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古代史紀略

陝北古代史紀略

《陝北古代史記略》是周國祥花費了八年時間所編著的著作。它以時間順延為軸心,全面記述了從遠古時期到清末各個朝代陝北地區政權機構設定與職官、軍事建制與職官、邊防設施建築、戰爭活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著名人物與墓葬遺址等綜合資料。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陝北古代史紀略封面 陝北古代史紀略封面

一、本紀略記述地域為陝北地區,包括今榆林市、延安市、銅川市宜君縣計26縣(區)政區範圍。斷限上自事物發端,下迄清末(1911年)。

二、體例以紀略為主,記、傳、表、圖、照並用,橫分門類,縱述史實。以時間為序,編、章、節、目層次排列。歷史地圖、文物遺址照片附相關編、章、節前。設定附錄,記載著名人物、名人墓葬和文物遺址。

三、地名、稱謂沿用清末名稱。紀年,帝王紀年後加注公元年份,民國以後採用公元紀年。附錄文物遺址記錄,計量單位和數字保持原文未變。

四、紀略資料選自國家、陝西省、陝北3市26縣各類史書、志書,以及國家正式出版的歷史研究專著。資料出處,隨文或章末予以加注。

五、紀略採用語體文和書面語。文字使用國家標準簡化字。錄文缺失或缺損浸漶文,以“□”標註。

作者簡介

作者姓名:周國祥

作者照片 作者照片

居住地址:陝西延安

周國祥,男、漢族、中國共產黨黨員,1946年10月11日出生於陝西省綏德縣薛家河鄉周家橋村,1968年於陝西榆林中學高中六七屆畢業。 1969年以來工作在延安市(今寶塔區)教育系統,1974年至1989年在延安市委、延安地委農村工作部、政策研究室長期從事農村經濟政策研究和農業經營管理,其中1984年在延安市萬花鄉任黨委書記。1990年至1992年在洛川縣政府任主管農業和文教的副縣長,1993年以後任延安市政府統計局副局長至退休。延安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2002年以來,開始研究陝北古代歷史,收集、閱讀了105冊史志著作,行程2.02萬公里,踏察了295處古城堡等遺址,2006年完成了《陝北古代

史紀略》的編著工程。

作品評價

周國祥:甘當歷史的“磚瓦匠”

《延安日報》記者 牛敏 2008年4月8日

核心提示:退休老幹部周國祥編寫的《陝北古代史記略》近日終於完稿。這部花費了周老8年心血的著作,以時間順延為軸心,全面記述了從遠古時期到清末各個朝代陝北地區政權機構設定與職官、軍事建制與職官、邊防設施建築、戰爭活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著名人物與墓葬遺址等綜合資料。

無意間與歷史結緣

今年61歲的周國祥,退休前曾擔任過市統計局副局長。一生與行政工作為伍的他,自己也沒想到竟在8年前與歷史結下了不解之緣。

陝北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到處都蘊藏著神奇的故事。周國祥說,很多年前,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最喜歡聽那些老人講曾經發生在這裡的故事和傳說,每次聽完,都要用孩子天真的思維獨自思考和回味很久。現在幾十年過去了,這些傳說還不時地在腦海里縈繞。

2001年秋天,周國祥在看書的時候,無意間翻到張史傑編著的《陝北春秋》,在這本書里,他居然找到了許多小時候聽老人講過的歷史故事,忽然覺得特別親切。之後,他就刻意去翻閱和查找一些有關陝北歷史的史料,漸漸萌生了探尋陝北古代歷史的欲望。

通讀史料

8年行程兩萬多公里

半生從政,從不曾涉入史學的人要著手研究歷史,一開始,周國祥也被自己的決定嚇了一跳。

為了儘快使自己“入行”,從2002年春天開始,周國祥先後蒐集了國家、陝西省、陝北三市(延安、榆林、銅川)二十六個縣區古今綜合和專業史志書籍,以及與陝北有關的其他史實資料共56部105冊,全力攻讀。

