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周

在致陳式周的書信中,周恩來明確提出了“中國革命要走俄國革命道路”的傑出思想,得到陳式周的讚許。

人物介紹

陳式周,男,1882年3月8日生,卒於1954年,江蘇寶應人,名武臣,號式周,筆名存悔、蕪城等,曾任上海《申報》編輯、《江蘇通志》編纂。

陳式周與周恩來

陳式周的父親叫陳寶齋,與周恩來嗣母陳氏之母是嫡堂兄妹。陳氏的父親叫陳沅,有三個女兒,陳氏行三,兩個姐姐均遠嫁外地,陳沅最鍾愛身邊的三女兒。陳沅無子,而侄兒寶齋又是獨子,不能過繼,故以寶齋的次子陳式周作為承宗孫過繼給陳沅為孫,因而從這個意義說,陳氏是陳式周的親姑母,周恩來則與陳式周為親表弟兄關係。陳式周比周恩來長16歲,年輕時博覽群書,愛國愛民,思想進步。
少年周恩來在寶應期間,陳式周不但對周恩來給予悉心照料和關懷,與周恩來終日相伴,同窗共讀,——起遊覽寶應名勝,還向周恩來灌輸新思想,傳播新知識,從此他們結下了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在寶應短短的三個月,陳式周讓周恩來呼吸到了新鮮的空氣,受到了進步思想的薰陶,相互之間也建立了深厚情誼。陳式周從擔任《江蘇通志》編纂到轉任上海《申報》編輯不久,正在天津讀書的周恩來便與他取得了聯繫。這期間,周恩來在上海發表的文章都由陳式周轉送。周恩來赴法國勤工儉學就是陳式周建議並給予資助的。臨別前,兩人徹夜長談。第二天清晨,在上海十六鋪碼頭,陳式周將周恩來送上法國郵輪“波爾多斯”號。周恩來旅法期間,與陳式周書信往來不斷。在致陳式周的書信中,周恩來明確提出了“中國革命要走俄國革命道路”的傑出思想,得到陳式周的讚許。這些不僅體現了周恩來對陳式周的深厚感情和信任,也表明了兩人心靈相通,都在孜孜思索和探求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周恩來曾在信中寫道:“來書語重心長,瀆之數遍,思潮起伏,恨不與兄作數日談,一傾所懷,積思念多,執筆亦愈遲緩,一函之報,竟至今日,得毋‘望穿秋水’邪!” 
在白色恐怖的日子裡,周恩來為讓陳式周免受牽累,主動中止與他的聯繫,然而,周恩來一直牽掛著這位給自己有過許多幫助的表哥。1964年,周總理委託江蘇省公安廳到揚州寶應一帶查詢陳式周地址,還安排衛士長成元功與生母萬氏家的表哥萬敘生聯繫,幫助尋訪陳式周。萬敘生因病去世前將此事又囑託給在揚州工作的女兒萬明珠。幾經周折,終於與陳式周之子陳萊官取得了聯繫,可惜的足,陳式周已於1954年在北京去世。當時,周恩來與陳式周都在北京,近在咫尺,而且彼此思念,相互尋訪,可又失之交臂。這成了一件歷史的憾事。
找到陳式周后代以後,周總理曾派身邊的工作人員告訴他們近期準備安排會見,可時隔不久,“文化大革命”驟起,直至粉碎“四人幫”後,周陳兩家才得以重新相聚。鄧穎超逝世時,陳式周的兒子陳萊官被邀作為親屬參加了弔唁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