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乾[民主革命先驅]

陳乾[民主革命先驅]

陳乾(1881-1927)字明侯,原名貴川,山東省昌邑市白塔村人,近代山東著名的民主革命先驅,在推翻封建王朝的民主革命中,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榮獲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頒發之“文虎勳章”。民國成立後,他在青島參與“魯案”接收過程中,表現傑出,被康有為讚譽為“魯案砥柱”。1927年8月18日因蔣桂之爭,在南京被桂系軍閥殺害,年僅46歲。先後任山東民軍統領、陸軍第三十九旅少將旅長、陸軍部中將咨議、山東省政務廳廳長、廣東非常大總統咨議、“魯案”對日談判第一部委員、“魯案”協定善後委員會委員、膠澳商埠督辦公署顧問等職,著有《倥傯集》、《歐戰拾遺》、《魯案》、《威案》等。1986年經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批准,由國家撥專款重新修建了位於昌邑市龍池鎮的陳乾先生墓園。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陳乾陳乾
陳乾1897年渡海赴關東學習紡絲謀生,後返鄉務農,同時讀了許多經典著作。1902年,前往北京參軍,在馬玉昆率領的武衛左軍里當兵。1904年入湖北陸軍學堂。翌年赴日本加入了中國同盟會。不久受孫中山派遣,回到東北開展反清鬥爭。1907年8月,回故鄉昌邑,向鄉親們宣傳革命,發展呂子人等加入同盟會。

為培養更多的革命人才,1908年初陳乾同商震、景定成等人赴德人侵占下的青島,創辦新式學堂震旦公學。革命黨人丁惟汾、劉冠三、陶成章等都關心震旦公學,為辦學獻策出力。震旦公學重視革命思想教育和對學生軍事技能的培養,並注意把革命思想傳播到校外民眾中。學校不斷購置武器,發展革命組織,為武裝起義做準備。震旦公學實際上成了同盟會在山東的一個重要機關。同年秋,陳乾、劉冠三與同盟會員、濟南高等師範學堂教員於洪起等發起成立山東保礦會,反對德人侵奪山東礦權,力爭民族權益,同時抵制德貨。陳乾及震旦公學師生們的革命活動,引起青島德國殖民當局的恐慌。他們派密探監視學校師生的舉動,並以學校師生參加山東保礦鬥爭有礙治安為由封禁了學校。

此後,陳乾為革命事業奔波於日本和中國東北地區。在長春組織山東同鄉會,為革命積蓄力量。武昌起義爆發後,各地革命黨人紛紛回響。陳乾認為山東革命應集中力量由津浦鐵路北伐策取濟南,便至南京,獲得支持。1912年被陸軍總長黃興任命為山東民軍統領,一路攻打清軍,收復徐州。隨後擔任陸軍第三十九旅旅長,出師北伐。1913年任陸軍部咨議,晉升為陸軍中將。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島時,奉命赴膠東調查民間損失。1916年任山東省政務廳廳長。1921年任廣東非常大總統咨議。1922年他被各界推舉為中日談判代表,又被北洋政府任命為魯案接收第一部委員,為收回青島進行艱苦的談判鬥爭。陳乾在談判中“最注意者二事”:“一青島土地權、一內地開放。無論何件均可商量。惟此二者,絕不敢苟同”,被康有為譽為“魯案砥柱”。後任魯案協定善後委員會委員、膠澳商埠督辦公署顧問。1923年奉命辦理接收威海事宜。1924年回歸故里,隱居著述。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議。1927年任北伐第十軍第二支隊司令,同年因蔣桂之爭,在南京被桂系軍閥殺害。著有《倥傯集》、《歐戰拾遺》、《魯案》、《威案》等。

人物簡歷

陳乾陳乾

陳干將軍少時穎異,志高好學。十六歲時因家貧失學去東北謀生。

1901年5月,至京師投營為一步卒。期間被《京話日報》主筆彭翼仲推薦去東北錦州當演說員。

1904年,在東北隨趙爾巽學習軍務。1905年結識遼陽城守尉德仲克,在他的幫助下,設立“講報社”和“八旗學堂”,乾任校長,並邀請商震、蔣衛平等人任教,宣傳革命。

1906年正月,去日本觀兵操,同時加入孫中山先生組織的同盟會。當東三省同盟會在高麗門外郭家店集合準備暴動時,被叛徒告密,趙爾巽派一營兵前來圍捕,乾與商震等人逃往遼陽。

