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商洛市山陽縣延坪鎮

貞元二年(1154)廢縣為鎮,屬上洛縣。 明成化十二年(1476)易名為山陽縣,屬商州。 1970年商洛專區改稱商洛地區,山陽縣均屬之。

-延坪鎮

--基本情況

延坪鎮位於山陽縣東南部,東西南北分別與天橋鎮銀花鎮、中村鎮、法官鎮、石佛寺鎮、西川鎮相鄰。靳家河穿鎮而過。鎮政府機關駐地白沙村腰莊子,距縣城68公里。轄中節溝、白沙、豐樹、馬家店、龍洞溝、鐵爐凹、泉河、李家河、茶胡嶺,篙坪河、青石河、兩岔河、西河、正溝、五溝15個行政村90個村民小組。全鎮3196戶14015人,農業人口12884人,鎮域面積189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8人。全鎮耕地13965畝,人均1.08畝,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513元。

--歷史延革

史載清初有閻姓居於此,起名閻家坪,後演變為延坪。民主革命時期,曾為豫鄂陝革命根據地的游擊區和解放區。建國後,於1950年2月建立延坪鄉人民政府,責屬四區(漫川)。1953年5月,改鄉為生產管理區,責屬八區(西泉)。1956年2月,隸屬漫川區。1958年11月,隸屬和平(西泉)人民公社。1961年8月,撤銷生產管區,建立延坪人民公社,隸屬漫川區。1984年9月,改公社為鄉建制,隸屬漫川區。1997年4月,撤區並鄉建鎮,延坪鎮與馬家店鎮合併成立延坪鄉,2011年3月鄉鎮機構改革,撤鄉與西泉合併為延坪鎮,鎮政府駐地為白沙村街道。

--氣候特點

延坪鎮地處小天竺山南麓,為溝壑縱橫的土石山區鎮,山地約占總面積的95%.河川溝台地約占5%。土壤以黑沙土、黃沙土居多。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性半濕潤山地氣候。海拔一般為700-1300米,年均氣溫10.4-13.6C,年均降水量800毫米以上,無霜期195-214天,屬中溫、高寒相間氣候區,農作物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轄區主要山脈為鶻嶺支脈。白龍洞梁,位於西泉北部,南北走向,峰高1543米。山腰有風景奇特的白龍洞。
莫拿岩,位於西泉鎮南,峰高1065米。因山勢險峻,岩多樹少,攜物難行,故名“莫拿岩”。
主要河流靳家河,源於西泉鎮北部,流經西泉、延坪、法官至漫川流入金錢河,流長30公里,流域面積424平方公里。篙坪河、李家河為靳家河支流。

--經濟狀況

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民卞要從李糧食作物和經擠作物的種梢乃家庭養殖。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豆類、水稻、薯類次之。經擠作物以茶葉、薯蒙為主,同時發展杜仲、板栗、油桐等特色產業。目前有茶園5000多畝,杜仲11000畝,幣栗12555畝。林業以荒山造林為主,全鎮宜林面積10萬畝。累計造林1.5萬畝,其中經濟林1萬畝。森林主要分布在小天竺山及其周圍山頭,多為針、闊葉餛交林。

--名勝古蹟、自然景觀

白龍洞,位於西泉五溝村,為天然洞穴。洞口呈橢圓形,洞高24米,寬35米,長43米。洞內通風良好,洞底平坦,洞內生長形狀各異的鐘乳石、天橋、石塔、石佛、石龍等,公路直達洞口。1988年縣政協正式開發對外開放,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年石榔,共有五棵,分別分布在泉河村3棵,李家河村1棵,最大的一棵樹圍5米,高35米,據考有兩千年樹齡,已列入縣級重點文物進行保護。
龍洞溝自然風景區,位於原西泉鄉政府大本東南部,溝長約1.5公里,景點有二龍戲珠、龍洞瀑布等9處自然景觀。

