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傳[團結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書籍]

陳誠傳[團結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書籍]
陳誠傳[團結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書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誠傳》 是中華民國史上的一名風雲人物陳誠的傳記。陳誠是國民黨政權中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1918年考入北京政府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開始了一生的戎馬生涯。其間,由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副師長、師長,而至軍長、集團軍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政治部長、軍政部長、參謀總長,國民黨政權撤退台灣後,更位至“行政院長”、“副總統”、副總裁。他一生的經歷,豐富而繁雜,充滿了傳奇色彩。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陳誠傳》是中華民國史上的一名風雲人物陳誠的傳記。陳誠是國民黨政權中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1918年考入北京政府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開始了一生的戎馬生涯。其間,由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副師長、師長,而至軍長、集團軍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政治部長、軍政部長、參謀總長,國民黨政權撤退台灣後,更位至“行政院長”、“副總統”、副總裁。他一生的經歷,豐富而繁雜,充滿了傳奇色彩。

作者簡介

孫宅巍,196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歷史系,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江蘇省中國近現代史學會副會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曾先後出版《陳誠晚年》《南京保衛戰史》《澄清歷史——南京大屠殺研究與思考》《民國史論叢》等著作,並在十多家報刊上發表有關陳誠的研究文章二十餘篇,還主編有《南京大屠殺》等書。

目錄

第一章 將星初現
一 青田驕子
二 軍校機遇
三 軍人生涯的開始

第二章 黃埔春秋
一 結緣蔣介石
二 悲情婚姻
三 淡水初顯炮兵聲威
四 棉湖再現神炮
五 廣州又立新功
六 惠州智擒敵探
七 北伐戰將

第三章 在混戰的激流中
一 就任第十一師師長
二 仕途坎坷
三 巧用密電碼
四 因勝唐首獲授勳
五 戰中原解圍曲阜
六 擢升第十八軍軍長
七 治軍有術

第四章 參加“圍剿”紅軍
一 得不償失的攻擊
二 與鄧演達的生死之交
三 與譚祥喜結良緣
四 “土木系”實力大增
五 與彭德懷贛州對壘
六 撫河“進剿”
七 一敗黃陂
八 再敗草台岡、東陂
九 蔣陳僵局
十 洵口戰敗獲獎鬧劇
十一 在福建事變中
十二 敲開中央蘇區北大門
十三 舉辦廬山軍官訓練團
十四 整理編練陸軍
十五 赴晉對付陝北紅軍

第五章 西安事變前後
一 以兩手對付兩廣
二 主持西北軍事
三 身陷西安
四 處理事變善後
五 與夫人榮歸故里

第六章 投身淞滬抗戰
一 參與謀劃決策
二 淞滬戰場總指揮
三 同張治中的誤會
四 撤退皖南

第七章 保衛大武漢
一 構築城防工事
二 執掌政治部
三 出任三青團書記長
四 崇拜蔣介石
五 浴血武漢

第八章 兩任六戰區司令長官
一 指揮長沙、南昌附近戰事
二 長沙棄守之爭
三 援軍似從天降
四 宜昌的意外反覆
五 重新執掌六戰區
六 兩次用兵宜昌
七 重視軍隊政治工作
八 與中共的摩擦

第九章 戰時湖北省主席
一 就任省主席之初
二 施政恩施
三 實施經濟新政策
四 雷厲風行的作風
五 與葉挺的交往

第十章  征戰滇鄂
一  就任遠征軍司令長官
二 蔣陳再陷僵局
三 鄂西大捷

第十一章 抗戰勝利前後
一 同時主持兩個戰區
二 出掌軍政部
三 繁忙的戰後軍政
四 軍隊整編

第十二章 指揮內戰
一 出任參謀總長
二 為內戰調兵遣將
三 敗績魯南
四 處處碰壁
五 東北履新
六 失利東北

第十三章 在台灣的軍政生涯
一 就任台省主席
二 出任東南軍政長官
三 嚴控社會治安
四 繼任“行政院長”
五 面對韓戰
六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七 調查孫立人“兵變”案
八 籌劃“反攻大陸”
九 關注金門炮戰
十 再度組“閣”
十一 堅持“一個中國”

