。中一最少者,曠世真無其儔,心好而目注之。女以手支頤但他顧。諸道士覓盞烹茶。生乘間問姓字,答云:“雲棲,姓陳。”生戲曰:“奇矣!小生適姓潘。”陳赬顏發頰,低頭不語,起而去。少間瀹茗,進佳果,各道姓字:一白雲深,年三十許;一盛雲眠,二十已來;一梁雲棟,約二十有四五,卻為弟。而雲棲不至,生殊悵惘,因問之。白曰:“此婢懼生人。”生乃起別,白力挽之,不留而出。白曰:“而欲見雲棲,明日可復來。”
生歸,思戀綦切。次日又詣之。諸道士俱在,獨少雲棲,未便遽問。諸道士治具留餐,生力辭,不聽。白拆餅授箸,勸進良殷。既問:“雲棲何在?”答云:“自至。”久之,日勢已晚,生欲歸。白捉腕留之,曰:“姑止此,我捉婢子來奉見。”生乃止。俄,挑燈具酒,雲眠亦去。酒數行,生辭已醉。白曰:“飲三觥,則雲棲出矣。”生果飲如數。梁亦以此挾勸之,生又盡之,覆盞告辭。白顧梁曰:“吾等面薄,不能勸飲,汝往曳陳婢來,便道潘郎待妙常已久。”梁去,少時而返,具言:“雲棲不至。”生欲去,而夜已深,乃佯醉仰臥。兩人代裸之,迭就淫焉。終夜不堪其擾。天既明,不睡而別,數日不敢復往,而心念雲棲不忘也,但不時於近側探偵之。
一日既暮,白出門與少年去。生喜,不甚畏梁,急往款關。雲眠出應門,問之,則梁亦他適。因問雲棲,盛導去,又入一院。呼曰:“雲棲!客至矣。”但見室門閛然而合。盛笑曰:“閉扉矣。”生立窗外,似將有言,盛乃去。雲棲隔窗曰:“人皆以妾為餌釣君也。頻來則身命殆矣。妾不能終守清規,亦不敢遂乖廉恥,欲得如潘郎者事之耳。”生乃以白頭相約。雲棲曰:“妾師撫養。即亦非易,果相見愛,當以二十金贖妾身。妾候君三年。如望為桑中之約,所不能也。”生諾之。方欲自陳,而盛復至,從與俱出,遂別歸。
中心怊悵,思欲委曲夤緣,再一親其嬌范,適有家人報父病,遂星夜而還。無何,孝廉卒。夫人庭訓最嚴,心事不敢使知,但刻減金資日積之。有議婚者,輒以服闋為辭。母不聽。生婉告曰:“曩在黃岡,外祖母欲以婚陳氏,誠心所願。今遭大故,音耗遂梗,久不如黃省問;旦夕一往,如不果諧,從母所命。”夫人許之。乃攜所積而去。
至黃詣庵中,則院宇荒涼,大異疇昔。漸入之,惟一老尼炊灶下,因就問。尼曰:“前年老道士死,‘四雲’星散矣。”問:“何之?”曰:“雲深、雲棟,從惡少去;向聞雲棲寓居郡北;雲眠訊息不知也。”生聞之悲嘆。命駕即詣郡北,遇觀輒詢,並少蹤跡。悵恨而歸,偽告母曰:“舅言:陳翁如岳州,待其歸,當遣伻來。”
逾半年夫人歸寧,以事問母,母殊茫然。夫人怒子誑;媼疑甥與舅謀,而未以問也。幸舅出莫從稽其妄。夫人以香願登蓮峰。齋宿山下。既臥,逆旅主人扣扉,送一女道士寄宿同舍,自言:“陳雲棲。”聞夫人家夷陵,移坐就榻,告訴坎坷,詞旨悲惻。末言:“有表兄潘生,與夫人同籍,煩囑子侄輩一傳口語,但道其寄棲鶴觀師叔王道成所。朝夕厄苦,度日如歲。令早一臨存;恐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夫人審名字,即又不知。但云:“既在學宮,秀才輩想無不聞也。”未明早別,殷殷再囑。
夫人既歸,向生言及。生長跪曰:“實告母:所謂潘生即兒也。”大人既知其故,怒曰:“不肖兒!宣淫寺觀,以道士為婦,何顏見親賓乎!”生垂頭,不敢出詞。會生以赴試入郡,竊命舟訪王道成。至,則雲棲半月前出遊不返。既歸,悒悒而病。
適臧媼卒,夫人往奔喪,殯後迷途,至京氏家,問之,則族妹也。相便邀入。見有少女在堂,年可十八九,姿容曼妙,目所未睹。夫人每思得一佳婦,俾子不懟,心動,因詰生平。妹云:“此王氏女也,京氏甥也。怙恃俱夫,暫寄此耳。”問:“婿家誰?”曰:“無之。”把手與語,意致嬌婉,母大悅,為之過宿,私以己意告妹。妹曰:“良佳。但其人高自位置,不然,胡蹉跎至今也。容商之。”夫人招與同榻,談笑甚歡,自願母夫人。夫人悅,請同歸荊州,女益喜。
