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斑散

陰斑散

性溫,味辛、苦。 性溫,味辛。 味辛、甘,性微溫。

百科名片

陰斑散,由徐氏所創辦“徐清宣堂”所配製,根據徐氏秘方,選用天然純中藥熬制而成,專門治療女性外陰白斑,療效顯著,從百年之前就極有口碑。

產品簡介

【方劑名稱】陰斑散
【方劑組成】仙靈脾、蛇床子、艾葉、馬齒莧、土茯苓、紫草、荊芥、防風、黃柏、花椒、紅花、苦參、蒺藜
【方劑性狀】中藥散劑
【方劑功效】此方有清熱解毒,消斑止癢之功效,主治女子外陰白斑疾病。
【方劑用法】取本藥方一劑,倒入適量沸水,攪勻成湯;趁熱熏洗患處,一日一劑,十劑為一療程。 
【治療要訣】凡外陰白斑患者常因腎精虧損、肝血不足、肝熱而脾濕,外陰失於養,受風邪、濕濁下注所致,以此方熏洗患處,辨證分型施治,清熱除濕,解毒消斑,補益肝腎,滋養活膚,速效根除外陰白斑頑疾。
【注意事項】一、洗完用乾毛巾擦乾患處,保持患處清爽;
二、治療期間忌性生活。

病因病理

中醫古稱外陰白斑為“陰蝕”,屬中醫學“陰癢”、“陰疼”、“陰痛”等範疇。此病與肝、腎、脾三臟器關係密切:肝經繞陰器、主藏血,女性生殖器官;腎主生殖,開竅於二陰;脾主肌肉。腎精虧損、肝血不足、肝熱而脾濕,沖任受損,外陰失於榮養,復受風邪侵襲或濕濁下注導致外陰白色病變,具體分型詳解如下:
一、血虛化燥
脾虛化源不足,或因為久病耗傷氣血,或因其它原因使機體失血損氣,沖任血虛,導致外陰皮膚乾燥而致病。症侯特點為外陰皮膚變白,乾燥無光澤,有皺裂,夜間癢重。
二、肝腎陰虛
久病或年老體弱,肝腎不足或性生活過度,腎精受損,精血兩傷,不能潤膚而致外陰乾枯。症侯特點為陰部刺癢,夜間為重,外陰萎縮,病損處乾燥薄脆,嚴重者大陰唇扁平,小陰唇消失,陰道口縮小。
三、脾腎陽虛
素體陽虛,或因其它原因使腎陽虛損,陽虛則生內寒,沖任虛寒,陰部失去溫煦,陽寒凝滯陰部肌表,氣血流通受阻,故外陰皮膚變色萎縮。症侯特點為外陰皮膚變白,萎縮與增厚粗糙相間。
四、肝經濕熱
多由於素體抑鬱或郁怒傷肝,肝氣鬱結,郁久化熱,濕熱之邪流注下焦,浸漬外陰而致病。症侯特點為陰部皮膚黏膜色素減退、粗糙、皺裂、紅腫而癢,抓破處流黃水,有濕症樣改變,局部灼熱痛,帶下多而黃臭。

產品配方

清熱除濕、消腫止痛——仙靈脾、蛇床子

仙靈脾
又稱淫羊藿,小檗科植物,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其性味辛、甘,溫。歸肝、腎經。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別錄》:“堅筋骨。消瘰癧、赤癰;下部有瘡,洗,出蟲。”善用於筋骨攣急,風濕痹痛,瘡瘍,下陰不適等。
蛇床子
性溫,味辛、苦。可溫腎壯陽,燥濕,祛風,殺蟲。多用於寒濕帶下、濕痹腰痛;外治主婦人外陰濕疹、白斑、陰癢、陰中腫痛,除痹氣,惡瘡等。

補血養肝、活血止癢——艾葉、花椒、紅花

艾葉
質柔軟,氣清香,味微苦辛。散寒止痛,溫經止血,滋潤灸瘡,至愈不疼。《本草正》:“艾葉,能通十二經,而尤為肝脾腎之藥,善於溫中、逐冷、除濕,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凡婦人血氣寒滯者,最宜用之。”灸百病尤勝,外治皮膚瘙癢,脫皮,外陰白斑,陰腫起疹等。
花椒
外用能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解毒、消腫止癢的功效。
紅花
性溫,味辛。可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用於經閉、痛經、惡露不行、症瘕痞塊、陰癢腫痛。三味藥配伍對婦科陰癢起斑疹等疾病有奇效。

消斑止癢、解毒祛風——土茯苓、防風、荊芥

土茯苓
性味甘淡,長於解毒,除濕之功,治梅毒,療瘡,癰腫,瘰癧。《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故專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症。”
防風
味辛、甘,性微溫。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之效。常與荊芥配伍治外感表證,風疹瘙癢,風濕痹痛,惡風寒者,婦人外陰染疾等。
荊芥
味平,性溫,清香氣濃。為發汗,解熱藥,是中華常用草藥之一,能解表散風,透疹,消瘡,止血。此諸味藥合伍為較強的解毒祛風之功。

清熱燥濕、解毒透疹——苦參、紫草、黃柏

苦參
其性寒、味苦,清熱燥濕、祛風殺蟲。《本草經疏》中稱苦參稟天地陰寒之氣而生,能夠治療心腹結氣,症瘕積聚,黃疸等症,可逐水,除癰腫,除伏熱,惡瘡,下部匿瘡等之效,為瘡病類第一要藥。
紫草
為中醫清熱解毒之要藥,外治清熱涼血、解毒透疹,用於血熱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瘡瘍、濕疹、陰病白斑,瘡瘍。
黃柏
可入藥,性味苦寒,有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之功效。

利濕止癢、滋陰養血——馬齒莧、蒺藜

馬齒莧
全株入藥具有解毒、抑菌消炎等藥效;外用具有收濕止癢、清熱消腫的作用。可用於濕疹、過敏性皮炎見白斑、丘疹、滲出,水腫、疼痛、瘙癢者。
蒺藜
平肝解郁,活血祛風,明目,止癢,用於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疹瘙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