滿滿的一柜子書,包括國家、陝西省、陝北三市的史,二十六個縣區、甚至某些個別鄉鎮的地方志,關於陝北地區的專著通史,及針對如貨幣、文物等個別問題的專業研究類書籍,共56套,105冊。周國祥說,自己不敢誇口說每一本書都仔細地讀完了,但現在要問哪些資料需要在哪本書的哪個地方查找,絕對難不倒他。

開始蒐集這些資料的時候,周國祥並沒有想好自己要怎樣去完成這件事,只是一邊看書,一邊摘抄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後來,隨著閱讀量的不斷增大,視野慢慢變得開闊起來,而且不再僅僅滿足於讀史和摘抄。

2002年10月,周國祥從朋友那裡借閱了一套國家文物普查資料,開始依照文物資料中顯示的信息,走訪位於陝北地區的各個歷史文化遺蹟,進行實地勘察,現場拍攝。

那時候,周國祥還沒有退休。每次下鄉出差,順便察看一下當地的歷史文化遺蹟,就成了他的必修課。但出差的機會畢竟有限,為了能儘量多的實地拍攝,周國祥常常會利用節假日,或獨自一人,或帶著老伴一起,按照史書的相關記載,四處尋找歷史遺蹟。

這一跑,就是6年。6年中,周國祥先後察看了古代郡、州、府、縣、堡、寨、城垣,以及秦直道、長城等295處歷史遺蹟,攀越了400餘個山頭,行程2.02萬公里,拍攝照片數千張,足跡遍布陝北的深溝大川。如今,只要一提起陝北,哪裡有古城遺址,哪裡有什麼文物,哪些是城,哪些是寨,哪些是驛站,周國祥如數家珍。

周國祥堅信:歷史這個東西,不能主觀臆想,必須有證明。編史的人應該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真正拿出東西。他把自己從史書上摘抄的資料與實地察看的結果進行了數次分解、篩選、整合,終於形成了凝聚著自己心血的82.5萬字的《陝北古代史記略》。

8年來,他始終保持著對追尋歷史的新鮮感,尤其讓他高興的是,他的這份堅持從來沒有遭到老伴和孩子們的反對。

革命史的輝煌

掩蓋了古陝北史的光芒

說到陝北,人們很自然地會想到革命聖地延安,想到紅色旅遊。以延安為中心的陝北,留在人們記憶里最深刻的歷史,恐怕要算從

1935年毛澤東到延安直到1948年離開的那13年。很少有人知道,陝北這片土地,在古代究竟是怎樣一片景象。

在一個鄉鎮察看古城遺址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讓周國祥很是震撼。當時他沿著一個村莊尋找史書上記載的一個古城舊址,當地人都很納悶,搞不懂他在找什麼,他向他們解釋這個村子原來是一座城,並把隱約可見的城牆輪廓指給他們看,然而人們卻十分懷疑地搖著頭說:“不可能的,我在這活了一輩子,從來都不知道,也沒聽上一輩人說過。”

“太令人痛心了。”周國祥說,“很多歷史文物、遺址就是這樣被人們在無知中毀壞的。”

其實,陝北的古代歷史是很輝煌的,周國祥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政治環境、民族特色鑄造了自身的輝煌。

自秦漢以來,陝北地區始終是華夏政權安全保障的第一邊防區,歷朝歷代,官府都用極大的氣力經營陝北。陝北又是一個多民族長期雜居的地區,因此可以說,陝北古代歷史,是一部捍衛華夏中央政權的邊防地區軍事史;是一部軍事活動支撐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史;是一部華夏民族和北方遊牧民族相互交流、相互滲透、揚長避短、共同發展的交融史;是一部人民民眾在艱難困苦中的奮勇抗爭史。