--山陽縣

山陽縣位於陝西省商洛市,屬陝西東南部,建縣距今已1700餘年,山陽地處秦嶺南麓、商洛市南部。因縣域北有流嶺、中有鵑嶺、南有鄖嶺,遂有“三山夾兩川”之稱。因山大溝深,耕地與河流相對較少,亦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東與丹鳳、商南為鄰,西與鎮安、柞水交界,南與湖北省鄖西縣毗鄰,北與殷州區接壤。全縣轄23個鎮,324個村(居),13.04萬戶44.97萬人。縣域面積3535平方公里,居商洛第一,陝西第六。境內森林面積373萬畝,森林覆蓋率62.9%。氣候濕潤,以農業、藥材和礦產為經濟支柱,河流有金錢河,匯入漢江;銀花河,匯入丹江

中文名稱:山陽縣 外文名稱: Shan Yang Country 行政區類別:縣 所屬地區: 陝西東南部 下轄地區:城關鎮、高壩鎮、長溝鎮、銀花鎮 政府駐地:城關鎮 電話區號: 0914 郵政區碼: 726400 地理位置: 陝西省商洛市 面積: 3514平方公里 人口: 42萬 氣候條件:季風性半濕潤山地氣候 著名景點: 天竺山月亮洞白龍洞太白洞、石人 行政區劃代碼: 611024

--位置

山陽縣位於秦嶺東南側,在陝西省商洛地區中南部,地跨東經109度32分至110度29分,北緯33度9分至33度42分。東至銀花、晏馬與丹鳳縣、商南縣為鄰;西到楊地、袁家溝與鎮安縣、柞水縣交界;北依流嶺與商縣接壤;南抵鄖嶺與湖北省鄖西縣毗連,有百多公里長的省界線。
山陽縣城與周圍鄰縣城的距離是:西經界河距鎮安縣城142公里,經九里坪距柞水縣城146公里;北經下官坊距商縣城60公里;東經銀花距丹鳳縣城112公里,距商南縣城133公里;南經漫川關距鄖西縣城140公里。山陽縣城距省城西安200公里;距首都北京經河南道1288公里,經山西道1338公里。

--歷史沿革

山陽,史稱豐陽。西晉泰始二年(266)設縣名豐陽縣,宋鹹平元年(公元998年)置山陽縣,縣城地處商山之南,故名。建縣距今已1700餘年。
西晉泰始二年(266),分京兆南部及平陽北部設定豐陽縣,屬上洛郡,轄今山陽、鎮安、柞水地。建武元年(317年)撤。北魏太安二年(456年)復設豐陽縣,屬上庸郡。皇興四年(470)為東上洛郡治所永平四年(511)東上洛郡改名上庸郡,仍為郡治。隋開皇三年(583)屬商州。大業三年(607)屬上洛郡。
唐武德元年(618)復屬於商州。唐景龍二年(708年)屬京兆府景雲元年(710年)改屬商州。天寶元年(742)屬上洛郡。乾元元年(758年)屬京兆府,繼還屬商州。後漢乾佑二年(949年),屬京兆府。北宋開寶九年(976年),屬永興軍路。宋鹹平元年(公元998年)改名山陽縣。金初屬京兆府路。貞元二年(1154)廢縣為鎮,屬上洛縣。元復設豐陽縣。屬奉元路。明成化十二年(1476)易名為山陽縣,屬商州。清因之。民國二年(1913)屬漢中道。民國十六年直屬陝西省。民國二十四年屬陝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屬商雒分區。1950年屬商雒專區。1964年商雒專區改名為商洛專區。1970年商洛專區改稱商洛地區,山陽縣均屬之。2001年8月31日撤銷商洛地區設立地級商洛市。山陽縣屬之至今未變

