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劍

陳春劍

陳春劍,號北山客,1965年出生於浙江金華,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國畫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香港國際畫院花鳥畫藝委會副主席,中國畫院簽約畫家,廣州大學客座教授。

基本信息

人物成就

入展及獲獎

作品曾十餘次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大展並多次獲獎。作品先後在中國美術館、黃賓虹藝術館、國家歷史博物館以及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地展出或舉辦個展和聯展。

入編叢書

輯入《當代美術三十年》、《中國畫三百家》、《水墨中國》、《中國美術選集》等大型畫冊。辭條載入《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辭典》、《世界傑出華人大辭典》、《當代著名書畫家辭典》等多部典籍。

作品收藏

作品被中共中央黨校、北京人民大會堂等國家重要機關和中國美協、中國畫院、廣州大學及海內外專業機構和收藏家所收藏。

出版專著

陳春劍國畫《仙鶴荷花圖》 陳春劍國畫《仙鶴荷花圖》

《陳春劍畫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陳春劍創意花鳥》(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陳春劍工筆花鳥畫作品選》(天津楊柳青畫社)

《2009中國畫壇百家·陳春劍卷》(古吳軒出版社)

《中國藝術家新成就叢書·陳春劍》(中國美術家協會)

《著名國畫家·陳春劍》(藝術主流出版集團)等。

作品潤格

陳劍春作品拍賣圖 陳劍春作品拍賣圖

2014年作品潤格:工筆10000元/每平尺、寫意5000元/每平尺。拍賣作品最高價格132000元(《凌霄引鷺》66 cm×132cm)。

名家評論

其一

北山春劍 墨韻清幽

文/劉全軍

陳春劍國畫《溪亭日暮圖》 陳春劍國畫《溪亭日暮圖》

北山春劍 · 墨韻清幽——是著名花鳥畫家陳春劍先生癸巳採風原創的系列水墨工筆和水墨淡彩小寫意花鳥作品,追求的是唯美與唯趣相映情懷,表達的是自然清澈與愜意激越的情致,是陳春劍先生花鳥藝術的“品外之作”和“激情碰撞之作”。

從精工麗嬈到淡逸靈動,陳春劍先生的畫風是在叩問自然之道中闡變的,所以他的水墨工筆總是沁人心脾的,總是質本潔來還潔去的,總是蕩滌塵埃瞭然瑩心的,讓人在清潔幽遠中意淨心寧。沒有絕對的形式就沒有自由的內容,他善於在筆墨形式與情景的切合中自然流露出心靈化了的東西。這本冊子裡的作品是清幽淡雅的,也不失神風俊朗之筆,個人的情趣意志在墨韻氤氳中悄然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不是畫風的改變,而是人生境遇的改變,是心境的改變。

其二

心相本真 以象達意 ——品鑑陳春劍水墨花鳥畫

文/斯林鋒

陳春劍國畫《悟道圖》 陳春劍國畫《悟道圖》

畫,乃一人之本真,是畫家內心精神和文化的表達載體,誠如佛語:“世事無相,相由心生,……”,陳春劍繪畫所表現出來的“相”正是他內心的體現,也是他走進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繼而在不斷探索中所流露出的本真。帶著這份心緒我走進了陳春劍的花鳥世界。沿著他藝術創作的墨跡探尋他內在的心相。

陳春劍的花鳥畫延續了傳統的雙鉤技法,融合入傳統的工筆和寫意技法以及當代的視覺審美布局構圖理念。在用筆技法上,強化了線條的書寫性和筋骨性,線上條的審美定位上融合了楷書的正氣和草書的飄逸、俊秀、靈動,講究線與線之間的虛實對比、動靜對比,他的線條沒有特意強化寫意的隨意性,工筆的工整性,而是根據不同的物象氣質融會特定的藝術審美需求下而進行攝取提升。用色上,強調用墨即色。誠如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云:“夫陰陽陶蒸,萬象錯布,玄化亡言,神工獨運。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采;雲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而彩。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陳春劍深入地掌握了墨分五色的原理,在渲染敷色時,充分地運用水和墨的層次特點,淡雅、樸素,同時多採用墨色對比的手法,注重回歸水墨本身的視覺功能,形成了一種質樸雅拙的格調,提升了水墨表現的純度,體現傳統文化精華又具時代氣息。

