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恩

陳學恩

陳學恩,男,1971年出生,德州市陵城區人,中共黨員,德國海洋學博士。

個人信息

1994年7月畢業於中國海洋大學套用數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97年7月畢業於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科學系,獲海洋學碩士學位;2004年12月14日畢業於德國漢堡大學,獲德國漢堡大學海洋學博士學位。

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德國漢堡海洋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從事地球系統模式和氣候變化研究;2007年1月至2007年3月,德國阿爾弗里德韋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所(AWI)博士後研究人員,從事全球大洋Argo資料四維數值同化研究;2007年7月至2007年9月,漢堡海洋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從事地球系統數值模擬和氣候變化研究;2009年1月至2009年2月,漢堡海洋研究所訪問學者,從事地球系統數值模擬和氣候變化研究;2011年8月至2011年9月,漢堡海洋研究所訪問學者,從事河口海灣精細化數值模擬研究。

積極推動海洋科學前沿學術交流,與歐美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建立起了持久而穩定的合作關係。2011年,在第16屆Pacific-Asian Marginal Seas (PAMS)會議上,作為發起人提議並成功組織了Modeling progress of baroclinic tides research in Asian waters分會;作為Local organizing Committee成員之一,組織了海岸帶陸海相互作用委員會2011年科學年會(LOICZ Open Science Conference 2011)。

近年來,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項4項;在JGR、Ocean Modelling等國內外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三十餘篇,被SCI、EI檢索收錄12篇;出版或共同出版中、英文學術著作6部,海洋行業標準1部;發明專利和軟體著作權共4項。

研究方向

海洋環流動力學理論及數值模擬研究;海洋儀器裝備海上試驗平台技術研究。

人才培養

2008年以來,已協助指導2名碩士生、2名博士研究生完成學位論文並獲得學位;2011年以來,已獨立指導3名碩士研究生獲得碩士學位;2008年以來,已指導22名本科生完成學位論文並獲得學士學位。

教學情況

先後講授研究生課程《大洋環流理論》;本科生課程《海洋學》、《大洋環流》、《海洋環流》、《計算方法導論》。

在研科研項目

0. 山東省超級計算科技專項:“南中國海內孤立波預報系統及全球大洋中尺度渦旋預報系統研製及發展(2011年10月-2012年9月)”,主持人,(課題編號:2011XXXXX)

1. 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小型陣變頻高頻地波雷達數據的開發和套用(2011年7月-2015年6月),參加人,(課題編號:2011XXXXX)

2. 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中國海平面變化預測及海岸帶脆弱性風險評估技術與套用(2010年7月-2014年6月),參加人,(課題編號:201005019)

3. 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重點海港和南海油氣區水動力環境保障技術研究示範(2009年11月-2013年10月),子任務負責人,(課題編號:200905001)

4.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南海深水區內波觀測技術與試驗系統開發(2009.5~2011.12),參加人,(課題編號:2008AA09A402)

5. 科技部對歐盟科技合作專項:黃河口海洋動力學和泥沙沖淤趨勢對河口近海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2009.1~2011.12),主持人,(編號:0816)

6.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大氣波導實時探測技術研究(2009.5~2011.6),副組長,(編號:2008AA093001)

7. 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青島近海長時效、高精度海洋環境業務化預報預警技術和示範研究(2008.7~2011.6),子任務負責人,(編號:200805006)

8.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基於雙站高頻地波雷達實時觀測的重點海域海況業務化預報系統研製(2007.7~2010.6),主持人,(編號:2007AA09Z117)

9.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全球海洋水體質量的再分布及相應角動量變化研究(2009.1~2009.12),主持人,(編號:無)

10. 中德科技合作項目:膠州灣生態動力學合作研究(Study on the consequence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s on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Jiaozhou Bay and its adjacent shelf: Impact of the newly constructed bridge across the bay, 2010.1~2012.12),中方主持人,(編號:無)

結題科研項目

1. 中國教育部和英國科技創新國家辦公室“中英高校科研合作”項目:黃河口細顆粒沉積物及長期動力地貌研究(2008.1~2008.12),中方主持人,(編號:無)

2.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中國東部陸架邊緣海海洋物理環境演變及其環境效應(2006.1~2007.12),參加人,(編號:2005CB422308)

獲獎情況

1. “海洋儀器海上試驗與作業基礎平台若干關鍵技術及套用”,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2完成人。

2. “海洋儀器研製海上綜合試驗支撐平台研發及套用”,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科技進步一等獎,第2完成人。

3. “東方紅2船海上實踐教學體系創建”,2008年,山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三等獎,第5完成人。

4. “熱帶太平洋環流中幾個重要問題的研究”,200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科技進步二等獎,第5完成人。