--行政區劃

歷史上先後設定過豐陽縣、陽亭縣、西豐縣、漫川縣和山陽縣,疆域各不相同。
豐陽縣疆域 西晉泰始二年(266)析商縣南部及平陽縣北部置豐陽縣,初置疆域較大,相當於今之山陽全部、鎮安全部和柞水大部、寧陝少部,總面積約八千平方公里。南北朝,豐陽縣時分時合,治域時大時小。南朝·宋在占領豐陽期間,曾析豐陽北部設陽亭縣,析豐陽西部設西豐縣。南齊撤銷陽亭縣和西豐縣,治域併入豐陽縣。西魏廢帝二年(583),析豐陽縣南部設漫川縣,至北周撤銷,轄地仍入豐陽縣。隋時,豐陽縣疆域又有擴大。開皇三年(583)廢南陽縣,其北部(上津)劃歸豐陽縣。唐代,豐陽縣域劃小。萬歲通天元年(696),析豐陽縣西部置安業縣,治域相當於今之鎮安縣。南宋時,豐陽為宋金反覆爭奪的迂迴戰場。紹興十一年(1141),秦檜割商、秦之半畀金,在豐陽縣中部鶻嶺設關為界,豐陽縣治域縮小到鶻嶺以南的狹長地段。元初和明初,豐陽縣域大體沿襲唐制,不久即以戶口太少,降縣為鎮、為巡檢司。
山陽縣疆域 明成化十二年(1476)升豐陽巡檢司為山陽縣,其疆域北依流嶺,南抵鄖嶺,西至界河,東臨丹江,總面積約四千平方公里。清代沿襲明制。民國三十七年(1948),龍駒寨設治局成立,縣東重鎮竹林關劃歸設治局。
現之疆域,東西長88.5公里,南北寬60.7公里,總面積3514平方公里,是商洛地區最大的縣。以縣城為中心,距四隅的路程是:東至湘平店58公里,西至界河街66公里,北至下官坊18公里,南至漫川關70公里。繪成版圖,北短南長,東窄西寬,形若一面風展旌旗。
山陽縣轄23個鎮:城關鎮高壩鎮、天竺山中村鎮銀花鎮、西照川鎮
漫川關鎮南寬坪鎮戶家垣鎮楊地鎮牛耳川鎮小河口鎮色河鋪鎮板岩鎮元子街鎮十里舖鎮、雙坪鎮、兩嶺鎮、王閆鎮、天橋鎮、石佛寺鎮、法官鎮、延坪鎮。

--主要特色盛產

中藥材黃姜,桐油,核桃、板栗、芝麻、木耳、花生、香菇、天麻、金 銀花
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洋芋、紅薯、水稻及豆類次之。
經濟作物有蕎麥、芝麻、花生、蓮菜、魔芋
經濟林:油桐、漆、柿子、核桃、板栗、蜜橘為主。
大宗中藥:黃姜、五味子、連翹、金銀花、天麻、杜仲等。
畜禽飼養業主要:牛、羊豬、雞。
礦產資源豐富:銅、鐵、金、銀、鉛、鋅、釩等49種。

--自然環境

山陽縣屬亞熱
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季風性半山陽縣位於秦嶺南麓陝西東南部,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全縣總面積約3514平方公里,居商洛地區之首。平均海拔1100米,年平均氣溫12—14℃,多年年均氣溫13.1℃,極端最高氣溫約41—43℃,極端最低氣溫約-13—-15℃(一說約-18—-20℃),春秋季節晝夜溫差很大。年降水量700—900mm,年均降水量約709毫米,東南部降水較多,年無霜期207天,山地地區稍長。大部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季風性半濕潤山地氣候,南部和東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山陽旱澇災害頻繁,冬春容易發生乾旱、低溫雪災,夏秋多暴雨,連陰雨。如著名的“6·5”水災,2010年的“3·22雪災”和“7·23”水災等。 濕潤山地氣候。
境內有唐代古豐陽塔、天竺山原始森林和月亮洞、白龍洞兩大溶洞,古有豐鄉圖畫、九冢星羅、二泉天鑒、道院曲流、天柱摩霄、石峽線天、孤山疊翠、金華相會等 豐陽八景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時至今日豐陽八景僅存其三——唯“天柱摩霄、石峽線天、孤山疊翠”然也。
山陽縣是一個革命老區縣。從土地革命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一定貢獻。徐向前、李先念、程子華、徐海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戰鬥過,創建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和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
嶺南坡,位於商洛地區南部。東、西北分別於商南、丹鳳、鎮安、柞水和商州市接壤,南與湖北省鄖西縣交界。 境內群山綿亘,溝壑縱橫,屬秦嶺南坡中、低山區地形結構,山地占總面積的82%,地勢大體表現為西北高、東南低,一般海拔 800- 1500米。流嶺、鶻嶺、鄖嶺三大山脈橫斷南北:流嶺,位於境內北部,海拔1600-1900餘米,由片岩、石英岩、大理岩和片麻岩構成。鶻嶺,位於中部,主峰天竺山,海拔2074米,為全縣最高峰,由板岩、頁岩、石英沙岩、千枚岩構成。鄖嶺,即鄖西大梁,位於南部, 最高峰有金盆梁和五龍殿等,主峰海拔分別為1832米和1716米,由灰岩及沙岩構成。河谷平地占總面積的18%,一般分布於銀花河、 金錢河流域沿岸及其盆地,海拔一般550-800米。金錢河流域海拔一般350-600米。主要河流有金錢河、銀花河、謝家河。 流長分別為80、40、38公里。流域面積分別為2400、600、400平方公里。
山陽縣屬秦嶺南坡中、低山區地形結構,山地占縣域面積的83%,水面占8%,耕地占9%,故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境內群山林立,溝壑縱橫,流嶺、鶻嶺、鄖嶺三大山脈走向東西、橫斷南北,構成“三山夾兩川”的嶺谷地貌,平均海拔1100米。河流屬長江水系漢江支流,河網密度為1.2公里/平方公里,水資源極為豐富。主要河流有金錢河、銀花河,流長總計158公里,流域面積總計3400平方公里。
據1984年水電部門水資源調查,地表自產水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8.46億立方米,地表客水(指過境水)總量為6.01億立方米,合計總量14.47億立方米。按1984年37.72萬人口、43.74萬畝耕地計算,年人均占有水3890立方米,畝均占有水3308立方米。地下水為3.54億立方米/年。年水能蘊藏量為19.5萬千瓦,其中可開發量為5.649萬千瓦。