可是,很少有人去了解這些歷史,因為人們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革命聖地”的光環之上,把古代幾千年的歷史全部忽略了。我們知道,延安有很多展覽館、紀念館,可沒有一個跟古代歷史有關,也很少有人重視這一課題的研究和挖掘。

當然,13年的革命史的確輝煌,在全世界都是非常耀眼的,但我們還應該知道,中國共產黨為什麼會在陝北戰鬥13年,並最終奪取革命的勝利,這和陝北古代歷史的沉澱是分不開的。我們不能因為有了這13年的輝煌,就把以前的歷史遺忘得乾乾淨淨,這是很悲哀的事情。

陝北歷史研究又一成果

書稿寫成後,周國祥專門寫信給市政府作了匯報。市政府對此十分重視,很快成立了評審委員會,由市政協副主席、陝北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高長天擔任主審,對書稿進行了評審。

高長天在評審意見表里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周國祥先生《陝北古代史記略》閱後,頗為感慨。一位行政部門的負責人,利用工作之餘,(特別是退休以後)殫盡竭力,輾轉奔波,翻檢大量歷史資料,踏勘幾乎所有值得關注的歷史遺存,其中歷程和心路的曲折及寒暑熬煎,令人感佩!

值得稱道的是,與此前已出版刊發的同類著作相比較,作者不是簡單的抄襲或體例與內容花樣的翻新,而是筆則筆,削則削,完全出自自己的籌劃、編排、取捨、創作,有其創新之處。

該書修訂後,可視為陝北歷史研究又一成果,對進一步深入研究該課題有著基礎性建設意義。

歷史的“磚瓦匠”

82.5萬字的手稿,厚厚的一摞,當周國祥小心翼翼地把它從書櫃裡搬出來,放在桌子上的時候,那神情,那姿態,竟像是在對待自己的孩子。這本書以時間順延為軸心,全面記述了從遠古時期到清末各個朝代陝北地區政權機構設定與職官、軍事建制與職官、邊防設施建築、戰爭活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著名人物與墓葬遺址等綜合資料,和一般的史書的寫法有些區別,類似於地方志,又不完全是志,算是一個史志混合體。

周國祥自己說,因為不是專業出身,他當時編寫這本書的時候,也沒有特意計畫要把它編寫成什麼體例,只是想把陝北古代的歷史,按照一般人能接受的寫法串起來,形成一個較為通俗的歷史讀物。

“我充當的不過是一個磚瓦匠的角色而已。”周國祥笑著說。

“很多陝北人都說他熱愛陝北,就像所有人都說自己熱愛祖國一樣,可是為什麼熱愛?怎么去熱愛?我們必須首先要對熱愛的對象有所了解,不僅要了解現在,還要了解過去,史志類書籍的編撰起的就是這個作用。”周國祥解釋說。

自從開始編寫《陝北古代史記略》以來,周國祥最大的願望就是陝北古代史也能像革命史一樣,在陝北這塊土地上得到普及。但目前看來,這個願望似乎還有些理想化,可他依然希望能通過自己所編撰的《陝北古代史記略》對陝北古代史給予更多的宣傳,讓所有的陝北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先們曾經生活在怎樣沸騰的一片土地上。

(記者手記) 因為熱愛

走進周國祥的書房,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書櫥里陳列整齊的滿滿一柜子書。他的書櫥里除了史書,沒有其他。《陝北古代史記略》耗費了他8年心血,書櫥里陳列的史書都是8年來陪他一起編史的“老朋友”。

當他把厚厚的一摞手稿搬到我面前,又把8年來自己實地拍攝的照片分門別類地指給我看,並將深藏於其中的歷史故事一一講給我聽的時候,我始終在想一個問題:他做這一切,難道僅僅只是突發奇想的興趣?

