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間[基督教]

陰間[基督教]

陰間(yīn jiān),又稱為陰曹、陰司。人類生存的空間,稱其為陽間,人類死亡後,其靈魂所在的空間,稱為陰間。在中國,大量的古代神話和道教典籍中都有陰曹地府的記載,中國人把世界萬物都統一為陰陽兩極的互動,這就是中國的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中還有草木成精的說法“藤精樹怪”,這個道理也出於道家的陽神可以“聚則成形,散則為零”。甚至可以成精的包括石頭,有靈氣的任何物都可以變化成形。並不拘泥於六道。但是始終包含在陰陽的理論中。

基本信息

基本釋義

注釋1. 幽都,即幽冥都府。《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 王逸註:“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稱幽都。” 2.《禮記•郊特牲》:“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注曰:“魂者神也,陽也,氣也。魄者精也,陰也,形也。” 3.《太平經》:“上善之人”,死後陰曹判官“著善籍之文,名之為善人之籍”,“行仰善,與天地四時五行合信,諸神相愛,有知相教,有奇文異策相當,見空缺相薦相保,有小有異言相諫正,有珍奇相遺,共進於天神。” 4. 后土又稱“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俗稱為“后土娘娘”,和主宰天界的皇天上帝(玉皇大帝)相配,掌陰陽,育萬物,被稱為“大地之母”,是最早的土地之王,主宰地上和地下。祂掌管生死的職能在秦漢以後的華夏宗教信仰中逐漸轉移給了東嶽大帝。 5.《呂氏春秋》:“堯葬於榖林通樹之,舜葬於紀市廛不變其肆,禹葬會稽不變人徙。”《漢書•楚元王傳附劉向傳》中載劉向曰:“殷湯無葬處,文、武、周公葬於畢,秦穆公葬於雍橐泉祈年館下,樗里子葬於武庫,皆無丘壟之處。”    陰間
人類生存的空間,稱其為陽間,人類死亡後,其靈魂所在的空間,稱為陰間。空間的一陽一陰組成宇宙的總體墓地,人死後在陰間的居處時空,正宇宙空間與負宇宙空間組成宇宙的空間總體。

1、房宿北二星的中間。《史記·天官書》:“月行中道,安寧和平。陰間,多水,陰事。”

2、迷信謂人死後靈魂所到的地方。《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功父對母妻把陰間所見之事,一一說來。”清昭槤《嘯亭雜錄·蔡必昌》:“蔡太守必昌任四川、重慶守,雲能過陰間,預知冥中事。”巴金《家》二九:“三少爺,鳴鳳也是你們的丫頭,她服侍了你八九年,讓我好好燒點錢紙,免得她在陰間受凍挨餓。”

3、暗中離間。此處的“陰間”為兩個獨立的詞語,即陰(暗中)和間(jiàn,離間)。《隋書·陰壽傳》:“壽患之,於是重購寳寧,又遣人陰間其所親任者趙世模、王威等。”

古籍闡釋

陰間陰間
1.幽都,即幽冥都府。《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王逸註:“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稱幽都。”
2.《禮記·郊特牲》:“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注曰:“魂者神也,陽也,氣也。魄者精也,陰也,形也。”
3.《太平經》:“上善之人”,死後陰曹判官“著善籍之文,名之為善人之籍”,“行仰善,與天地四時五行合信,諸神相愛,有知相教,有奇文異策相當,見空缺相薦相保,有小有異言相諫正,有珍奇相遺,共進於天神。”
4.后土又稱“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俗稱為“后土娘娘”,和主宰天界的皇天上帝(玉皇大帝)相配,掌陰陽,育萬物,被稱為“大地之母”,是最早的土地之王,主宰地上和地下。祂掌管生死的職能在秦漢以後的華夏宗教信仰中逐漸轉移給了東嶽大帝。
5.《呂氏春秋》:“堯葬於榖林通樹之,舜葬於紀市廛不變其肆,禹葬會稽不變人徙。”《漢書·楚元王傳附劉向傳》中載劉向曰:“殷湯無葬處,文、武、周公葬於畢,秦穆公葬於雍橐泉祈年館下,樗里子葬於武庫,皆無丘壟之處。”