次日同舟而還。既至,則生病未起,母慰其沉疴,使婢陰告曰:“夫人為公子載麗人至矣。”生未信,伏窗窺之,較雲棲尤艷絕也。因念:三年之約已過,出遊不返,則玉容必已有主。得此佳麗,心懷頗慰。於是囅然動色,病亦尋瘳。母乃招兩人相拜見。生出,夫人謂女:“亦知我同歸之意乎?”女微笑曰:“妾已知之。但妾所以同歸之初志,母不知也。妾少字夷陵潘氏,音耗闊絕,必已另有良匹。果爾,則為母也婦;不爾,則終為母也女,報母有日也。”夫人曰:“既有成約,即亦不強。但前在五祖山時,有女冠向潘氏,今又潘氏,固知夷陵世族無此姓也。”女驚曰:“臥蓮峰下者母耶?詢潘氏者即我是也。”母始恍然悟,笑曰:“若然,則潘生固在此矣。”女問:“何在?”夫人命婢導去問生,生驚曰:“卿雲棲耶?”女問:“何如?”生言其情,始知以潘郎為戲。女知為生,羞與終談,急返告母。母問其。“何複姓王”。答云:“妾本姓王。道師見愛,遂以為女,從其姓耳。”夫人亦喜,涓吉為之成禮。先是,女與雲眠俱依王道成。道成居隘,雲眠遂去之漢口。女嬌痴不能作苦,又羞出操道士業,道成頗不善之。會京氏如黃岡,女遇之流涕,因與俱去,俾改女子裝,將論婚士族,故諱其曾隸道士籍。而問名者女輒不願,舅及姑妗皆不知意向,心厭嫌之。是日從夫人歸,得所託,如釋重負焉。合卺後各述所遭,喜極而泣。女孝謹,夫人雅憐愛之;而彈琴好弈,不知理家人生業,夫人頗以為憂。
積月余,母遣兩人如京氏,留數日而歸,泛舟江流,欻一舟過,中一女冠,近之則雲眠也。雲眠獨與女善。女喜,招與同舟,相對酸辛。問:“將何之?”盛云:“久切懸念。遠至棲鶴觀。則聞依京舅矣。故將詣黃岡一奉探耳。竟不知意中人已得相聚。今視之如仙,剩此漂泊人,不知何時已矣!”因而欷歔。女設一謀,令易道裝,偽作姊,攜伴夫人,徐擇佳偶。盛從之。
既歸,女先白夫人,盛乃入。舉止大家;談笑間,練達世故。母既寡苦寂,得盛良歡,惟恐其去。盛早起代母劬勞,不自作客。母益喜,陰思納女姊,以掩女冠之名,而未敢言也。一日忘某事未作,急問之,則盛代備已久。因謂女曰:“畫中人不能作家,亦復何為。新婦若大姊者,吾不憂也。”不知女存心久,但恐母嗔。聞母言,笑對曰:“母既愛之,新婦欲效英、皇,何如?”母不言,亦囅然笑。女退,告生曰:“老母首肯矣。”乃另潔一室,告曰:“昔在觀中共枕時,姊言:‘但得一能知親愛之人,我兩人當共事之。’猶憶之否?”盛不覺雙眥熒熒,曰:“妾所謂親愛者非他,如日日經營,曾無一人知其甘苦;數日來,略有微芳,即煩老母恤念,則中心冷暖頓殊矣。若不下逐客令,俾得長伴老母,於願斯足,亦不望前言之踐也。”女告母。母今姊妹焚香,各矢無悔詞,乃使生與行夫婦禮。將寢,告生曰:“妾乃二十三歲老處女也。”生猶未信。既而落紅殷褥,始奇之。盛曰:“妾所以樂得良人者,非不能甘岑寂也;誠以閨閣之身,靦然酬應如勾欄,所不堪耳。藉此一度,掛名君籍,當為君奉事老母,作內紀綱,若房闈之樂,請別與人探討之。”三日後,襆被從母,遣之不去。女早詣母所,占其床寢,不得已,乃從生去。由是三兩日輒一更代,習為常。
夫人故善弈,自宴居,不暇為之。自得盛,經理井井,晝日無事,輒與女弈。挑燈瀹茗,聽兩婦彈琴,夜分始散。每與人曰:“兒父在時,亦未能有此樂也。”盛司出納,每紀籍報母。母疑曰:“兒輩常言幼孤,作字彈棋,誰教之?”女笑以實告。母亦笑曰:“我初不俗為兒娶一道士,今竟得兩矣。”忽憶童時所卜,始信定數不可逃也。生再試不第。夫人曰:“吾家雖不豐,簿田三百畝,幸得雲眠紀理,日益溫飽。兒但在膝下,率兩婦與老身共樂,不願汝求富貴也。”生從之。後雲眠生男女各一,雲棲女一男三。母八十餘歲而終。孫皆入泮;長孫,雲眠所出,已中鄉選矣。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明崇禎13年─清康熙54年,享年76歲,字留仙,身長1.9米,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清代傑出文學家,小說家,山東省淄川縣(現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18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籍里,補博士弟子員。