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發

陳先發

陳先發,1967年10月出生,安徽桐城人。1989年畢業於復旦大學。著有詩集《春天的死亡之書》(1994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前世》(2005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寫碑之心》(2011年,長江文藝出版集團),長篇小說《拉魂腔》(2006年,花城出版社),隨筆集《黑池壩筆記》(2014年,安徽教育出版社) 等。曾提出詩歌主張:“本土性在當代”與“詩哲學”。2005年曾組建若缺詩社。曾獲獎項、被媒體和文學研究機構授予的榮譽有“十月詩歌獎”、“十月文學獎”、“1986—2006年中國十大新銳詩人”、“2008年中國年度詩人”、“1998—2008年中國十大影響力詩人”、“首屆中國海南詩歌雙年獎”、《作品》中國長詩獎、復旦詩歌特殊貢獻獎、首屆袁可嘉詩歌獎、第九屆天問詩歌獎 等數十種。作品被譯成英、法、俄、西班牙、希臘等多種文字傳播,並被選入國內外多所大學的文學教材。代表作品有短詩《丹青見》《前世》,長詩《口腔醫院》《白頭與過往》《姚鼐》《寫碑之心》等,長篇隨筆集《黑池壩筆記》等。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陳先發獲袁可嘉詩歌獎陳先發獲袁可嘉詩歌獎

陳先發(1967年10月---),安徽桐城人。1989年畢業於復旦大學。著有詩集《春天的死亡之書》(1994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前世》(2005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寫碑之心》(2011年,長江文藝出版集團),長篇小說《拉魂腔》(2006年,花城出版社)等。曾提出詩歌主張:“本土性在當代”與“詩哲學”。2005年曾組建若缺詩社。

代表作品有短詩《丹青見》《前世》,長詩《口腔醫院》《白頭與過往》《姚鼐》《寫碑之心》等,長篇隨筆集《黑池壩筆記》等。

主要作品

《丹青見》

榿木,白松,榆樹和水杉,高於接骨木,紫荊

鐵皮桂和香樟。湖水被秋天挽著向上,針葉林高於

闊葉林,野杜仲高於亂蓬蓬的劍麻。如果

湖水暗漲,柞木將高於紫檀。鳥鳴,一聲接一聲地

溶化著。蛇的舌頭如受電擊,她從鎖眼中窺見的樺樹

高於從鏇轉著的玻璃中,窺見的樺樹。

死人眼中的樺樹,高於生者眼中的樺樹。

被製成棺木的樺樹,高於被製成提琴的樺樹。

2004年10月

《前世》

要逃,就乾脆逃到蝴蝶的體內去

不必再咬著牙,打翻父母的陰謀和藥汁

不必等到血都吐盡了。

要為敵,就乾脆與整個人類為敵。

他嘩地一下脫掉了蘸墨的青袍

脫掉了一層皮

脫掉了內心朝飛暮倦的長亭短亭。

脫掉了雲和水

這情節確實令人震悚:他如此輕易地

又脫掉了自已的骨頭!

我無限謄戀的最後一幕是:他們縱身一躍

在枝頭等了億年的蝴蝶渾身一顫

暗叫道:來了!