--氣候特徵

全境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季風性半濕潤山地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平均氣溫13.1℃,年均日照時數2134小時,年均降雨量709毫米。無霜期207天。夏季較炎熱,冬季部分地區氣溫較低。受秦嶺的影響氣候既有南方的溫暖,又兼北方的寒冷。受自然地理環境影響,動植物分布廣、種類多。動物種類150多種,列入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有20多種。植物有4000多種,占全省的10%以上;藥材資源十分豐富,覆蓋率較高,共有各種藥材1000餘種,素有“藥材寶庫”之美稱。

--旅遊資源

山陽有豐陽八景之說。康熙三十三年《山陽初志》所記山陽八景為:豐鄉圖畫、九冢星羅、二泉天鑒、道院曲流、天柱摩霄、石峽線天、孤山疊翠、金花相會。民國二十五年《增修山陽縣誌》在豐鄉圖畫、九冢星羅、二泉天鑒、道院曲流、天柱摩霄、石峽線天、孤山疊翠、金花相會八景中去掉了已經湮沒的二泉天鑒、道院曲流,增加了漫川環流和雙乳雲鎖。一九八二年的《山陽縣誌》確定山陽八景為:豐鄉圖畫、九冢星羅、天柱摩霄、石峽線天、孤山疊翠、金花相會、漫川環流和雙乳雲鎖。

豐鄉圖畫

縣川東西鄉,萬山秀出,一水中瀉,兩岸居民,依山傍水。登高遠眺,桃紅柳綠,蒼松翠柏,阡陌良田,盡收眼底,朝看有紫霞從鶻嶺升起,夕有餘輝從雲台晚照。真可謂世外桃源,不啻圖畫.有故事贊:豐陽景最好,一幅天然圖。雲碓舂新月,風簾晃舊壚.小橋澌水急,矬屋幾家孤。造化丹青巧,何須重顧吳。

九冢星羅

縣城東三里的北塬,有九座墳塋.相傳舜封子均於商,上,生九子,字卒葬此,九冢參差羅列,若星宿之布,道旁有豐碑屹立,系清乾隆時陝撫畢沅所書。故事贊曰:行行來東郊,去訪九子冢。穿石泉細流,表道碑高聳。林麗森古木,榛莽余荒壟。世歷千年多,名傳九疊重。

天柱摩霄

縣城南80里處,有一名山--天竺山,又名天柱山,為山陽群山之冠。山勢雄偉,矗峰直峭,似若天為山所擎。故名天柱山。古詩讚道:拔出群嵐數萬里,青山像外露奇峰.懸岩向背疑風雨,絕頂陰晴變夏冬。羅列兒孫排玉筍,撐持砥柱現芙蓉.仙緣有分誰修到,下界聲傳古寺鐘。

