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同生畫傳

陳同生畫傳

《陳同生畫傳》是由復旦大學出版社於2007年9月1日出版發行的書籍。

基本信息

作者:王堯基,陳淮淮 童年及學生時代編著
ISBN:10位[7309056817]13位[9787309056815]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9-1
定價:¥28.00元

內容提要

自古以來,中國有盛世修史的傳統。以史為鑑,可知興替。
20世紀80年代中期,共和國開始了一次全國性的編纂史志活動。教育部也曾發文,要求部屬高校編寫校史。時值復旦大學建校80周年前夕,學校成立了校史編寫組(校史研究室前身),編出了校史上第一本《復旦大學志》(1905—1949)。建校90周年前夕,又編出了《復旦大學志》第二卷(1949—1988)。2000年4月,有著95年歷史的復旦大學與有著73年歷史的上海醫科大學合併。從此,復旦大學的校史有了兩個源頭。未久,學校開始籌備百年校慶的各項工作,其中有一項就是“建館修史”工程:新建校史館,修編百年史。為了全面總結辦學經驗,加快兩校相知相融,激發師生知校、愛校、興校的情懷,校黨委決定,同時編纂《復旦大學百年志》與《上海醫科大學志》、《復旦大學百年紀事》與《上海醫科大學紀事》四部書。
2005年,是復旦大學百年校慶年,也是校史知識普及年。校方主修的四部書如期完成,洋洋灑灑有數百萬字。一些院系與個人也寫出了30多部與校史相關的書籍。從中央到地方的一些主要媒體,投入了極大熱情,宣傳報導了復旦大學的百年發展歷程。“日月光華,旦復旦兮”,這句象徵復旦的經典標語,一時間幾乎是路人皆曉。
校史知識的空前普及,促使我們思考今後校史工作如何擇善而從,更上層樓。我們了解到,教育部文科“十一五”規劃中,第一次列入校史研究課題:“百年名校與教育家研究”;全國高等教育學會“十一五”規劃中,也增加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歷史經驗”,“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等校史研究專題;越來越多的人文學者從文學史、學術史、文化史研究的需要,涉足校史研究。校史編寫不再是少數專職人員的常規工作,已演變成學者們的一個公共研究領域。復旦大學的校史工作必須由過去沿革層面的資料編纂為主轉入到學術層面的專題研究為主。
2006年6月,學校設立了“復旦大學校史叢書”出版計畫,用出書的方式來開展校史專題研究。叢書暫分人物傳、院系史、史料選輯、研究文集等四個系列,由專職與兼職研究人員分擔與合作,由分管校領導擔任叢書總主編,由校史研究室具體策劃與組織編寫,由復旦大學出版基金提供出版資助。
為紀念原上海醫科大學創建80周年,校史研究室在新體制下啟動了《回首老上醫》、《顏福慶傳》、《陳同生畫傳》等書的編著。《回首老上醫》重在評介一批為中國現代醫學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名醫名師《顏福慶傳》與《陳同生畫傳》既是對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的個案研究,也是對復旦大學校長傳記系列的補缺。以上三書,也是校史工作者對兩個源頭的校史文化進行異中之同、同中之異的初步發掘。
三本書都呈現圖文並茂的特點,儘可能用明白易曉、一覽便知的編排,為讀者打開一扇學習校史之門。
“校史叢書”如出土春苗,我們願意為之辛勤耕耘,也殷切希望有更多的人來為之培土、澆灌。
最後,謹向為《回首老上醫》、《顏福慶傳》、《陳同生畫傳》提出寶貴意見的評審專家們及為叢書題詞、題簽書名的各位領導同志,致以誠摯的謝意!

目錄

前言
一、童年及學生時代
封建大家庭的寵兒
思想啟蒙於新式學堂
二、早期革命活動
志願投身革命
廣州起義中光榮負傷
以記者身份掩護革命活動
三、在滬地下工作與獄中鬥爭
投身黨的地下工作
因叛徒出賣而被捕
不為利誘所動
絕食抗爭以勝利告終
“老虎凳”前不屈服
刑場陪斬不“悔過”
難友鼓勵見真情
被判有期徒刑
因聯絡難友“找打”
為出獄抗日而“節食”
四、為抗日宣傳而奔走
讓《金陵日報》為抗戰吶喊
參與創立“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
再次被捕又機智脫險
五、戰鬥在華中抗日根據地
奔赴抗日前線
“空城計”智退敵兵
談判譜寫《東進序曲》
開闢通海抗日民主根據地
六、致力於解放區建設
參與創辦華中建設大學
勸導國民黨軍官棄暗投明
為接管南京嘔心瀝血
七、從事新中國的統戰工作
努力團結各界人士
帶病率團慰問志願軍
八、主持“上醫”的歲月
竭力爭取內遷問題的合理解決
為保護知識分子甘冒風險
排除干擾抓好教學科研
時時處處為民眾著想
服務社會,身體力行
九、堅持原則,寧死不屈
坦然面對批鬥
因堅持原則而備受摧殘
被迫害致死
英名長存,為人敬仰
附錄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