文化信仰

理論

陰間陰間
陰間,又稱陰司、陰府,或又稱幽都、冥界等,是中華信仰文化中的概念,指人死以後居住的世界。中國文化存在普遍的陰陽理論,以現世的人間為陽間,死後生活的地方是陰間。至少在周朝以前,人們就認為人分魂魄,作為陽氣的魂和作為陰形的魄結合形成人,人死以後,神魂靈氣歸於天,精魄形骸歸於地,以魂氣形魄來解釋人前世、現世和來世的演化,並將精靈世界分為三界:地上的人間,天上神靈的天堂,地下精魄的地府。

黃泉可能是中國宗教信仰中最早出現的陰間地府的概念。後來,漢代出現了道教中的陰曹地府佛教傳入後受其影響在道教原有的惡曹地獄基礎上發展出了系統的地獄體系,即十八層地獄。地府的概念大於地獄,陰間的概念又大於地府。陰間泛指亡魂所在的空間,因而不局限於地府,甚或可能和地上人間在空間上重合而人無法感知;地獄特指囚禁和懲罰生前罪孽深重的亡魂之地,可以說是陰間地府的監獄和刑場;而一般人死後在地府仍可能含笑九泉,像在人間生活一樣,上善之人死後甚至成仙成神榮入天堂。酆都大帝(酆都北陰大帝)以及五方鬼帝中的其他四鬼帝、閻王(閻羅王)或分立的十殿閻羅等則是冥界的主宰者,后土神(后土皇地祗)、泰山神天齊王(東嶽大帝)、地藏王、城隍等也是掌管人生死的神。

歸宿

陰間地獄陰間地獄
墳墓被認為是人死以後在陰間的居所,傳統上人們會將墓室裝扮成在人間正常理想生活中居室的樣子。《說文》:“墓者,沒也。”“葬者,藏也。” 中國在早期有墓無墳,史書記載湯王文王武王、周公等離世後都採用平地以下的墓葬。《禮記·檀弓》:“古者墓而不墳。”後來墓地又出現了地表以上的墳以及地上建築。

執掌眾神

傳說中陰曹地府的神職人員分布是這樣的:
首先地位最高的天齊仁聖大帝,掌管大地萬物生靈。
然後是北陰酆都大帝
之後有五方鬼帝:
東方鬼帝蔡鬱壘、神荼,治"桃止山"鬼門關
西方鬼帝趙文和,王真人,治"嶓冢山"
北方鬼帝張衡、楊雲,治羅酆山;
南方鬼帝杜子仁,治羅浮山;
中央鬼帝周乞、稽康,治"抱犢山"
再下面是羅酆六天(以下為宮名,六天為守宮神)
紂絕陰天宮、泰煞諒事宗天宮、明晨耐犯武城天宮、
恬昭罪氣天宮、宗靈七非天宮、敢司連宛屢天宮。
而傳說中陰曹地府是由十殿閻羅王所掌控的了,十殿閻羅王分別是叫: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閻羅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轉輪王。
秦廣王--專管人間的長壽與夭折、出生與死亡的冊籍;統一管理陰間受刑及來生吉、凶。鬼判殿位居大海之中、沃焦石之外,正西的黃泉黑路上。
楚江王--主掌大海之底,正南方沃焦石下的活大地獄。
宋帝王--主掌大海之底,東南方沃焦石下的黑繩大地獄。
仵官王--掌管地獄在大海之底,正東方沃焦石下的合大地獄。
閻羅王--司掌大海之底,東北方沃焦石下的叫喚大地獄。
卞城王--掌理大海之底,正北方沃焦石下的大叫喚大地獄。
泰山王,掌管大海底,丁北方沃焦石下的熱惱大地獄。
都市王,掌管大海之底,正西方沃焦石下的大熱惱大地獄。
平等王,掌理大海底,西南方沃焦石下的阿鼻大地獄。
轉輪王,殿居陰間沃焦石外,正東方,直對五濁世界的地方。
十殿閻王麾下還有:首席判官崔府君、鍾馗、黑白無常牛頭馬面、孟婆神等。整個陰曹地府就是如此的。在這些中國特有的冥神的體系中,還有佛教為了更好的在華夏大地上傳教而創造出的一位地藏菩薩。地藏王菩薩意欲超渡所有陰間的鬼魂,令世人不再行惡,不再墮入陰間地獄受苦。於是恩準所有的鬼魂,在世雖曾犯過錯,如果真誠懺悔、改過,則所做罪業,可以從寬抵罪,免於受諸苦刑。而且,佛教徒給其安上了一個很好的廣告詞,那就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但是細細想來,確實很矛盾的一句話,地獄之中的幽冥就算都沒了,可還有一個地藏菩薩啊,所以地獄永遠空不了,他也永遠成不了佛,這是後期令佛教徒很煩擾的一件事。同時,在其體系中,地藏更像民間組織,只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卻管理不了。所以,地藏一說,未免有些畫蛇添足了。
地藏:梵名乞叉底檗沙,在忉利天受釋迦如來咐囑,每日晨朝入恆沙禪定,觀察眾機。於二佛中間,無佛世界教化六道眾生之大悲菩薩也。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在密教,其密號為悲願金剛或稱與願金剛。《蓮華三昧經》云:‘檀陀地藏化地獄道,手持人頭幢;寶珠地藏化餓鬼道,手持寶珠;寶印地藏化作畜生道,伸如意寶印手;持地地藏化修羅道,能持大地擁護修羅者;除蓋障地藏化人道,為人除八苦蓋障者;日光地藏化天道,照天人之五衰而除其苦惱者。又,地,心地也,能生萬法,一切皆由此生;藏,含藏也,心地含藏無量恆沙清淨性功德,有能生、能載、能攝、能藏、能支、堅固等義。
菩薩:梵音‘菩提薩’之簡稱也。‘菩提’為覺,為道;‘薩’為有情,為眾生。又譯作開士、高士、大士等,總名為求佛果之大乘眾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也。有自覺、覺他兩義:於己,則上求佛道,上求菩提以自覺;於人,則下化眾生,以菩提法覺、化眾生也。故菩薩者,有覺悟之眾生也;能覺悟眾生之眾生也。
此地藏菩薩,當年曾經在佛前許下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佛主如來見他一片至誠,就命他鎮守陰曹地府!對枉死之鬼魂與以超度。