研究論文

1、CHEN Xueen, ZHAN Peng, CHEN Jinrui, QIAN Hongbao,2011, Numerical study of current-fields near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mpact of Quick-EnKF assimilation, Acta Oceanol. Sin., Vol. 30, No. 5, doi: 10.1007/s13131-010-0053-8

2、LI Huan, SONG Dan,CHEN Xueen**, QIAN Hongbao, MU Lin, SONG Jun,2011, Numerical study of M2 internal tide generation and propagation in the Luzon Strait, Acta Oceanol. Sin.,Vol. 30, No. 5, doi: 10.1007/s13131-010-0079-y

3、Jian Zhao,Xueen Chen**, Wei Hu, Jinrui Chen, Mingke Guo,2011, Dynamics of Surface Currents over Qingdao Coastal Waters in August 2008,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VOL. 116, doi:10.1029/2011JC006954

4、D. Li,X. Chen**, A. Liu,2011, On the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of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in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Ocean Modelling, Volume 40, Issue 2, Pages 105-119

5、C. Guo,X. Chen**, V. Vlasenko, N. Stashchuk,2011,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from the Luzon Strait: Generation process, mechanism and three-dimensional effects, Ocean Modelling, Volume 38, Issues 3-4, Pages 203-216

6、Peinan Zheng, Jun Liu, Jiu Li, Xiaoting Li, Xueen Chen,2011, A brief analysis on changing path to the sea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Water Resource and Enironmental Protection ,Issue: 20-22, P438-441【EI&ISTP】

7、呂宋海峽M_2內潮生成與傳播數值模擬研究,李歡,陳學恩,宋丹,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1(1/2):016-024

8、膠州灣潮汐潮流高解析度數值模擬研究,陳金瑞,陳學恩,於華明,閆運偉,單士亮,趙健,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1(7/8):029-035

9、大西洋熱鹽環流年代際變化機制研究Ⅲ,北大西洋海氣要素對熱鹽環流年代際振盪的影響,牟林,陳學恩,宋軍,李歡,李琰,姜曉軼,李海,陳幸榮,海洋學報,2011,Vol 33,No 4

10、大西洋熱鹽環流年代際變化機制研究Ⅱ,熱鹽環流年際和年代際變化機制研究,牟林,陳學恩,宋軍,姜曉軼,李歡,李琰,海洋學報,2011,Vol 33,No 1

11、V. Vlasenko, N. Stashchuk, C. Guo,X. Chen,2010, Multimodal structure of baroclinic tid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Nonlin. Processes Geophys., 2010,17, P529-543 【SCI-E】

12、YU Huaming,CHEN Xueen**, BAO Xianwen, Thomas Pohlmann, WU Dexing,2010, Novel high resolution model without open boundary conditions applied to the China Seas: first investigation on tides, Acta Oceanol. Sin.,Vo1.29, No.6, P12-25

13、Dan Song, Thomas Pohlmann,Xueen Chen, Dexing Wu,2010, The role of sea water viscidity in modeling the vertical movement of internal tides, Ocean Modelling, doi: 10. 1016/ j. ocemod. 2010. 04. 005

14、原始熱通量資料的海陸分布對近海SST模擬的影響,宋丹,Thomas Pohlmann,陳學恩,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0(7):24-28

15、內潮對呂宋海峽地轉流動力計算的影響,高坤,陳學恩,於華明,張舒文,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0(2):009-016

16、夏季長江口外東海海域實測海流資料分析,展鵬,陳學恩,胡學軍,趙健,堵盤軍,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0(8):034-042

17、黃河口海域潮汐、潮流、余流、切變鋒數值模擬,高佳,陳學恩,於華明,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0:041-048

18、大西洋熱鹽環流年代際變化機制研究Ⅰ,氣候模式的建立和驗證,牟林,張建立,陳學恩,宋軍,HAAK H,海洋學報,2010,Vol 32,No 6

19、Song, Xiangzhou;Li, Hui;Lin, Xiaopei;Chen, Xueen;Guo, Xinshun;Tian, Jiwei, 2009, Sea experiments of the Underway 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 prototype made in China,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Volume 8, Issue 4, P409-415

20、YU Huaming , BAO Xianwen , LV Cuilan , CHEN Xueen , KUANG Liang, 2009,Analyses of the long-term salinity variability in the Bohai Sea and the northern Huanghai (Yellow)Sea, Acta Oceanol. Sin.,Vol. 28, No. 5, P1-8

21、黑潮的渦解析度數值模擬,趙健,吳德星,陳學恩,牟林,海洋通報,2009,28(5):1-8

22、基於HYCOM的風生大洋環流模擬及季節變化分析,鄭沛楠,吳德星,陳學恩,韓樹宗,陸澤廷,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9,39(1):7-12

23、渤海和北黃海冬季鹽度變化的年代際及年際特徵分析,呂翠蘭; 鮑獻文; 吳德星; 陳學恩; 於華明,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9:267-273