但後來卻屢應省試不第,直至72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年近42年,直至6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4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郭沫若對他的評價是“寫人寫鬼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齡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聊齋志異》書成後,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後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餘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 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計有文集13卷,400餘篇;詩集6卷,1000餘首;詞1卷,100餘闋;戲本3出(考詞 九轉貨郎兒、鍾妹慶壽、鬧館);俚曲14種(牆頭記、姑婦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魘殃、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醜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貴神仙復變磨難曲、增補幸雲曲),以及《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藥崇書》、《傷寒藥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近200萬言。 早年經歷 蒲松齡的一生到外地旅遊較少,家境貧寒,生活清苦,但他卻常到濟南居留。在濟南期間,留下了不少文字,其中有一首題為《客邸晨炊》的詩: 大明湖上就煙霞, 茆屋三椽賃作家。 粟米汲水炊白粥, 園蔬登俎帶黃花。 短短數語,道明了蒲氏旅居大明湖畔,晨曦早炊的生動情景。特別是後面兩句,說了取泉水熬煮粟米粥,以及在案板上切配素食蔬菜包括黃花菜,用於佐食小吃的情景。可以想見當時蒲松齡自炊自啖、津津有味的早餐狀況。 蒲松齡所記述的炊煮小米白粥,佐以菜蔬的早餐飲食,也正是山東大部分地區的日常飲食習俗。山東民間早晨多喜食粥,粥的品種甚多,有小米粥、大米粥、小米綠豆粥、江米粥、豆汁粥、紅豆粥、荷葉粥等等。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馬瑞芳教授在山東大學的演講 如果問大家一個問題,中國古代最好的小說是哪一部?毫無疑問,白話長篇小說《紅樓夢》。如果再問:哪部小說在藝術形式上和《紅樓夢》不同,成就可以媲美?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聊齋紅樓,一短一長,一文一白,形成中國古代小說的雙峰。 《聊齋志異》不僅是中國文學的驕傲,它還是世界文學中非常有影響的作品,經常讓漢學家感到驚奇。 家徒四壁婦愁貧 蒲松齡一生,始終在貧困線上掙扎。他為了溫飽挖空心思;他一輩子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參加科舉考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非常痛苦;他為了寫《聊齋志異》,受了很多的苦。 《聊齋志異》是一部很神奇的小說,而《聊齋志異》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帶有幾分神奇的色彩。明代崇禎十三年,公元一六四零年,農曆四月十六日夜間,山東淄川蒲家莊的商人蒲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看到一個披著袈裟的和尚,瘦骨嶙峋的,病病歪歪的,走進了他妻子的內室,和尚裸露的胸前有一塊銅錢大的膏藥,蒲驚醒了。他聽到嬰兒在啼哭,原來是他的第三個兒子出生了。“抱兒洗榻上,月斜過南廂”。在月光的照耀下,蒲驚奇地發現,新生的三兒子胸前有一塊清痣,這塊痣的大小、位置,和他夢中所見那個病病歪歪的和尚的膏藥完全相符。病和尚入室,這是蒲松齡四十歲的時候對自己出生的描寫。我國古代作家很喜歡把自己的出生說得很神秘,大詩人李白說他是母親夢到太白金星入懷而生。而蒲松齡是他的父親夢到病和尚入室而生,他還解釋,我一輩子這么不得志,這么窮困,很可能就是因為我是苦行僧轉世。