周國祥說,他害怕陝北古代歷史漸漸被人遺忘,他擔心有一天很多民族化的東西找不到歷史淵源。這不由讓我記起艾青的一句詩:“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周國祥不是專業的歷史研究者,卻時常表現出這樣的擔憂,那只有一種解釋:因為熱愛。的確,因為熱愛,他才會對發生在這裡的歷史故事好奇;因為熱愛,他才敢以“外行”的身份下定決心收集和編撰這段歷史;因為熱愛,他才會寒來暑往,足跡踏遍陝北的山山峁峁,一跑就是6年。

正如周國祥說的,很多陝北人都說自己熱愛陝北,就像所有人都說自己熱愛祖國一樣,可是為什麼熱愛?怎么去熱愛?他其實是在以追尋歷史的形式熱愛著陝北,熱愛著這片神奇的土地。

(有話直說)挽救歷史是一種責任

說起陝北歷史,大多數陝北人只知道毛澤東在延安13年的革命史。而大多數外地人對延安的印象是只知道它是遠近聞名的革命聖地,著名的紅色旅遊城市,沒有人去思考過,當年紅軍長征還未曾到達陝北之前,這裡曾經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秦皇漢武大一統帝國,首選陝北為第一門戶,不遺餘力,竭力經營。宋夏明清傳承不惜,名臣宿將雲集北塞。開府城、築邊牆、墾土田、興教育,接連開創了陝北的輝煌時代。以直道、長城、城堡為代表作的軍事工程遺址,至今巍然屹立,向人們展現著陝北先祖們在保家衛國大業中鑄造的千古功業。”周國祥的《陝北古代史記略》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光彩奪目的陝北古代歷史。

對於絕大多數人們對陝北古代史的遺忘和忽略,筆者覺得非常痛心。如果說延安近代的革命史是熊掌,那么幾千年的古代文化史就是魚。對於歷史如果只想做舍魚而取熊掌的簡單替換,那就大錯特錯了,魚和熊掌缺一不可,少了其中任何一個都將造成歷史的斷裂和不完整。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史,是祖先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一筆記憶和財富,而英勇不屈的近代革命史也同樣讓我們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捨棄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可以。

一個非歷史專業人士,歷時六年完成一部《陝北古代史記略》,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還有人在用力挽救那些即將被遺忘的歷史。瀕臨遺忘的歷史需要有人來挽救,這是一種責任。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後輩記住的歷史越來越短。我想周國祥的歷史著作應當不僅僅是讓我們驚嘆和詫異,而是該讓我們驚醒,也該因此行動起來,學會重視歷史,保護歷史。因為,挽救歷史是一種責任。

(一)

張 志 清

以陝北這塊廣袤獨特的地域為單元,去研究和發掘他豐富而珍貴的歷史文化寶藏,這無疑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陝北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偉大勝利的革命聖地,也是具有光輝悠久古代文明史的民族聖地。遠古時期,這裡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搖籃,是黃帝部落活動的中心區域。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創立國邦,肇建典章,始創文字,教民農桑,奠定了中華民族之初基,開啟了華夏文化之曙光。之後,在歷經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時期,陝北地區又在推動我國古代幅員遼闊,集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中起到了積極重要的作用。自秦漢以來的封建社會,無論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或成吉思汗和明清王朝,都把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作為中華民族永恆的政治價值取向。以國家統一為樂,以山河分裂為憂,是幾千年浸潤各族人民的主導思想與情結。陝北由於他獨特的地理位置,歷來成為各個王朝關注和經營的邊關要地,成為各個王朝開疆拓土,抵禦外族入侵和制止戰亂分裂的古戰場,同時也帶來了陝北地區各民族在經濟文化上的大交流、大融合。這種獨特的古代文明史、戰爭史和經濟文化史,都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研究和發掘。近代,陝北作為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延安作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和中國人民解放鬥爭的總後方,更是聞名於世。在我們十分重視對陝北近代史研究和發掘的同時,也應當重視對他的古代史的研究和發掘。但是,我們對這個領域顯然關注不夠。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人們更熟悉和關注的是他無比輝煌的近代史,往往並不熟悉陝北大地還承載了十分悠久輝煌的古代文明史。