石峽線天

長溝鄉南有三里峽,再南有七里峽.峽之東西兩山壁立相向,最窄處僅數尺,仰望青天如線,非正午不可見日.春夏時節,兩山枝藤交接,綠蔭蔽天。一溪南瀉,水聲若雷。古詩讚道:七里峽中路,數尋岩壁峭。兩岩拱揖向,一線練光昭。盛署 服,窿冬渡冰橋。午余日色漏,韓犬吠聲飄。

孤山疊翠

洛峪鄉東有一山,拔地獨起,像將軍停身昂首,若仙子凌空直上。山上松柏檜,女貞槐榆,壁綠相疊,蒼翠欲滴。古詩讚道:茲山峰直上,翠色一何濃。流黛參天柏,噴濤攫霧松。怪岩蹲虎豹,古木舞虬龍。石髓如堪悒,買山長奇蹤。

金花交會

發源於柞水的金井河和鎮安的花水河,在合河鄉舵把子處匯合,噴濤濺沫,浩淼縈迴,如萬馬奔騰,似雷聲轟鳴。古詩讚道:溪澗東西盡會間同,兩山合沓大河通。波翻十丈源頭活,岩聳千尋氣魄雄.出峽聲騰嘶萬馬,掀天浪涌駕雙虹。漁舟返埠殷勤問,生恐歧途誤乃公。

漫川環流

滔滔金錢河水流至同安箭河口,上下薄嶺,突出河中,逼水勢循環曲繞,呈太極圖勢,河水迴腸盪氣,蕭然東去。古詩讚道:薄嶺高低上下橫,天然太極圖畫存。縈迴向背疑無路,咫尺天涯又一村。山似五彝排九曲,地同砥柱避三門.隔溪漁火邀相應,出岫煙雲自吞吐。

雙乳雲鎖

縣東30里處的過風樓鄉石橋村,公路之南,兩山秀出,雙峰平列,山體相似,形如雙乳。山上古槐曲蟠,蒼翠奪目,山頂小廟,別具一格,來往行人讚嘆不絕。古詩讚道:憑空矗立聳雙嵐,纜勝何須禹穴探。彩結虹橋開畫本,班連玉筍隱禪龕。山岈石齒圭棱露,點染苔衣黛色涵。古道流連長仲立,分明雲擁佛頭藍。

--中草藥資源

由於地形和氣候的多樣性,植物資源的多樣性,特別是藥用值物資源種類多、分布廣,素有“中藥材天然寶庫”之稱。據普查資料顯示,全縣有各種中藥材1000 余種,已開發利用的有498種,其中各類中藥材16種,大宗地道32種,栽培47種,緊缺33種,野生266種,民間草藥59種,動物和礦物中藥材45 種,已掛牌收購123種。由於野生數量有限,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為了開發資源優勢,滿足市場需求,山陽縣從1984年就開始大面積中藥材人工種植。目前種植薯芋16萬畝,年產薯芋20萬噸,經化驗山陽薯芋皂素兩年生平均含量為0.89%,比其它地區平均高出0.37個百分點,三年生平均含量為 1.31%,比其它地區平均高出0.42個百分點,丹參3000噸,丹參素為丹參的1.8%--2.7%;二花2.5萬畝,年產二花2500噸;杜仲2萬畝(正處生長期);柴胡1萬畝,年產柴胡1500噸;黃苓、黃芪、丹皮、板蘭根、白朮、天南星等3萬畝,年產4500噸;天麻發展到110萬平方米(其中有性天麻40萬平方米),年產鮮商品麻2750噸。現已建成千畝以上集中連片藥源基地18處2萬畝;500畝以上連片基地40處2萬畝;百畝以上連片基地120處,1.5萬畝;50畝以上連片基地180處1萬畝。種植5畝以上的藥材大戶有1.2萬戶,約占全縣總農戶的10%,藥材種植已形成一定規模,並逐步向科學化、田園化、規範化種植方向發展。因此2001年山陽縣被陝西省科技廳命名為“國家中藥材丹參、薯芋栽培基地”,“陝西省中藥現代化科技示範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