24、2008年國中國南方地區雪災成因分析,鄭沛楠,宋翔洲,陳學恩,科技創新導報,2008,No 14,P 171

25、夏季北黃海南部定點高解析度實測海流分析,於華明,鮑獻文,朱學明,陳學恩,吳德星,海洋學報(中文版),2008,Vol 30, No 4

26、基於大氣、海洋、潮汐、和地表水數值耦合模式的地球角動量研究, 陳學恩,中國科技成果,2007,第11期,P27-29

27、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情景下大西洋溫鹽環流的演變,牟林 吳德星 周剛 陳學恩 馬超,地球科學,2007,30(1):141-146

28、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情景下全球海洋變化主要特徵分析,牟林,吳德星,陳學恩,Johann Jungclaus,科學通報,2006,51(19):2304-2308

29、Mu Lin, Wu Dexing, Chen Xueen, 2006, Changes in Atlantic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under Different Atmospheric COScenarios in a Climate Mode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Vo1 17, No. 4., P326-331

30、MU Lin, WU Dexing, CHEN Xueen, Jungclaus J., 2006, Analyses of the predicted changes of the global oceans under the increased greenhouse gases scenario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21): 2651-2656

31、Chen Xueen, Wu Dexing, 1999, Effects of a sloping thermocline and rayleigh friction on equatorially trapped Kelvin waves,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Vol. 17, No. 3

32、吳德星,陳學恩,呂建,熱帶連續層化海洋中的海底地形影響--海洋波動控制方程組青島海洋大學學報,1997,Vo1 27,No 1:17-22

海洋行業標準制定和智慧財產權

1、海洋行業標準,吳德星,郭心順,陳學恩等,2011,海洋儀器海上試驗規範(HY/T 141-2011),發布日期2011-02-16。

2、發明專利,於華明,陳學恩,2011,全球海洋三角形格線的構建方法,專利號ZL200810138216.9,授權日2011/7/13。

3、發明專利,陳學恩,吳德星,徐江玲,趙健,陳金瑞,展鵬,2011,高頻觀測資料實時數據的快速集合卡曼濾波同化方法,專利號201010561909,公開日2011/04/06。

4、軟體著作權,陳學恩,楊虎,高山紅,展鵬,2011,區域海洋大氣耦合流浪潮數值預報演示系統(V1.0),登記號2011SR002924,登記日期2011-01-20。

5、軟體著作權,吳德星,陳學恩等,2011,海洋大氣數據動態管理演示系統(V1.0),登記號2011SR003336,登記日期,2011-01-24。

學術著作

1、吳德星, 陳學恩,2011,《規範化海上試驗管理規程》,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ISBN 978-7-81125-597-3。

2、吳德星,高山紅,王永明, 陳學恩,2011,《渤黃東海月平均風和氣溫場圖集(1960-2007)》,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ISBN 978-7-81125-594-2。

3、陳學恩等,2011,《德國科學考察船編隊-未來十年戰略需求》(譯著),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ISBN978-7-81125-699-4。

4、Hense, A., J. Sündermann, H. Drewes, M. Thomas, X. Chen, R. Dill, M. Müller, F. Seitz, J. Stuck, C. Walter, T. Winkelnkemper (2009). Physically consistent system model for the study of the Earth’s rotation, surface deformation and gravity field parameters, Dt. Geod. Komm., Reihe B, Heft 317, 53p. ISBN 978-3-7696-8596-1.

5、 Chen Xueenand Dexing Wu, 2006, Study 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Asian Regional Seas, 210p, China Ocean University Press. ISBN 7-81067-809-4/P.028.

6、吳德星, 陳學恩,2002,《大洋環流理論》(譯著),海洋出版社。

會議論文

1、鄭沛楠,吳德星,陳學恩,林霄沛,台灣海峽溫躍層季節變化的數值研究,2008年,《第21屆全國水動力學研討會暨第8屆全國水動力學學術會議暨兩岸船舶與海洋工程水動力學研討會文集》,ISBN:9787502770624,海洋出版社,朱德祥等主編

2、陳學恩,郭佩芳,海流能量分布和利用研究的現狀和建議,2008年,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海洋能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討論會

3、Xueen Chen, Thomas Pohlmann, 2006, Simulation of satellite traced langrangian drifters on the East-Chinese-Shelf, Geophysical Solutions for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 ICEEG 2006. (ISTP)

4、Gang Zhou; Lin Mu; Xueen Chen, 2006, Variations of the global oceans under the increased greenhouse gases scenarios, Geophysical Solutions for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 ICEEG 2006. (ISTP)

5、周剛,牟林,陳學恩,2006,21世紀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情景下全球海洋變化主要特徵,第二屆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國際會議論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