陳春劍在深入研究傳統花鳥構圖原理的基礎上,融入了當代審美下的構成原理,在一定程度上摒棄了傳統中國花鳥畫程式化的模式,將花鳥物象與構成原理進行了分化、解析、組合,通過強化構成以及畫面視覺效果來進一步凸化傳統圖示所無法展示的畫面主題和審美定位。陳春劍的花鳥在傳統花鳥畫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國山水畫的“造境”,他的眾多作品採用了山水畫的“三遠”空間法,很多作品相應的採取近、中、遠之空間變化,使其作品更為空靈疏朗,增強了“花鳥步隨景移“的效果,空間感的塑造使得水墨更為簡潔明快,同時也使觀賞者如臨其境,馳騁想像,形成了“可居、可游”立體時的圖式精神家園。

陳春劍國畫《鴛鴦圖》 陳春劍國畫《鴛鴦圖》
陳春劍國畫《人生難得三兩知己》 陳春劍國畫《人生難得三兩知己》

陳春劍還吸收了傳統中國畫(特別是宋畫、元畫)幽遠的文人之氣,在風格上追求純正、樸素而不失雅趣的意韻,而摒棄了當下很多工筆或小寫意花鳥畫家追求的濃艷、甜美。從深層次講,這是陳春劍文人情懷的顯現,是他 “悠然見南山”式的道家情懷的流露,在他的作品裡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畫家更多的採用水墨作為創作的主色,甚至是全色,大規模的摒棄了紛繁的色彩,在筆墨格局中透顯出了一番書卷靜氣,不躁動、不浮誇。畫面內斂、沉穩,飄逸而不失含蓄。誠如其筆下的荷花、玉蘭、芙蓉等等,無不顯現了畫家心中的雅逸之氣,使得作品樸素的審美基調與淡雅澄明的畫面層次表現地淋漓盡致。如作品《山野芙蓉正宜秋》,線條質樸,靈動,富有韻律感、節奏感。山石筆墨縱橫恣肆,狂放快速;乾濕濃淡、夾水夾墨紛飛舞動,山野芙蓉、雜草、蘆葦,時而潤筆濕墨揮寫,時而乾筆枯墨澀寫,亦勾亦寫,亦點亦染。結合墨色的濃淡參差,用筆的輕重錯落,充分表現了芙蓉枝葉花卉的側旋姿態,從而凸顯了物象的生命之韻律,而山石、花卉、雜草,以及背景空間形成了平遠式的空間布局,則提升了畫家物我相容、形神互映的境地。這幅畫對仙鶴的描寫工整細緻,仙鶴的羽翼、鶴爪以及轉頸翹首、凝視之態都捕捉得尤為真切、自然,激活了整個畫面的活眼。這也是陳春劍特別擅長的,在他的很多作品裡,作者都通過抓住飛禽魚蟲,或仙鶴、或小鳥、或魚兒等的神態動作來提升作品,形成整個畫面的活眼,使得作品更為人性化,更具有動態感。在山坡、蘆葦以及雜草的處理上則運用了疏放靈活的寫意筆法,在背景的處理上作者摒棄了傳統層層復染的技法,而採用了水墨氤氳的宣染法,豐富了畫面的氣韻,整幅作品作者採用了工寫結合的技法,一方面提升了作品主題間的動靜對比,一方面也增強了作品的虛實變化。他的作品氣息清雅潤澤,墨色澄明,結構明朗,筆墨生動,給讀者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生命力,同時也給讀者一種莫名的凝聚。凝聚在他畫面里大面積的水墨氤氳與留白、飛禽與花草、水與墨、墨與墨之間的動靜、虛實對比之中,這種凝聚是畫家附屬在畫面里的一種對生活的思考,是畫家細微地感受自然、熱愛自然的真摯之情,所謂“化生活之態為藝術之態”,即是如此。這也正是他幾十年不斷堅持寫生的結果。

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他在原來的創作基礎上審美的一種“回歸”,而這種回歸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個青年畫家的文化日趨成熟,是畫家從單純的技法研究上升到了獨立文化審美思考的高度,是畫家不斷地自我人文沉澱的表現。我們常說“度物象而取其真”、“傳神”,所謂“真、神”者,除了物象本身的美,更多的是畫家面對客觀物象時,組合物象進行創作時的一種內斂式的感想和思考,用佛家的話說就是面對客觀物象時畫家主觀的“心象”,而“回歸水墨”,則正是畫家心象與客觀物象以及筆墨之道的一種邂逅的交融,以象達意。