在改革開放的好時代,在推進全面小康社會的發展中,我們需要大力推進物質家園建設,也需要大力推進精神家園建沒,這就注定我們不僅需要打開陝北大地極其富足的地下資源寶庫,需要打開博大精深的延安精神寶庫,也需要打開燦爛悠久的陝北古代文明寶庫。

近日,國祥同志帶來他長達66萬字的《陝北古代史紀略》,並講了他編寫這部書的用意和經過。我聽後十分感動。一個退休幹部,憑藉著對陝北大地,對自己故鄉執著熱愛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花費6年多時間,蒐集資料56部105冊,並行程2萬多公里,對陝北26個縣區295處古代遺址進行考證,終於完成了這部大作。這種精神確實令人感動,也令人鼓午。

在國祥同志這部史志即將付印之際,我謹以延安炎黃文化研究會及延安黃河文化研究會的名義,對該書的出版發行表示祝賀,同時也期盼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及專家、學者關注陝北古代史的研究。

2008年7月30日

(張志清,原延安行署專員、延安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現任延安炎黃文化研究會及延安黃河文化研究會會長)

(二)

高 長 天

做為一個人文地理單元,我們通常說的“陝北”,指的是這樣一個區域:北括黃河大套﹙狹義又指長城沿線內外﹚、南至渭北北山、西界子午嶺、東濱黃河秦晉大峽谷的黃土高原中北部地區,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延安和榆林兩市或南北更為廣闊的地域﹙如古代的“河南地”,今銅川市的宜君縣等﹚。這是一片蒼茫渾厚的土地,地理地貌複雜多樣:或河源縱橫,或梁峁相嵌,或沙磧瀰漫,或林海蔥鬱。地下資源非常豐富,石油、煤炭、天然氣、鹽、鋁釩土、紫砂土等藏量巨大,已成為我國經濟迅猛發展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中突兀崛起、令人矚目的地區之一。

經濟快速發展,進一步激發了人們對陝北歷史文化的關注和研究熱情。但毋庸諱言,這種關注和研究熱情遠不及對陝北能源開發的關注和研究熱情。同時,關注與研究的重心,主要是延安時期及相關的現代革命歷史文化部分。我無意於厚古薄今,認為陝北“鬧紅”、“延安時期”確應大書特書。但歷史是一個連貫的、先後沿襲承傳的具體過程,不了解昨天和前天,也就無從明察今天和規劃明天。事實上,陝北從祖國歷史文化的童年時代起,一直到伴隨民族復興的近代化、現代化進程,一路走來,一路風光,譜寫了自已璀璨的歷史文化篇章,奠定了自已獨具神聖的歷史文化地位。去年秋天,延安大學建了一個“陝北歷史民俗館”,劉蓉博士主其事,特就陝北歷史文化及開設此館之要旨,要我寫篇簡短賦辭,後見鐫刻於館中花崗石上,不敢自詡佳作,但頗為同師同道所嘉許。現引述如下,算是我對陝北歷史文化基本內容的攝要取旨:

夫陝北方輿,大河襟帶,黃龍盤封;正華夏中央,恰秦雍額領。部族擾攘,何止五胡八狄;兄弟紛爭,歷經九死一生。民族融合,血火交融;文明肇造,奠基一統。盤古莽峰悄無言,黃龍巨斧赫有形;踏尋茫茫禹跡,諦聽壺口濤聲;檢讀秦皇大業,卜問高奴遺銅。殷商鬼方,楚漢翟國;党項廬舍,折楊院庭。李太白酣歌黃陵風水,杜少陵悵呤鄜州明月。韓范御邊興書教,沈括治延話石油。爺爺口中大槐樹,奶奶剪下毛野人。鎖吶腰鼓,陣陣邊塞雄風;石窟土窯,在在獨運匠心。東方城建經典,出自三邊俊傑宇文愷;農民革命領袖,當推延綏男兒李自成。神木神湖稱神奇,石宮石窟比敦煌。粗茶淡飯忝列上宴,畫象刻石世稱精美。白雲山間信天游,昊天碧空東方紅。長城直道,堪稱偉大歷史坐標;寺宇寶塔,正好和平和諧象徵。宇內華裔尋根問祖,人民政權溯源追本。而今,西部開發,又是一方熱土;經濟繁榮,更待文化復興。嗟乎!陝北一域,神州縮影;延綏風物,華夏典型。皇天后土,鍾靈毓秀,資源富集,人文深厚。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正我陝北之謂也!斯館陳列,掛漏何止萬一;良苦用心,旨在呼喚同仁:經濟開發,文化振興,你我敢不戮力竭誠,宏業共襄,大任同膺。

