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嫁牡丹

陪嫁牡丹

陪嫁牡丹的來歷:清康熙年間(1661—1722),康熙帝將叔伯妹固倫郡主以公主身份下嫁喀喇沁部蒙古貴族萬丹偉征之子額琳臣為妻,陪嫁優厚,贈資建駙馬府於小城子(今內蒙古寧城縣小城子鎮),康熙帝將御花園中一株郡主最喜愛的牡丹作為陪嫁禮物之一送給她。這株牡丹後在塞外紮根生長、繁衍,人稱陪嫁牡丹。

基本介紹

陪嫁牡丹歷經300餘年,至今仍在寧城縣小城子鎮與大城子鎮大明鎮城裡村,嫣然開放。成為紫蒙之野一道亮麗的風景,吸引無數遊人觀賞。陪嫁牡丹平均株高1.5米,覆蓋直徑2米,一根分4杈,最大主徑達7厘米左右。花為粉紅色,千層瓣,花朵直徑在20厘米左右。每當春夏之交的“小滿”時節,牡丹盛開,臨風搖曳,蜂飛蝶舞,香氣醉人,其幽雅清麗、庸容華貴之姿,有“國色天香”之譽。

陪嫁牡丹 陪嫁牡丹
陪嫁牡丹 陪嫁牡丹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歷史與現狀

寧城陪嫁牡丹現今分別栽養在大城子鎮,小城子鎮,大明鎮城裡村的烏氏家族成員的家中。康熙帝為鞏固北部邊疆,實行“南不封王,北不斷親”的政策,對大旗王子下嫁公主,小旗王子下嫁郡主,以維持與蒙古人的友好關係。在公元1676年將自己的叔伯妹妹固倫郡主以公主名義下嫁萬丹偉征之子額琳臣為妻,並賜資在小城子建駙馬府,又將公主平日最喜歡的御花園中的名貴牡丹賜與她,這株牡丹從此在塞北的嚴寒之地生根開花。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因駙馬府人多拆居,陪嫁牡丹由駙馬府移植至現址。

寧城縣陪嫁牡丹 寧城縣陪嫁牡丹

陪嫁牡丹是烏氏家族傳家之寶,清朝後期烏家俸祿終止,家道衰落。雖然生活窘迫,烏家人一直將養護陪嫁牡丹作為其重要職責。每到秋末冬初,霜凍即將來臨之時,就在陪嫁牡丹的四周砌上磚牆,內充谷糠保暖。待到春暖花開之時,再把磚牆和谷糠漸次撤除,並適時進行澆水、施肥、滅蟲、修枝等。在烏家代代人的精心呵護下,陪嫁牡丹歷經300多年風雨滄桑,仍枝繁葉茂,花香襲人,並憑藉其名貴的出身和悠久的歷史,吸引八方來客。90年代,經中國園藝協會鑑定,寧城陪嫁牡丹屬“富貴紅”品種,為我國傳統牡丹的優良品種之一。1999年,陪嫁牡丹在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展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