這一夜明月低於屋檐

碧溪潮生兩岸

只有一句尚未忘記

她忍住百感交集的淚水

把左翅朝下壓了壓,往前一伸

說:梁兄,請了

請了―――――

2004年6月2日

《魚簍令》

那幾隻小魚兒,死了么?去年夏天在色曲

雪山融解的溪水中,紅色的身子一動不動。

我俯身向下,輕喚道:“小翠,悟空!”他們墨綠的心臟

幾近透明地猛跳了兩下。喔,這宇宙核心的寂靜。

如果順流,經爐霍縣,道孚縣,在瓦多鄉境內

遇上雅礱江,再經德巫,木里,鹽源,拐個大彎

在攀枝花附近匯入長江。他們的紅色將消失。

如果逆流,經色達,泥朵,從達日縣直接躍進黃河

中間阻隔的巴顏喀拉群峰,需要飛越

夏日濃蔭將掩護這場秘密的飛行。如果向下

穿過淤泥中的清朝,明朝,抵達沙礫下的唐宋

再向下,只能舉著骨頭加速,過魏晉,漢和秦

回到赤裸裸哭泣著的半坡之頂。向下吧

《傷別賦》

我多么渴望不規則的輪迴

早點到來,我那些棲居在鸛鳥體內

蟾蜍體內、魚的體內、松柏體內的兄弟姐妹

重聚在一起

大家不言不語,都很疲倦

清瘦頰骨上,披掛著不息的雨水

2005年4月

《青蝙蝠》

那些年我們在胸口刺青龍,青蝙蝠,沒日沒夜地

喝酒。到屠宰廠後門的江堤,看醉醺醺的落日。

江水生了銹地渾濁,浩大,震動心靈

夕光一抹,像上了<>鏗鏘的油彩。

去死吧,流水;去死吧,世界整肅的秩序。

我們喝著,鬧著,等下一個落日平靜地降臨。它

平靜地降臨,在運礦石的鐵駁船的後面,年復一年

眼睜睜看著我們垮了。我們開始談到了結局:

誰?第一個隨它葬到江底;誰堅守到最後,孤零零地

一個,在江堤上。屠宰廠的後門改做了前門

而我們讚頌流逝的詞,再也不敢說出了。

只默默地斟飲,看薄暮的蝙蝠翻飛

等著它把我們徹底地抹去。一個也不剩

2004年10月

長詩《寫碑之心》

寬恕何為?

――特拉克爾(georg trakl,1887--1914)

(一)

星期日。我們到針灸醫院探視癱瘓在

輪椅上的父親――

他高燒一個多月了,

但拒絕服藥。

他說壓在舌根下的白色藥丸

像果殼裡的蟲子咕咕叫著……

單個的果殼

集體的蟲子,不分晝夜的叫聲亂成一團。

四月。

他躲在盥洗間吐著血和

黑色的無名果殼的碎片。

當蟲子們,把細喙伸進可以透視一兩處雲朵的

水窪中,

發出模糊又焦慮的字元,

在家鄉,

那遙遠的假想的平面。

是的,我們都聽到了。兒女們站成一排,

而譫語仍在持續:

他把窗外成天落下鳥糞的香樟樹叫做

“札子”①。

把矮板凳叫做“囨”②。

把護士們叫做“保皇派”。

把身披黑袍在床頭做臨終告慰的

布道士叫做“不堪”。

把血漿叫做“骨灰”。

把氧氣罐叫做“巴薩”③。

這場滾燙的命名運動,

讓整座醫學院目瞪口呆。

他把朝他撲過來的四壁叫做“扁火球”,

――“是啊,爸爸。

四壁太舊了”。

如果我樂於

吞下這隻扁火球,

我捨身學習你的新語言,

你是否願意喝掉這碗粥?

五月。

病房走廊擠滿棕色的宿命論者。

我教他玩單純的遊戲度日,

在木製的小棋盤上。

他抓起大把彩色小石子

一會兒擺成宮殿的形狀,一會兒擺成

假山的形狀。

他獨居在宮殿里

讓我把《殘簡》翻譯成他的語言

一遍又一遍念給他聽。

我把“孔城④”譯成“嘭嘭”。

把“生活”譯成了“活埋”。

他騎在牆頭,

像已經笑了千百年那樣,懵懂地笑著。

六月。

傍晚。

我把他扛在肩膀上,

到每一條街道暴走。

在看不盡的蓊鬱的行道樹下,

來歷不明的

霾狀混沌蓋著我們。

我聽見

無人光顧的雜貨店裡抽屜的低泣。

有時,

他會冷不丁地嚎叫一聲。

而街頭依然走著那么多彩色的人。

那么多沒有七竅的人。

那么多

想以百變求得永生的人。

霓虹和雨點令我目盲

(二)

死去的孩子化蟾蜍

剝了蟾皮做成燈籠

回到他善忘的父母手中。

老街九甲⑤的王裁縫,每個季節晾曬

一面坡的蟾皮。

從此,

他的庭園寸草不生。

楝樹嘩嘩地發出鬼魂般的笑聲。

河中泡沫也

在睡眠中攀上他的欄桿,他的顴骨。

――每年春夏之交,

我看見泡沫里翻卷的肉體和它

牢不可破的多重性:

在繞過廢橋墩又

掉頭北去的孔城河上。

它吐出的泡沫一直上溯到

我目不能及的廬江縣⑥才會破裂。

在那裡。

汀上霜白。

蝙蝠如灰。

大片丘陵被冥思的河水剖開。

壩上高聳的白骨,淤泥下吐青煙的嘴唇,

搭著滿載乾草的卡車駛往外省。

每日夕光,

塗抹在

不斷長出大堤的嬰兒腦袋和

菜地里爛掉的拖拉機和糞桶之上。

是誰在這長眠中不經意醒來?