說來也巧,恰在這篇賦辭寫畢不久,周國祥先生的《陝北古代史紀略》書稿殺青,市方誌辦邀我參與評審工作。幾個月里,我反覆捧讀周氏書稿,不禁感慨萬千!一位退休幹部,一個非專業工作者,竟歷時數載,埋頭閱覽輯錄,四出尋訪踏勘,終草成此洋洋66餘萬字書稿,其中艱難辛苦,恐非當其事者難以況味!對於評審意見,國祥先生盡力汲納,先後修改一再,“筆則筆,削則削”,煞費心力。當然,從治史專業角度看,書稿仍有不足之點,但與以前出版或印行的同類著述比較,該書並無簡單輯錄抄拼之嫌,其結構及內容顯有其突出特點。一是內容更為翔實充分,對近年有關陝北古史新的考古發現、新的歷史文化解讀,均儘量汲納;二是歷時數載,親自踏勘察訪了相關古蹟遺存、名人故里,紀錄拍照,無分鉅細,務求實錄,難能可貴;三是附錄列表及圖片等,與正文相互表里,相得益彰,表現了作者長期從事統計工作,凡事務求心中有數的個人擅長和務實作風。所以,我熱忱支持是書正式出版發行,並視其為陝北文化建設之一大成果而由衷地表示祝賀,且樂為之序。

2008年春於延安大學雅苑

﹙高長天 延安市政協副主席、陝西省人民政府參事、延安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教授、陝北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

(三)

李 建 社

陝北,是一個廣袤而神奇的地方!

陝北位處黃土高原腹地,北依鄂爾多斯草原,南臨八百里秦川,毗鄰黃河環繞,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發祥地。上古時期,這裡是黃帝部落活動的中心區域。“人文初祖”率領子民們“修德振明,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並從這裡走向九州大地,開拓漠北江南,開創了人類的古老文明。有史以來,歷代陝北先民忠實地捍衛著中原政權的安危,在屏護中央統一大業、抵禦民族攻掠的爭鬥中,為華夏各族安定、祥和地走向農業文明,做出了無以數計的犧牲和貢獻。

秦皇漢武大一統帝國,首選陝北為北邊第一門戶,不遣餘力、竭盡經營。宋夏明清傳承不惜,名臣宿將雲集北塞。開府城,築邊牆,墾土田,興教育,接連開創了陝北的輝煌時代。以直道、長城、城堡為代表作的軍事工程遣址,至今巍然屹立,向人們展現著陝北先祖們在保家衛國大業中鑄造的千古功業。

陝北大地的皇天后土,孕育了自己傑出的兒女,濟世之材代代迭出。隅居陝北的官軍百姓,在唐、宋、明中央危亡之際,屢屢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成為華夏重振的希望所在。以府州折氏、麟州楊氏、夏州拓跋(李)氏、保全劉氏,以及綏德韓世忠等陝北英才,從陝北走向大江南北,成為歷朝歷代叱吒風雲的棟樑人物。