陳春劍國畫《仙鶴荷花圖》 陳春劍國畫《仙鶴荷花圖》

畫,之所以成為藝術,是因為他集聚了畫家內在不同的性情、文化心結。縱觀當下的繪畫,真正在執著地畫自我的可謂少之又少,大部分或是之乎者也的呻吟之氣,或是少了自然蒙養之韻的匠心之技,或是用勁雕華的程式化圖式。繪畫也只是游離在他們手指間的一個程式化的吃飯工具,而失去了作為藝術的價值所在。筆者素來強調畫要“本真”。從陳春劍近幾年的變化可以看出,他的作品沒有沉浸在“之乎者也”的呻吟中,也沒有套用格式化的技法程式中,更沒有巧取形態譁眾取寵,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文化、心緒的變化而轉變,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本真”變化,而不是刻意的捏取,上述中我提到他的作品很富有生命力,這也正是陳春劍正當壯年的生命力的體現。故而在品鑑他作品的時候從中能感覺到作品的氣息很純正,不浮誇、不做作。

陳春劍水墨作品的格調凸顯了畫家對文人情結和古人孤高清介的性情的瞻仰,透顯了畫家對傳統人文精神和內涵雋永文化的敬仰,也是陳春劍內心對文人志氣和人格氣節的一種堅守。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最後借用這句話送給陳春劍,希望他能在今後的探索中取得更好的成績,讓我們拭目以待。

社會評價

其一

1965年出生的陳春劍,是金華土生土長的青年畫家,他以金華的特色產品佛手、草莓、荷花等為題材,創作出了有著濃郁鄉村特色的大量書畫作品。《陳春劍畫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著名國畫家——陳春劍》(藝術主流雜誌出版社)、《2009中國畫壇百家陳春劍》(古吳軒出版社)、《中國當代著名畫家精品薈萃——陳春劍創意花鳥》(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中國畫精品叢書——陳春劍工筆花鳥畫》由楊柳青畫社正式出版,並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保護,這是他繼《美術家——陳春劍》(中國美術家協會)出版之後的又五部專著,深得美術界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的讚譽,上門求畫的人絡繹不絕。1998年作者的畫作是500元/平尺,轉眼15年過去了,畫家的市場價格一路穩中上揚,達到10000元/每平尺,是原來的二十倍。相信隨著作者臨池不輟,他的畫作在未來無疑有更大的升值空間。——常州倚雲軒經理黃可茗

其二

陳春劍的工筆清麗淡雅,意境含蓄而微妙,作者以高超的技藝“盡其精微”,通過“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獲取神態與形體的完美統一。多年的勤奮苦學終於使他獲得了回報,很多畫商都向他求畫,工筆花鳥的銷路非常好,一般從萬元到十幾萬元不等。陳春劍認為學無止境,他不能滿足於現狀,只有不斷地鑽研學習,才能成為真正的大家。他如今正在潛心苦學,爭取不久的將來能使自己的畫藝更加爐火純青。——杭州風荷堂畫廊經理趙雅儀

其三

陳春劍國畫《春風得意馬蹄疾》 陳春劍國畫《春風得意馬蹄疾》

從農田中走出來的陳春劍自學成才,潛心鑽研畫藝,學完了他所能找到和有能力買到的所有中外美術專著,專心研習,終於畫技一天一天純熟,畫藝一天天得到提升……終於到了今天公眾認可的地步。作品被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共中央黨校等國家機關和中國美協、中國畫院、廣州大學藝術館、黃賓虹藝術館、以及香港、台灣、澳大利亞等地的專業機構或收藏家收藏。以金華特色的佛手、草莓、荷花、梅花等為創作題材的數十件國畫作品在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術家協會等機構主辦的全國大展中入選或獲獎。——湖北利寶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副總胡煒

其四

觀陳春劍的畫是一種純粹的高雅藝術享受,家裡牆上掛的就是我2003年去江浙旅遊期間買的。說來也很偶然,就在逛街的時候,我走進了一家畫廊,一進門就被裡面琳琅滿目的畫作深深吸引了,但最打動我內心的還是一幅名為《心蓮》的作品,畫的是一對鴛鴦嬉戲於荷間,畫面設色古雅清談,但又有一種很明艷的感覺,當時我覺得就是它了,二話沒說立馬買下,我當時並不知道作者是誰,只是覺得它很好看,後來一個懂行的朋友告訴我陳春劍是在浙江很有些知名度的畫家時,我才知道這回賺了,畢竟十幾年過去了,他的畫作的市場價格已遠不止是當時的水平了。——青島達誠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經理王思翰