聽見舊鬧鐘嘀噠。

檐下貔貅低低吼著。

喪家犬拖著骯髒的腸子奔走於灘涂。而

到了十一月末,

枯水之季的黃昏。

烏鴉銜來的鵝卵石壘積在乾燥沙灘上。

一會兒擺成宮殿的形狀,一會兒擺成

假山的形狀。

我總是說,這裡。

和那裡,

並沒有什麼不同。

我所受的地理與輪迴的雙重教育也從未中斷。

是誰在長眠中擁有兩張臉:在被磨破的“人臉之下,

是上帝的臉⑦”――

他在七月,

默默數著死在本土的獨裁者。

數著父親額頭上無故長明的沙礫。

他沿四壁而睡

凝視床頭抵礪的孤燈

想著原野上花開花落,穀物飽滿,小廟建成

無一不有賴於諸神之助。

而自方苞⑧到劉開⑨。自騎驢到坐輪椅

自針灸醫院到

家鄉河畔,也從無一樁新的事物生成。

心與道合,不過是泡沫一場。

從無對立而我們迷戀對立。

從無泡沫而我們堅信

在它穹形結構的反面――

有數不清的倒置的苦楝樹林,花楸樹林。有

另一些人。

另一些環形的

寂靜的臉。

另一架樓梯通往沙礫下幾可亂真的天堂。

另一座王屋寺⑩

像銹一樣嵌在

被三、兩聲鳥鳴救活的遺址里――

多少年我們凝望。我們描繪。我們捕獲。

我們離經叛道卻從未得到任何補償。

我們像先知一般深深愛著泡沫,

直至2009年8月7日⑾,

我們才突然明了

這種愛原只為唯一的夥伴而生。

像廢橋墩之於輕鬆繞過了它的河水。

我們才能如此安心地將他置於

那杳無一物的泡沫的深處。

(三)

並非只有特定時刻,比如今天

在車流與

低壓雲層即將交匯的雨夜,

我才像幽靈一樣從

眾多形象,眾多聲音圍攏中穿插而過。

是恍惚的花壇把這些

杜撰的聲音劈開――

當我從小酒館踉蹌而出之時。

乞丐說:“給我一枚硬幣吧。

給我它的兩面”。

修腳踏車的老頭說:“我的輪子,我的法度”。

尋人啟事說:

“失蹤,煉成了這張臉”。

警察說:“獄中即日常”。

演員說:“日常即反諷”。

玻璃說:“他給了我影像,我給了他反光。

那悄悄穿過我的,

依舊保持著人形”。

香樟樹說:

“只為那曾經的語調”。

輪椅說:“衰老的脊柱,它的中心

轉眼成空……”

小書店裡。

米沃什在硬梆梆的封面說:“年近九十,

有遲至的醇熟。”

你年僅七十,如何訓練出這份不可少的醇熟?

在這些街角。在這些櫥窗。

在你曾匿身又反覆對話的事物中間。

你將用什麼樣的語言,什麼樣的方式,

再次稱呼它們?

九月。

草木再盛。

你已經缺席的這個世界依然如此完美。

而你已無形無體,

寂寞地混同於鳥獸之名。

在新的群體中,你是一個,

還是一群?

你的蹤跡像薄霧從受驚的鏡框中撤去,

還是像蜘蛛那樣頑固地以

不可信的線條來重新闡述一切?

輪迴,

哪裡有什麼神秘可言?

我知道明晰的形象應盡展其未知。像

你弄髒的一件白襯衣

依然搭在椅背上

在隱喻之外仍散發出不息的體溫。

我如此容易地與它融為一體。仿佛

你用過的每一種形象――

那個在

1947年,把絕密檔案藏在桶底,假裝在田間

撿狗屎的俊俏少年;

那個做過剃頭匠,雜貨店主、推銷員

的“楞頭青”;

那個總在深夜穿過扇形街道

把兒子倒提著回家

讓他第一次因目睹星群倒立而立誓寫詩的

中年暴君;

那個總喜歡敲開冰層

下河捕鰻魚的人;

那個因質疑“學大寨”⑿被捆在老柳樹上

等著別人抽耳光、吐唾沫的生產隊長;

那個永遠跪在

煤渣上的

集資建廟的黯淡的“老糊塗蟲”――

倘在這些形象中,

仍然有你。

在形象的總和中,仍然有你。

仍有你的苦水。

有你早已預知的末日。

你的恐怖。你的毫無意義的抗拒……

(四)