陝北是九州四海黃帝子孫的故鄉。以遊牧民族為主的兄弟民族不時遷徙回歸,與漢民族長期相間而居。廣泛交流,相互融合,揚長避短,共同發展。陝北大地的熔爐,澆鑄了以漢文化為主體、各少數民族精華共存的開放、兼容型文化結晶,鮮明地顯現出獨特的區域人文遺風。陝北“避近邊陲,風俗淳厚,人尚氣節”。民風剽悍、魄力強勁,作風潑辣、氣勢凌厲,爭強好勝、不屈不撓。陝北先祖“率以苦力度日,稍行惰慢,即衣食不給”,磨鍊出了傑出的吃苦耐勞精神,骨子裡飽含著勞不垮、累不倒,堅軔不拔的內在動力。人們普遍能夠忍耐極端貧困,善於應付艱難困苦,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樂觀生活。居民百姓崇尚坦城忠義,“不以貧富相耀”,盛情待人,樂於相助。普遍注重公平、公正,仇視欺壓盤剝,民眾階層蘊藏著深厚的變革社會的推進力。

明清之際,開拓進取的陝北文化日臻成熟。米脂李自成、定邊張獻忠等一大批英雄豪傑沖天而起,率領著父老鄉親向沒落的封建專制宣戰,站在了歷史車輪的前列。中華民國,繼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革命的序幕,中國共產黨吹響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號角。安定謝子長、保全劉志丹等一大批革命先驅掘起,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掀起了推翻壓在勞苦大眾頭上三座大山的紅色風暴,開闢了迎接中共中央和工農紅軍的大本營,其中保全縣城成為首選紅色都城。陝北大地又一次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成為中國共產黨及其革命隊伍發展狀大,率領全國人民徹底埋葬封建專制、建立人民共和國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在古老歷史的畫卷上譜寫出光彩奪目的新篇章。

中國人民永遠愛戴的領袖毛澤東離開陝北瞬間,深情地讚譽“陝北是個好地方!”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之際,毛澤東又發來復電:“延安和陝甘寧邊區,從1936年到1948年,曾經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經是中國人民解放鬥爭的總後方。延安和陝甘寧邊區的人民對於全國人民是有偉大貢獻的。”一代偉人精闢地褒揚了陝北人民在中國歷史前進中作出的卓越貢獻。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今天,陝北兒女發揚艱苦創業的傳統,改革開放、與時俱進,一心一意謀發展,經濟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躍居全省前列。陝北人民在幸福、安康、和諧的大道上,邁開了史無前例的步伐。

盛世修志,在這幸福祥和、國泰民安的日月,研究、弘揚陝北古老文化的累累碩果接踵而現。2006年春,得知周國祥先生穿越近代歷史的輝煌,踏入古代先祖活動的浩瀚海洋,我感到驚訝;得知他歷經6年艱辛,依靠個人力量編著了近66萬字的《陝北古代史紀略》後,我為之動容。當我看到他精疲力竭的狀態時,不由自主地和同志們一起伸出援助之手,決定資助書稿的出版發行。《陝北古代史紀略》全面、系統地記述了陝北古代史實,為我們熟悉、宣傳、研究陝北古代歷史提供了翔實的資料。我祝願該書能廣泛地走向人民大眾中間,讓陝北的父老鄉親比較詳細地知道先祖們的光輝業績,並代代傳承予後人。

2008年春

(李建社,中共志丹縣委前任書記)

(四)

