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蘊茜

陳蘊茜

陳蘊茜,女,畢業於南京大學歷史系,先後獲學士、碩士學位,後在職獲得博士學位。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美國Emory大學、匹茲堡大學短期訪問學者。現為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兼職教授。自工作以來一直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主攻新文化史研究。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83年進入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學位,1990年畢業留校任教,後在職獲得博士學位。現為中國近現代史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

曾為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和匹茲堡大學短期訪問學者,並赴日本、德國、澳大利亞、波蘭、以色列台灣、香港的高校及科研機構進行學術交流。

現同時擔任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院長助理和兼職研究員,建築與規劃學院兼職教授。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研究以及跨學科研究,包括歷史記憶、城市空間、性別研究。

主講課程

中國近代史、象徵與記憶、認識中國、性別研究、城市·空間、中國文化史、中國近現代建築史。
文化人類學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國近代史研究專題、象徵與記憶。

主要貢獻

科研情況

《港澳概論》北京:九洲出版社1999年9月;

《學林新篇》(中華典籍評介·近代篇),聯合主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太平天國戰爭全史》,第四卷聯合主編,承擔20萬字,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獲江蘇省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金陵大學史》,承擔文學院一章(6萬字),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個人專著

《崇拜與記憶——孫中山符號的建構與傳播》,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紀念空間與辛亥革命百年記憶》(第一作者,45萬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版;

周憲、陳蘊茜主編《觀念的生產與知識重構》,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版;

研究成果

在《近代史研究》、《史林》、《史學月刊》、《學術月刊》、《開放時代》、《江海學刊》、《江蘇社會科學》、《南京大學學報》、《台灣研究集刊》等核心期刊、《光明日報》上發表論文40篇,其中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14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4篇,《高校社科文摘》轉載1篇,《新華文摘》轉摘1篇、《光明日報》轉摘1篇、《文摘報》轉摘1篇。《論民國時期城市家庭制度的變遷》、《論民國時期城市婚姻的變遷》被列入近代史研究五十年成果。曾參加翻譯《劍橋中華民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版)。