又一年三月。

春暖我周身受損的器官。

在高高堤壩上

在我曾親手毀掉的某種安寧之上

那短短的幾分鐘

當我們四目相對,

當我清洗著你銀白的陰毛,緊縮的陰囊。

你的身體因遠遁而變輕。

你緊攥著我雙手說:

“我要走了”。

“我會到哪裡去”。

一年多濁水般的囈語

在臨終一刻突然變得如此

清朗又疏離。

我看見無數雙手從空中伸過來

攪著這一刻的安寧。

我知道有別的靈魂附體了,

在替代你說話。

而我也必須有另外的嗓子,置換這長子身份

大聲宣告你的離去――

那一夜。

手持桃枝繞著棺木奔跑的人

都看見我長出了兩張臉。

“在一張磨破了的臉之下,

還有一副

誰也沒見過的臉”。

鄉親們排隊而來,

每人從你緊閉的嘴中取走一枚硬幣;

月亮們排隊而來,

映照此處的別離。也映照它鄉的合歡之夜。

乞丐,警察,演員,尋人啟示,輪椅,香樟,米沃什排隊而來,

為了藍天下那虛幻的共存。

生存紀律排隊而來,

為了你已有的單一。和永不再有的渙散。

兒女們排隊而來,

請你向大家發放絕句般均等的沉默吧。

還有更多哭泣與辯認,

都在這不為人知中。

我久久凝視炮竹中變紅的棺木。

你至死不肯原諒許多人

正如他們不曾

寬宥你。

寬宥你的壞習慣。

再過十年,我會不會繼承你

酗酒的惡習。

而這些惡習和你留在

鎮郊的三分薄地,

會不會送來一把大火解放我?

會不會賦予我最終的安寧?不再像案上“棒喝”

獲得的僅是一怔。

不再像覺悟的羊頭刺破紙面,

又迅速被岐義的泡沫抹平。

會不會永存此刻

當伏虎般的寧靜統治大地――

皓月當窗如

一具永恆的遺體擊打著我的臉。

它投注於草木的清輝,

照著我常自原路返回的散步。

多少冥想

都不曾救我於黑池壩⒀嚴厲的拘役之中。

或許我終將明了

寬恕即是它者的監獄,而

救贖不過是對自我的反諷。

我向你問好。

向你體內深深的戒律問好。

在這迷宮般的交叉小徑上。而輪迴

哪裡有什麼神秘可言?

仿似它喜極的清涼可以假託。

讓我像你曾罹患的毒瘤一樣綁在

這具幻視中來而復去的肢體之上。

像廢橋墩一樣綁在孔城河無邊的泡沫之上。

2010年3月

注釋:

①安徽中部地區農民對杴乾草的鐵叉的習稱。

②音pian。此處僅作象聲詞。

③音basa。此處僅作象聲詞。

④安徽桐城的南部古鎮,作者家鄉。其歷史可追溯到先秦時期。春秋中期,為楚屬附庸桐國的軍事要塞。三國時,吳將呂蒙在此屯兵築城,歷隋至唐漸成水鎮雛形,北宋時為江北名鎮。明清乃至民國處鼎盛時期。

⑤孔城老街商鋪基本以甲為單位。

⑥安徽中部縣名,與孔城接壤。

⑦美國垮掉派詩人格雷戈里·柯索(Gregory Corso,1930-2001)詩句。

⑧方苞(1668——1749),清代散文家,為作者家鄉前賢。著有《望溪先生文集》。

⑨劉開(1784—1824),清代散文家,為作者家鄉前賢。著有《劉孟塗詩文集》、《廣列女傳》、《論語補註》等。其故居與作者舊居僅隔五十米河面相望。

⑩毀於清末的桐城古寺名。

⑾作者父親離世忌日。

⑿中國農村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始以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為樣榜的政治及經濟運動。

⒀合肥蜀山區境內小湖名,作者現居其岸。

成就榮譽

曾獲獎項、被媒體和文學研究機構授予的榮譽有“十月詩歌獎”、“十月文學獎”、“1986—2006年中國十大新銳詩人”、“2008年中國年度詩人”、“1998—2008年中國十大影響力詩人”、“首屆中國海南詩歌雙年獎”、《作品》中國長詩獎、復旦詩歌特殊貢獻獎、首屆袁可嘉詩歌獎、第九屆天問詩歌獎

等數十種。作品被譯成英、法、俄、西班牙、希臘等多種文字傳播,並被選入國內外多所大學的文學教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