藝術感悟

北山問道 ——花鳥畫創作所思所悟

陳春劍國畫《德禽圖》 陳春劍國畫《德禽圖》

癸巳桃月,歸田園居。吾行珠山採風,邊走邊畫,創作頗多,攜二十餘件水墨寫生之作,筆觸遊歷山丘田園民居古風之縮影,大快人心,餘味甚美!正所謂畫者,應目之所見,心之所思,情之所系,意之所動也。

人曰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吾卻追古心切,漸入心境。

論古意,松雪翁云:“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今人但知用筆纖細,傅色濃艷,便自謂能手。殊不知古意既虧,百病橫生,豈可觀也!吾所畫似乎簡率,然識者知其近古,故以為佳,此可為知者道,不為不知者說也。”

繪事之於吾,往大曰:乃精神追求也,亦能超越自我,超越時空,達到永恆之希冀;往小曰:興趣也,愛好之,乃情感宣洩方式矣。世間太多誘惑,人生貴在取捨。余自問,何乎傾情畢生於筆墨兮,雖學不精,賞之樂乎!

吾好夢,在吾心中古婺州一直是個夢,此夢源自陶淵明《桃花源記》而起。婺州山高水遠,山清水秀,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曾是歷代士族隱居之世外桃源也。正如陶公詩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犬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此悠美之圖景,正是吾夢中之家園。

陳春劍國畫《早起》 陳春劍國畫《早起》

吾樂山,自幼生活於北山,得北山之虛靈,充滿著靈犀。自記事起,便喜歡塗鴉,興趣完全來自童心。春暖花開之際,樂在北山觀花,砍柴割草鋤地,放牛抓鳥捕蟬,眼裡萬物皆美,有美之色彩,或美以姿態,即使很不起眼之雜草,初抹鮮亮嫩綠亦令吾怦然心動。時過三十餘載,每當老家採風,總要去北山爬爬,老屋轉轉,在斑駁的牆面上,回味孩提時留下的痕跡,那裡珍藏著太多的情感和記憶······

吾尚韻,謝赫雲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六法精論萬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筆以下五法皆可學可能,唯其氣韻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復不可以歲月到,默契神會,不知然而然。觀自古奇蹟,多是軒冕才賢,高雅之情寄於畫,人品即高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凡畫必周氣韻,方號世珍。不然雖竭巧思,止同眾工之事,雖曰畫而非畫。此不能授其師,不能傳其字,系乎得自然天機,出於靈府邊,本自心源,想成形跡,跡與心合,發之於情思,契之於綃楮。

陳春劍國畫《蕉前仙鶴圖》 陳春劍國畫《蕉前仙鶴圖》

曾幾何時,每欲創作,蓋憑寫生入手。不然,內心總有不踏實之感。久矣,寫生已成吾創作之依賴。從題材選擇、美感發現,感悟就已開始了此種找尋,直到造型、構思、構圖乃至筆墨之表現,這一切都在尋找和修煉屬於自我繪畫語言。花鳥寫生,重在觀察和思維,即“作畫要明白物理、體會物情、觀察物態,只有這樣才算達到微妙的境界”(張大千語)。這種由理生情、由情生態、由態傳情之畫理,更要求以獨特審美眼光去發現自然界中令人振奮之瞬間情景,尋求獨特視角。故爾,吾用很多時間走出畫室深入山川田園,對景寫生已成近幾年來創作之方向,簡單曰乃寫生,余把對景寫生表現愈為確切,稱之為對景創作也。支起畫架,放筆直取,勾墨施彩,瀟灑含蓄,隨心而發,表現自我與自然的融合統一。

畫內功夫乃基礎,畫外功夫謂提高,因而才能在求實求形基礎上求真求神。作品之玄妙之處,也是余寫生時得到的獨有情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淡定、守真、知止,潛心創作是吾之座右銘,“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余不才,以此創作中的所思所感所悟是之為本刊所刊登作品的創作總結,與列為方家交流指正。

——北山春劍於古婺知止草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