1907年,由東北回到山東,秘密宣傳革命大義,發展呂子人、李長庚、陳希孟、肖香坡等多人加入同盟會。

1908年,與劉冠三等在青島創辦“震旦公學”。“震旦公學”成為山東黨人的重要活動機關。

1909年秋,清政府勾結德國人將“震旦公學”查封,乾被迫返回長春。十月,在長春組織成“山東同鄉會”,內附設“山東路礦研究所”。

19l0年春,熊成基按孫中山、黃興的決定,找陳乾與蔣衛平、商震等人,密謀起事反清,但由於熊等被人出賣,在哈爾埃被捕。辛亥革命後,乾奉命到浦口與柏烈武接洽,淮軍與山東民軍聯合組成淮泗討虜軍,被陸軍總長黃興命為山東民軍統領。

1912年元旦,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授乾為一任少將。徐州光復後,干將部隊改編為三十九混成旅長,任少將旅長,袁世凱上台之後,遂於1913年上書大總統,交出兵權,辭去旅長之職,解散了三十九混成旅。

1914年,回鄉後撰寫了《倥傯集》、《陳氏家乘》、《詩選》等。同時修建了家祠,廖仲愷、宋教仁、章太炎先生都曾為其家祠碑題詞。吳敬恆為《倥傯集》寫序。彭翼仲、杭辛離、劉冠三、於恩波等都為《陳氏家乘》寫了《序》和《跋》。所著《陳氏家乘》以鉛印本行世。

1917年,袁死後,被調住濟南,任山東政務廳廳長。這時革命黨內部已經分裂,許多革命黨人極力擴大勢力範圍,變成了軍閥。乾遂於1918年辭去職務,避居青島。

1922年9月5日,黎元洪任命他為“魯案中日聯合委員會第一部委員”,交涉山東歸還問題。他與王正廷等四人為談判的正式代表。1922年12月1日,日本將青島交還給中國。在山東歸還問題上,乾功不可沒。康有為曾為其題詞“魯案砥柱。”

1923年4月,開始著手威案的調查。後來威案終成為懸案,一直又拖下十年,至1933年才收回。但那時他早已不在人世了。1925年,在辦理魯案中,深感當權者昏庸無能,再加上張宗昌在山東的軍閥統治,使他目不忍睹,於是就第二次“解甲歸田”,這是他1913年離家在外奔波十二年後,第二次回故鄉。

人物事跡

陳乾回到昌邑白塔莊,將院門塗為黃色,書房門上懸掛由康有為題寫的《倦飛》橫匾。這時,他寫了許多著作,記述了他的經歷、見解、並寫了大量詩文。平生著作有《歐戰拾遺》一卷,《旅大問題彙纂》一卷。《魯案》、《威案》、《青島案》各一卷,以及《庭語》、《家庭瑣言》、《倥傯集》二卷、《陳氏家乘》、《經國文鈔》、《詩集》等。在家鄉居住對,他見到村民整年吃用天然坑內的污水,嚴重影響健康,就號召當地父老集資探掘一條二十里的長河,以暢水流人合其利。康有為題名為“新開河”,河上修了橋,題名為“萬里橋”,並立碑為志。

1926年,隨著北伐進入高潮,十一、十二月間乾離家去南昌謁見蔣介石總司令,被任命為軍部參議。

1927年9月,張宗昌親自到南京與孫傳芳一起布防軍事,接應吳佩孚,準備與北代軍決戰。幹當時任第二支隊司令,率部轉戰千里,身先士卒,一舉攻下韓莊、棗莊、進入山東。就在這節節勝利之刻,南京政府電文迭至,令乾撤軍返寧。乾及其部下均憮然不解,但軍令難違,只好從命。到南京後,即被逮捕送進南京模範監獄,後來被桂系軍閥以“莫須有”罪名槍殺,年僅四十六歲。葬於昌邑。“七·七”事變前,商震先生為他立了墓碑,碑正面寫有:“故陸軍中將陳公明侯紀念碑”,一側是“潔氣長存”一側是“英風宛在”,背面是商震先生著寫的千餘字碑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