苦行僧轉世,是蒲松齡在《聊齋自志》當中杜撰的故事,但是我們看蒲松齡的一生,確實很苦。他生活很貧苦,他始終在貧困線上掙扎,他為了溫飽挖空心思;他一輩子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參加科舉考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非常痛苦;他為了寫《聊齋志異》,受了很多的苦。所以我們說蒲松齡三苦並存———生活苦,考試考得苦,寫書寫得苦。 我們先看他的生活怎么苦。蒲松齡年輕的時候,生活不是很苦,因為他的父親棄儒經商,家裡是小康之家。在父親的保護下,年輕的蒲松齡可以安心讀書,跟朋友們搞詩社。但是好日子沒過多久,因為他分家了。為什麼分家?因為家庭矛盾。蒲松齡的兩個哥哥都是秀才,但是兩個嫂子都是潑婦。蒲松齡曾經在他的書裡面說過這樣的話:“家家床頭,有個夜叉在。”他這兩個嫂子真是典型的夜叉,為了一點兒雞毛蒜皮的小事,經常把家裡鬧得雞犬不寧。蒲松齡的父親只好給兒子分家。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因為這兩個嫂嫂又能打又能叫又能搶,而蒲松齡的妻子劉氏非常賢惠,沉默寡言躲在一邊。分家的結果是蒲松齡分到農場老屋三間,破得連門都沒有,蒲松齡只好借了門板安上。他分到了二十畝薄田,二百四十斤糧食,只夠吃三個月。這樣一來,蒲松齡就要自謀生路了,他於是開始了長達45年之久的私塾教師生涯。 私塾教師就是鄉村國小教師,而且是到私人家裡教書,待遇非常低微。算算具體的賬,做私塾老師每年可以拿多少工資?最多八兩。八兩銀子是什麼概念?在當時農村一個四口之家維持一年的生活要二十兩,這個賬是《紅樓夢》里劉姥姥算大觀園的螃蟹宴時算出來的。所以說,咱們的大作家蒲松齡辛辛苦苦教一年書,掙的錢不夠大觀園半頓螃蟹宴。到了30歲以後因為父親去世了,蒲松齡還要贍養他的老母,他窮到什麼程度呢?“家徒四壁婦愁貧”。他有一首詩,叫《日中飯》,寫到快收麥子的時候,家裡沒有糧食,只好煮了一鍋稀飯,他那時候有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大兒子一看煮好了稀飯,搶先把勺子搶到手裡面,到鍋底下找最稠的往自己的碗裡邊放,二兒子不幹了,上去跟哥哥搶。蒲松齡的女兒就很可憐地、遠遠地站在那兒看著自己的父親。蒲松齡非常心疼,我怎么樣養活我這些可憐的孩子啊!蒲松齡還寫了一篇文章叫《祭窮神文》。他說:“窮神窮神,我和你有什麼親,你怎么整天寸步不離地跟著我,我就是你一個護院的家丁,我就是你護駕的將軍,你也得放我幾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鬆,好像是兩個纏熱了的情人?”這就是蒲松齡的生活之苦。學習蒲松齡可以明白,聯想及想像才是寫小說的關鍵!

關於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著作。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峰。另有相關同名電視劇和電影等。

關於聊齋的評價

紀曉嵐:“才子之筆,莫逮萬一。” 馮鎮巒〈讀聊齋雜說〉:“聊齋非獨文筆之佳,獨有千古,第一議論醇正,準情酌理,毫無可駁。如名儒講學,如老僧談禪,如鄉曲長者讀誦勸世文,觀之實有益於身心,警戒頑愚。至說到忠孝節義,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為有關世教之書。” 陳廷機《聊齋志異》序:“亦以空前絕後之作,使唐人見之,自當把臂入林,後來作者,宜其擱筆耳。” 魯迅評論《聊齋志異》:“《聊齋志異》雖亦如當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該弦,別敘崎人異行,出於幻滅,頓入人間;偶敘瑣聞,亦多簡潔,故讀者耳目,為之一新。……明末志怪群書,大抵簡略,又多荒誕不情;《聊齋志異》獨於詳盡之處,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鶻突,知復非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