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英

陳培英,主任醫師,任職於諸暨市人民醫院。

基本信息

察右中旗三道溝鄉黨委副書記

陳培英1959年5月生,內蒙古察哈爾右翼後旗人,滿族,中專文化,中共黨員,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果右中旗三道為鄉黨委副書記,三道溝鄉人大主席團成員。1978年12月於察右後旗人武部應徵入伍,1981年3月在北京軍區守備第二師五團服役,曾受管、連嘉獎,並榮立三等功一次;1981年4月一1982年4月在石家莊陸軍學校後勤訓練大隊學習;1982年5月~1985年12月在北京軍區守備第二師修理所任技師,受師後勤部嘉獎一次;1986年1月~1992年5月在旗人武部軍事科任軍械參謀;1992年6月~1994年12月在旗人武部軍械倉庫任主任,被軍分區評為優秀倉庫主任;1995年1月~1999年2月在察右中旗元山子鄉政府工作,任政府副鄉長,1999年3月至今在三道溝鄉工作,任黨委副書記。

工程師

陳培英(1908—1967),字養才,福建建甌縣人。
陳培英幼承父教,篤實勤學。民國15年(1926)以榜首成績畢業於福建省立第五中學,民國22年畢業於河北唐山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獲土木工程學士。由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分派到粵漢鐵路工段服務。民國27年(1938),廣州、武漢相繼淪陷,他撤退返福建,在省教育廳任督學。一度應建甌縣政府邀請,回籍設計自前街至通濟門馬路工程。他不顧阻力,設計拆穿民房直線貫通,使此路成為市區南邊貫通東西的幹線。民國30年(1941)調南平任省水利局第二區工程處工程師,建造西芹水壩。歷3年工程完成,投入使用。抗日戰爭勝利,工程人員歸隊,培英仍由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調回粵漢鐵路,在衡陽豐陽河橋工程處任工程師,修建豐河鐵橋。1951年調武漢工程段任工程師兼段長。1967年因公逝世,終年59歲。 

瓊劇團鼓師

陳培英(1900~1973),海口市新坡圩人。科班出身,初習管弦樂,從三手到掌調弦。
在農村小班演戲時,有位鼓師打錯鼓點,他批評鼓師,被鼓師反罵“你也只能拉二胡,如能掌板,懂鼓經,那是來世再造。”激怒他數月難眠,立志學習掌板,晚間拉二胡伴奏演出,白天朗誦教譜,學習鼓擊姿態,研究如何打中鼓位、鼓穴。只一年功夫,他便學會掌板決竅,操作嫻熟,只當一個月鼓貼就登“大寶”——掌板。為了深造,從師名師李玉錦(李珍岱之子,號“煎堆仔”)學藝。僅一年,李玉錦贊他的鼓術與自己不分上下。次年被名旦張賽蛟起用,在色秀年文武大班任正印掌板,指揮文、武戲場面,成為20年代七大鼓師之一。
後在海南十幾個文武大班任正鼓師,走遍全島和東南亞。為島內外觀眾所讚譽。解放後,在海口市集新劇團任鼓師。
1956年,廣東瓊劇團在廣州宣布成立時。省政府舉辦粵瓊藝人聯歡會,粵劇名武生曾三多點名鼓師陳培英表演技術,博得全場喝彩。他改革了“紗帽介”、“送台介”等幾十首鑼鼓譜,使許多整理的新編劇目的演出獲得合理化和緊湊有力,為各劇團沿用,為瓊劇音樂改革工作,起了首倡和推動作用,1954~1963年,他還出頭帶班,培養廣東瓊劇院吳坤義、朱成燕、許天生、王永山等幾位鼓手成才,使他的業績後繼有人。不少重點戲和難度較大的戲排練和首演時,都由他掌板指揮。如電影《紅葉題詩》,就由他指揮和參加配曲。
1957、1960年先後兩次隨廣東瓊劇團、廣東瓊劇院一團晉京演出,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黨與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他藝精技巧,操作手法精細。敲擊時似暴風驟雨,時而細若微波,不但烘托劇中人物性格和戲劇情節,而且給全場(文武牌)醒眼提神,引導觀眾全神注視演唱者,取得全劇演出成功。在新加坡同樂戲院演出時,粵劇名生靚元亨稱讚:“陳培英實不愧為一代名流。”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海口市第三、四屆政協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1973年在家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