一部填補陝北史學空白的著作

——序《陝北古代史紀略》

祁玉江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與周國祥同志曾在延安地區農口系統工作。他在地委研究室,我在地區農委。由於都是搞農業農村工作的,彼此接觸和往來的相對多一些。後來,國祥兄被組織提拔重用到洛川縣當了副縣長,從縣上回來後又被安排到延安市統計局供職;而我卻下到寶塔區工作。從此,相互接觸的少了,但對他的一些情況還是略知一二的。兩年前,聽人說他正在編纂一部有關陝北古代史的書時,先感到驚訝,後又感到欣慰。因為它填補了陝北古代史的一個空白。今天,當國祥兄把這部四編、長達66萬字的《陝北古代史紀略》書稿擺放在我的案頭並囑我作序時,欣喜之情難以言表。作為國祥多年的老友,我首先向他表示熱烈的祝賀,祝賀他能在退休之年完成這樣一部著作;而身為一個陝北人,我更為這樣一部著作終於得以在我們這一代有識之士手上整理並奉獻給陝北的父老鄉親們,而感到由衷的慶幸。說實在的,無論哪一方面講,我都沒有資格給這部書作序。但是,看到國祥兄是那樣真誠,一時又難以推辭,只得“奉命”寫點感想和體會。

陝北黃土高原是一塊特殊的地域,它的歷史浩瀚而深邃。距今5000年前,生於斯葬於斯的軒轅黃帝在此締造了偉大的中華民族,使其成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爾後,2000餘年的封建統治,卻使得陝北一度陷入中原封建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長期開展民族拉鋸戰的沼澤之中而不能自拔,以致後來有“聖人布道此處偏遺漏”的定論。然而,正是這樣一塊“焦土”,竟能夠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被一代偉人毛澤東慧眼識中,作為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肩負起民族再造的重任。這其中究竟有哪些歷史的必然因素需要我們後人史海鉤沉,向歷史的深處進一步去探尋答案?遺憾的是,我們的史學家大都將目光只停留在陝北近、現代革命史上,而對此缺乏深入的研究,甚至缺乏用以支撐這類研究的系統的歷史資料。

我們經常提說陝北,其實,陝北一詞並不是一個行政區劃範疇中的地名概念。它的被人稱道,更多的則是源於這一地域的特殊性,以及歷史上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在此長期衝突交融產生出的奇異的地域文化——陝北大文化。按照行政區域劃分,陝北分為3市26個縣(區)。正因為陝北一直不是一個行政意義上的區域,陝北各縣(區)歷代修志又都各自為陣,整個陝北便從不曾有一部屬於自己的完整的歷史,更不要說能有一部陝北古代史。而事實上,同屬陝北3市26縣(區)始終是一個紐帶,因地理與歷史的淵源,它們在各方面都有著太多的一體性和關聯性。如果我們不以陝北這個大概念來統領,至少陝北大文化便難能以整體而強勢的文化景觀昭示於世並不斷發揚光大。要做到這一點,我覺得首先須深入歷史,在歷史中尋找連結。

國祥兄編纂的這部《陝北古代史紀略,》,於此正體現出它最重要的意義與價值所在,它填補了陝北史學的一大空白,是一部涵蓋在大陝北概念下囊括陝北各縣(區)古代歷史的集大成之作,內容涉及上起遠古下至清末,陝北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係、著名歷史人物與歷史文化遺址等,可謂包羅萬象。國祥兄不是歷史學家,卻能以一個歷史學家的標準要求自己。為完成這部著作,他翻閱了大量有關陝北古代歷史方面的書籍資料,行程兩萬多公里,實地考察了陝北幾乎所有重要的歷史遺址,前後歷時六載,數易其稿,可見其治史之嚴謹與勤勉。在這部著作中,國祥兄自始至終都能將陝北歷史置於整箇中國歷史的大背景之下來觀照和考證,且每每能有自己獨到的發現與見解,又可見其對歷史理解之深刻與把握之準確。可以說,《陝北古代史紀略》是一部值得信任的史書。

史書的意義在於能夠深化人們對客觀歷史進程的理解和認識,把握歷史的規律和未來,從而更加自覺地進行現實的歷史創造活動。因此,我們一方面期待能有更多的人,尤其是陝北人,關注和參於陝北古代歷史文化的發掘與研究,使陝北古代史的整理不斷趨於完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希望這一工作能夠真正有益於陝北未來的發展。

2008年5月1日夜於志丹寢室

(祁玉江 中共志丹縣委現任書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