陰間布局

陰間第一站:土地廟
陰間第二站:黃泉路
陰間第三站:望鄉台
陰間第四站:惡狗嶺
陰間第五站:金雞山
陰間第六站:野鬼村
陰間的第七站:迷魂殿
對聯:
上一聯:人與鬼鬼與人人鬼殊途
下一聯:陰與陽陽與陰陰陽永隔
陰間第八站:酆都城
陰間第九站:十八層地獄
陰間第十站:供養閣
陰間第十一站:鬼界堡
輪迴轉世分為十等:
頭等人,佛道做主;二等人,官封侯門;三等人,朝郎駙馬;四等人,文武大臣;五等人,榮華富貴;六等人,大街叫貧;七等人,投驢變馬;八等人,走獸飛禽;九等人,下世豬狗;十等人,魚鱉蝦群。
陰間第十二站:蓮花台
陰間第十三站:還魂崖

精神寄託

中國人相信,陰間使用冥幣,故焚燒冥幣紙錢,可幫助祖先的經濟來源。根據佛教的輪迴觀念,還有人相信,鬼可以從冥界投胎轉世到人界,燒化紙錢可以薦拔祖先亡靈。另有人相信地府中存在地獄,通過冥幣能夠買通地獄中的鬼卒,而免於較重的刑罰。人們又相信,祖先的在天之靈與人世間的自己同在,雖然陰陽兩隔,但他們始終在陰界天府關注著自己,並會保佑子孫後代。

已故親屬的家人往往會在春節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也等節日,焚燒冥幣給陰間的親屬。在春節、清明、重陽等節日還會掃墓。祭祖時,除了上香、燒紙錢,還會奉上供品特別是上好的食品,如燒好的豬肉、雞、鴨、魚、菜和酒、茶、水果、點心等。也有人相信,人在陰間若缺吃的會成為餓鬼,祭祖上供品可以讓祖先在陰間過上好生活,同時向讓祖先匯報子孫後代在人間也過得很好。這些信仰讓人們敬天祭祖、慎重追遠,除了達到感情的寄託和心靈的充實,也會達到儒教中崇祖感恩、民德歸厚的宗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