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豺折箭

阿豺折箭

阿豺折箭,典故出於《魏書·吐谷渾傳》,講述一個部族的首領名叫阿豺為了糾正孩子不和睦相處的行為,以折箭方式告戒他的孩子,單獨的一支容易折斷,聚集成眾就很難摧毀了。只要大家同心協力團結一致,江山就能鞏固。”後人以“阿豺折箭”比喻團結就是力量。

基本信息

原文

《魏書·吐谷渾傳》

阿豺有子二十人。阿豺謂曰:“汝等各奉吾一隻箭,折之地下。”

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隻箭折之。”慕利延折之。

又曰:“汝取十九隻箭折之。”延不能折。

阿豺曰:“汝曹知否?單者易折,眾則難摧戮力一心,然後社稷可固。”

注釋

阿豺折箭阿豺折箭
(1)選自《魏書·吐谷渾傳》。作者魏收(公元506-572年),字伯起,小字佛助。北齊時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人。在北魏和北齊都擔任過重要官職。撰寫的《魏書》共一百三十卷,但到宋代已散失不全。今天看到的是由劉恕、范祖禹據《北史》補成的。

(2)阿豺:吐谷渾的國王。吐谷渾,歷史上少數民族國名,在今青海及四川的松潘一帶。

(3)謂曰:對……說(4)奉:拿(5)俄而:不久,一會兒(6)母弟:同母的弟弟(7)汝曹:你們。曹,輩(8)摧:折,毀滅、崩壞(9)戮力:合力,協力(10)社稷:古代帝王和諸侯所祭的土神社和穀神稷,後來代指國家(11)只:現代漢語作“支”

釋義 

吐谷渾的首領阿豺有二十個兒子。一天,阿豺對他們說:“你們每人拿一支箭來。”他把拿來的箭一一折斷,扔在地下,隔了一會兒,阿豺又對他的同母弟弟慕利延說:“你拿一支箭把它折斷。”慕利延毫不費力地折斷了。阿豺又說:“你再取十九支箭來把它們一起折斷。”慕利延竭盡全力,怎么也折不斷。 阿豺意味深長地說:“你們知道其中的道理嗎!單獨一支容易折斷,聚集成眾就難以摧毀了。只要你們同心協力,我們的江山就可以鞏固。”

寓意

阿豺折箭阿豺折箭
後人用“阿豺折箭”的這個典故告訴人們,團結就是力量。又叫一箭易折,十箭難斷。

阿豺可汗以智慧著稱,這位有著極強的尋根意識的可汗站在白雪皚皚的西傾山上,望著白龍江滔滔東流,發出了“水尚知歸,吾雖塞表小國,而獨無所歸乎”的感嘆。他認為南朝劉宋政權是華夏正統,因此主動向遠在千里之外的劉宋政權遣使上表,進獻土特產。這僅僅是個開端,此後,歷代吐谷渾王頻頻地向中原王朝遣使進貢,到唐代時,吐谷渾王國成為中原王朝名副其實的藩國。

在阿豺生命垂危之際,他又做了一件被人們稱頌至今的事。他命令自己的20個兒子各拿出一支箭,從中抽出一支交給同母異父的弟弟慕利延,讓慕利延折斷它。慕利延輕輕一掰,箭折斷了,被扔到了地上。阿豺又叫人把剩下的19支箭捆成一束,讓慕利延試著折斷這捆箭束,慕利延使出了吃奶的勁,卻沒能損傷箭捆分毫。此時,阿豺指著完好無損的箭捆,語重心長地告誡大家:“單者易折,眾則難摧,戮力一心,然後社稷可固。”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阿豺折箭遺訓的故事。

很多學者認為,互助土族中的神箭崇拜與阿豺折箭遺訓有關,他們認為這一古老習俗是吐谷渾後裔對阿豺折箭遺訓事件和他倡導的“戮力一心”精神的紀念和傳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