參與承擔國家清史編纂項目、國家社科重點攻關項目之子項目“國民黨意識形態研究”。

中外文論文

1.《紀念空間與社會記憶》,《學術月刊》2012年第7期。
2.《國家權力、城市住宅與社會分層——以民國首都為中心》,《江蘇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
3.《地方展覽與辛亥革命記憶塑造(1927-1949)》,《江海學刊》2011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轉載3000字。
4.Sun Yat-sen jako symbol w pamieci politycznej(孫中山符號與近代中國的政治記憶), 發表于波蘭華沙大學AZJA-PACYFIK, VO.14(《亞洲太平洋年刊》第14輯),2011年。
5.《山歌如火出胸膛——〈劉三姐〉的性別反抗與階級鬥爭》,黃東蘭主編:《新史學》第4卷,中華書局,2010年12月版。
6.《作為現代性象徵的中山公園》,《文化研究》第10輯(CSSCI來源輯刊),2010年。
7.《歷史解釋如何可能》,《文化研究》第10輯(CSSCI來源輯刊),2010年。
8.《光復初期台灣的孫中山崇拜》,《江蘇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台、港、澳研究》2011年第1期全文轉載,《新華澳報 》2011年10月27日轉載。
9.《民國時期憲政觀念的日常傳輸》,《民國研究》(CSSCI來源輯刊)2010年秋季號,社科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
10.《空間維度下的中國城市史研究》,《學術月刊》2009年第10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歷史學》2010年第2期全文轉載。
11.《國家典禮、民間儀式與社會記憶——全國奉安紀念與孫中山符號的建構》,《南京社會科學》2009年第8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3000字。
12.《孫中山符號與中華民族認同》,台灣《孫學研究》第6期,2009年5月。
13.《政治法統、挪用與紀念日的演變——以孫中山“五五”就職紀念日為中心》(第一作者),《孫中山宋慶齡文獻與研究》2009年第1輯。
14.《城市空間轉型中的文化與大眾文化——以南通更俗劇場為中心的考察》(第一作者),《江蘇社會科學》2008年第6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9年第2期全文轉載,被寫入日本《中國年鑑》(2009)。
15.《謁陵儀式與民國政治文化》,《開放時代》2008年第6期。
16.《城市空間重構與現代知識體系的生產——以清末民國南京為中心的考察》,《學術月刊》2008年第6期。
17.《殖民主義文化霸權與近代中國風俗變遷》(第一作者),《江海學刊》2007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第4期全文內容轉載3000字,《高等學校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第1期轉摘。
18.《建築中的意識形態與民國中山紀念堂建設運動》,《史林》2007年第6期。被寫入虞和平《2007年中國近代史研究綜述》,載《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6期。
19.《民國中山路與意識形態日常化》,《史學月刊》2007年第12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08年第4期全文轉載。被寫入中國近代史研究年度綜述(虞和平《2007年中國近代史研究綜述》,載《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6期)。
20.《身體政治:國家權力與民國中山裝的流行》,《學術月刊》2007年第9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第1期全文內容轉載3000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08年第1期全文轉載,《文摘報》2008年1月13日轉摘,被寫入日本《中國年鑑》(2008)。
21.《空間重組與孫中山崇拜——以民國時期中山公園為中心的考察》,《史林》2006年第1期,全文23000字,《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6年第3期轉載3000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6年第9期全文轉載。
22.《秦淮空間改造中的國家權力與大眾文化——以民國時期首都廢娼運動為中心的考察》(第一作者),《史林》2006年第6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07年第4期全文轉載。
23.《總理遺像與孫中山崇拜》,《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新華文摘》2007年第6期摘編。
24.《植樹節與孫中山崇拜》,《南京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07年第1期全文轉載。
25.《合法性與“孫中山”政治象符號的建構》,《江海學刊》2006年第2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06年第8期全文轉載。
26.《日常生活中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的衝突——以近代中國公園為中心的考察》,載《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全文22000字,《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年第6期轉載3000字、《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6 期摘要、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6年第3期全文轉載;《歷史教學》2006年第10期論點摘編;被寫入日本《中國年鑑》(2007)。
27.《時間與儀式維度中的總理紀念周》,載《開放時代》2005年第4期。全文25000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05年第11期全文轉載。
28.《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洪秀全崇拜》,載《光明日報》理論版2005年3月8日。
29.《論清末民國旅遊娛樂空間的變化 ——以公園為中心的考察》,《史林》2004年第5期,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全文轉載。
30.《論清末民初士紳與江浙地方志的變化》(第一作者),《江海學刊》2004年第4期,《光明日報》理論版“新論集萃”摘編。
31.《清末民初士紳與江南鄉鎮教育近代化》(第一作者),《史林》2003年第5期,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全文轉載。
32.《台灣對澳門政策的演變與前瞻》,《台灣研究集刊》2000年第3期。
33.《論澳門自由港的歷史變遷與發展前景》,《江蘇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
34.《論民國時期城市婚姻的變遷》,《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被寫入《五十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綜述》(曾業英主編:《五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 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被寫入《中國歷史學年鑑(1999)》(潘振平主編;中國史學會中國歷史學年鑑編輯部編,三聯書店 2002年版)。
35.《論戊戌維新知識分子群體的轉型》,《江海學刊》,1997年第6期。
36.《論社會心理對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群體的轉型》,《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3 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全文轉載。
37.《論香港回歸對兩岸統一的促進作用》,《江蘇社會科學》1997年第3期。
38.《論民國時期城市家庭制度的變遷》(第一作者),《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期,被寫入《五十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綜述》(曾業英主編:《五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 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
39.《論教育對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轉型的影響》,《江海學刊》1996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教育學》同時全文轉載。
40.《論五四知識分子群體的轉型》,《江蘇社會科學》1996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全文轉載。
41.《龔自珍社會改革思想結構考察》(第一作者),《江蘇社會科學》1991年第3期。
42.《從〈訄書〉看章太炎早期學術文化思想》,收入《先哲精神——章太炎先生逝世60周年紀念文集》,杭州出版社1996年版。
43.《從太平天國研究的“熱”與“冷”看史學界發展軌跡》,收入《紀念羅爾綱教授文集》,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出版發行,1998年。
44.《二三十年代南京城市現代化中的住宅變遷》,收入《下關開埠與南京百年》論文集,北京:方誌出版社1999年。
45.《太平天國的拜上帝教是邪教嗎?》,《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該文同時收入《太平天國史新論》,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46.《黃埔軍校的日常規訓》,《黃埔軍校研究》第1輯,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47.《烈士祠與民國時期辛亥革命記憶》(第二作者),《民國檔案》2011年第3期。
48.《民國時期中國扶輪社發展初探》(第二作者),《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
49.《1927-1937年南京國民政府對夏都廬山的建設》(第二作者),《民國檔案》2006年第4期。
50.《民族主義話語下的近代女學——以安徽省為例》(第二作者),《民國研究》總第10輯,2006年秋季號。
51.《從民眾態度看吳淞鐵路的的興廢》(第二作者),《開放時代》2005年第1期,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3期摘要。
52.《維新時期康有為民主思想結構考察》(第二作者),《江海學刊》1991年第1期。
53.《論辛亥知識分子群體的轉型》(第二作者),《學海》1991年第5期。
54.《太平天國與糧食問題》(第二作者),《浙江學刊》1989年第2期。

科研項目

1.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民國時期辛亥革命史敘述研究》(項目號:12JJD770004)
2.主持2011年教育部一般項目《孫中山符號與中華民族認同》(10YJA770005)。
3.主持2011年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畫”項目。
4.主持2010年教育部重大委託項目《辛亥革命百年記憶與詮釋》子課題《紀念空間與辛亥革命百年記憶》(09JZDW004)。
5.主持2010年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孫中山形象與近代民族國家建構》(09LSD013)。
6.主持2009年台灣婦女聯合會《宋美齡研究》項目子課題《宋美齡與女界社會》。
7.主持2006年國家清史編纂工程《傳記·忠烈傳》子課題。
8.參加2009年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項目《中國近代史》教材編寫。
9.參加2006年教育部攻關項目重大課題《民國史研究》。

陳蘊茜 陳蘊茜

獲獎記錄

《太平天國戰爭全史》獲得2003年度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二)。
《崇拜與記憶——孫中山符號的建構與傳播》獲得江蘇省第七屆高校哲學社科獎二等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