第十四章 經營台島
一 主持土地制度改革
二 出台新台幣
三 實施“四年經濟建設計畫”
四 關注教育事業
五 致力石門水庫
六 抵禦水災、風災

第十五章 最後的年代
一 首開陽明山會談
二 赴美訪問
三 再開陽明山會談
四 出訪南越
五 訪問菲律賓
六 生命的終點
七 安息在水一方

附 錄
陳誠生平大事年表

前言

陳誠是中華民國史上的一名風雲人物,是國民黨政權中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從 l918 年考入北京政府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起,開始了終其一生的戎馬生涯。其間,由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副師長、師長,而至軍長、集團軍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政治部長、軍政部長、參謀總長,國民黨政權撤退台灣後,更位至“行政院長”、“副總統”、副總裁。他一生的經歷,豐富而繁雜,充滿了傳奇色彩。客觀地、恰當地論述其一生,是民國史研究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台灣已有陳誠的生平、傳記、資料書籍多部,可是由於政治觀點等原因,這些論著對於陳誠一生功過是非的論述是混亂的,有不少地方是錯誤的。大陸亦有許多關於陳誠生平的著作問世,筆者也曾有數部忝列其中,但由於長期以來陳誠私人檔案資料沒有開放和公開出版,致使對陳誠一生活動的記述,多有訛誤與缺失。自本世紀初台灣地區將“石叟叢書”全部向社會公開,並陸續出版陳誠個人資料二十餘冊後,使史界對陳誠生平的研究得以耳目一新。本書在筆者原有對陳誠生平研究的基礎上,又以新出版的陳誠個人資料對原有論述加以比對、更新,以使敘述與立論更為新鮮、準確,使讀者能讀到、見到一個更加真實的陳誠。

陳誠是蔣介石的重要嫡系將領。我國著名史學家章開沅教授稱其為“追隨蔣介石最久,最為忠誠又最受信任的得力助手”。蔣介石經常把一些帶有全局性的工作交給陳誠主持,表現了對他特別的信任。蔣介石寵幸陳誠,最初的信號是,在 1934 年讓他擔任“廬山軍官訓練團”的副團長,而蔣則親任團長。儘管當時陳誠已身為第 18 軍軍長和指揮 19 個師(旅)的“進剿軍”總指揮,但是他並不希望部下稱他“軍座”“總座”,而樂於部下稱他為“副團座”。陳對於能擔任蔣的副手之重視,於此可見一斑。在以後續辦的廬山訓練團、峨嵋訓練團中,均由蔣任團長,陳任教育長並主持全盤工作。l938 年成立的“三民主義青年團”,蔣任團長,陳任中央團部書記長,實際主持“三民主義青年團”的全盤工作。抗戰期間,蔣介石對陳誠的使用,殊異於一般將領。如他在擔任六戰區司令長官後,仍奉派去其他戰區指揮戰事;在擔任遠征軍司令長官後,仍繼續擔任六戰區司令長官等。此時,蔣陳關係,也達到了“愛恨交加”的非同尋常的地步。據《陳誠回憶錄》揭示:當 1943 年 9 月陳誠向蔣請辭遠征軍司令長官後,蔣在覆信中竟稱:“凡你要求者,無不遵你意旨照辦;於我個人,無論公私,我以為已到至極地步。”“現在除向你三跪九叩首之外,再無其他禮節可以表示敬意。”蔣在此處所使用的語言,包含了親近、尊重、氣惱、挖苦等多重元素。這樣的交流,恐怕再不能從蔣與其他任何一個下屬中間找到。蔣甚至表示:“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抗戰勝利後,在國民黨政權崩潰過程中,陳誠又一再被派往最關鍵的地方。當東北戰場的地位日趨重要的時候,蔣派陳接替熊式輝擔任東北行轅主任;當國民黨政權即將於整個大陸崩潰的時候,蔣在宣告自己下野前夕,任命正在台灣休養的陳誠為台灣省政府主席,為國民黨政權下一步的棲身之地安下了一顆足以放心的棋子。在國民黨政權撤台後,蔣介石共兩度 7 年任用陳誠擔任“行政院長”,又先後提議陳誠出任“副總統”、國民黨副總裁,使其成為台灣實實在在的“二號人物”。

陳誠畢生的思想、活動,有著明顯的特點。筆者以為,除了在性格和作風上比較踏實、清廉和雷厲風行外,陳誠的主要特點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即“反共、忠蔣、愛國”。“反共” 反映了歷史的局限,應予否定;“忠蔣”應作具體分析;“愛國” 應予肯定。本書致力於體現陳誠的這樣三個特點。由於陳誠與蔣介石同是國民黨內掌權派的代表人物,因此對陳誠的評價,基本上可以與對國民黨的評價同步。在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共同推進中國的革命事業和反擊外國侵略的時候,陳誠的活動,基本上應得到肯定;不過在肯定的同時,對於那些使“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應予批判與否定。在國民黨與共產黨分裂,進行反共、反人民內戰或準備“反攻大陸”的時候,陳誠的活動,基本上應予否定;不過在否定的同時,對於那些開發祖國邊疆、抵禦自然災害、反對“台獨”和“託管台灣”等方面的努力,則亦應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陳誠堅決主張“一個中國”,曾譴責從事“台獨”“託管”活動者為“野心分子”和“不肖之徒”。儘管他所主張的“一個中國”乃是由國民黨統治的“中華民國”,但這在客觀上,卻有利於祖國的獨立、完整和統一。

基於上述種種考慮,我自 20 世紀 80 年代初,在參加編著《中華民國史綱》和編寫《中華民國史叢書》時,即對陳誠的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此,我曾到陳誠家鄉青田作過實地採訪、調查,曾追尋陳誠軍事活動的重要地點南京、上海、武漢、桂林、瀋陽等地查閱資料,曾利用赴台進行學術交流的機會收集相關信息。在此基礎上,我先後在法國《歐洲時報》長篇連載《陳誠傳略》,在國內數家出版社出版《陳誠晚年》《陳誠別傳》《陳誠傳》等著作,並在十多家報刊上發表有關陳誠的研究文章二十餘篇。

本書的寫作方法,基本以時間為序,分作 l5 章 97 目。但當同一段時期,陳誠的軍事、政治、經濟活動內容都比較豐富時,則只能在不同類別中保持時間的先後次序,不可能如大事年表一般,將任何內容都納入同一時段敘述。這樣,便有少數的章和目,是跨越時間序列的。

任何一部史學論著的價值,都體現在該書的觀點和史料上,即必須既有豐富的、新鮮的史料,又有正確的觀點。本書努力在史料和觀點這兩個方面進行新的挖掘和探索。在史料方面,本書依據來自檔案館、港台書刊、回憶錄、訪問記錄和報紙等方面的數百萬字資料,反覆核對,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選擇其最準確、最有代表性的資料加以運用。如抗日戰爭中,一個戰役,往往有由陳誠收、發的電報近百件,書中只引用其三數件。有些資料,或由於其本身的珍貴价值,或由於台灣海峽的中隔而不易為人們所知,則儘量從詳引用,力求保持其原有風貌。本書引用了大量陳誠的言論、信函、電文,還有眾多的國民政府檔案。本書力求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統率和駕馭史料,寓論於史;對於某些重要的史實,還專門進行簡要的評價。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一條重要原則是實事求是,秉筆直書。筆者於寫作中,在肯定陳誠之處,不為其隱諱錯誤;在否定陳誠之處,也不故意抹去不該否定的事情。

如何處理人物的個人活動和歷史背景之間的關係,是寫人物傳記時需恰當把握的一個問題。本書依據的原則是,凡與陳誠有關者則書,凡無關者則棄;陳誠當政時則詳,不當政時則簡。如陳誠擔任台灣“行政院長”時,台灣面臨的形勢、經濟發展的狀況等,這些情況的本身,雖無陳誠的足跡及聲音,但它們都是陳誠活動的出發點或效果,因此在介紹時則略增筆墨。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注意到了學術性與可讀性的結合。不過,必須坦率承認,它首先是一本學術性的著作,其所載資料均可作為史學工作者在研究和教學工作中可靠的參考;其所闡發的觀點,亦經反覆推敲,而可以成為史學同行們進行新的研究和探索的基礎。它不是紀實文學和報告文學,語言和情節都沒有著者的刻意加工。學術性本身也應看做是可讀性的一個方面。同時,本書中大批從未披露過或在大陸上難以接觸到的新鮮資料,大量貫穿於陳誠軍政活動中的趣聞軼事,將增添讀者的興趣。為了更完整地展現陳誠一生的風貌,書中對於陳誠的身世、婚姻、家庭、性格和病死等內容,都有專門的敘述。相信,通讀全書後,讀者將了解到一個歷史上真實的陳誠。 2015 年 3 月,值陳誠先生逝世 50 周年之際,承台灣政治大學邀請,筆者赴台出席了“陳誠與中國現代化”學術研討會,並在會上作《論抗日戰爭時期的陳誠》學術報告。會議期間,得與陳誠先生公子履安、履碚、履潔,女公子陳幸、陳平,嘉婿傳韜校長相見,惠蒙履安、曹倩伉儷暨宇廷、央金拉姆伉儷宴請。在台期間,各位學人的精彩報告,陳誠親屬於會內、會外的交談,給筆者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與靈感。特別需要感謝的是,傳韜校長與台灣國史館何智霖先生,在會議前後贈送筆者共二十餘冊最新出版的陳誠個人資料。這批寶貴的歷史資料,為我客觀、公正地論述陳誠,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著 者

2016 年 5 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