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格拉夫·馮·瓦德西

阿爾弗雷德·格拉夫·馮·瓦德西

阿爾弗雷德·格拉夫·馮·瓦德西(Alfred Graf Von Waldersee,1832~1904)德國人。早年入普魯士邊防炮隊,參加過普法戰爭。後任德國總參謀長,晉升陸軍元帥。1900年8月任八國聯軍統帥,11月抵達北京,指揮侵略軍由津、京出兵侵犯山海關、保定、正定以及山西境內,殘酷鎮壓義和團,屠殺中國人民,脅迫清政府接受議和大綱,擴大列強侵華權益。1901年6月回國。著有《瓦德西回憶錄》,中文節譯本名《庚子聯軍統帥瓦德西拳亂筆記》。

簡介

瓦德西,德國人,他的家庭是德意志一個小邦的親王,父親和外公都是將軍。瓦德西本人當然也秉承家庭傳統從軍,不過他加入普魯士總參謀部的時間卻比較晚,35歲才成為總參軍官。瓦德西在普法戰爭之前被派駐巴黎當大使館武官,在這個職務上蒐集了非常詳盡的法國軍事、政治情報,正是因此而引起總參謀長毛奇的注意和欣賞。不過普法戰爭期間,瓦德西回到德國卻沒有上戰場,而是擔任國王的副官,雖然沒有戰功,但是給國王和宮廷留下很深的印象。 後任德國總參謀長,晉升陸軍元帥。

生平

瓦德西(waldersee)是20世紀初侵華的八國聯軍的統帥,傳說中瓦德西和清末名妓賽金花有一段交往。瓦德西擔任八國聯軍統帥之前生平事跡少有人知。他在德意志軍事史上是有份量的。瓦德西(1832年—1904年)1859年9月來華,次年擔任八國聯軍統帥。 瓦德西早在當八國聯軍統帥之前就在歐洲軍界有很高的地位了。他是德國總參謀部的第二任參謀長。自從1871年普法戰爭勝利以後,普魯士國王建立德意志帝國成為德皇威廉一世,到1945年二戰結束,德軍總參謀部一共只有過13位總參謀長。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前3位:毛奇(Moltke),瓦德西(1888年接任),施利芬(Schlieffen,1891年起),這3位都是伯爵元帥。第一位毛奇是歐洲名將,1857年以少將軍銜出任普魯士總參謀長,是對丹麥奧地利法國戰爭的勝利者,在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過程當中和鐵血首相俾斯麥一文一武,堪稱珠聯璧合的黃金搭檔。瓦德西是毛奇選定的接班人。第三位施利芬就是後來非常著名的施利芬計畫的制訂者,是位很有份量的軍事思想家。
戰後,瓦德西當過精銳的第13烏爾蘭(Uhlan)團團長和第10軍參謀長。他娶了一個美國富孀,因此在貴族上層講究排場的交際圈很受歡迎。到1882年,毛奇物色自己的接班人,因為對瓦德西才華的欣賞和他的家世背景而選中了50歲的瓦德西,任命他當軍需總監(first quartermaster) ,實際就是副總長。而且因為毛奇當時已經八十多歲,又對瓦德西完全信任,所以瓦德西可以全權處理所有的總參謀部事務。因此,雖然瓦德西只當過3年正職的總參謀長,但實際上掌握總參的時間卻要長得多。後來瓦德西於1888年正式接替毛奇出任陸軍總參謀長。
瓦德西掌握總參謀部的時期是和平時期,沒有仗打。瓦德西的工作作風和毛奇不同。毛奇基本上是個沒有什麼政治企圖的純軍人。帝國的政治事務一般由俾斯麥說了算,再加上當時老毛奇在皇帝面前的威望已經是一言九鼎的人物,真想發表什麼意見一句話就足夠了,也沒有運用政治權術的必要。但瓦德西本質上是個政治將軍,對權術很有手腕,再加上他的個人魅力和毛奇的完全信任,因此總參謀部開始在國家內政外交中有了越來越大的發言權。
瓦德西的第一個任務是提高總參謀部的地位,尤其要擺脫陸軍部(war ministry)的管轄,爭取向皇帝直接負責。瓦德西當上副總長不久就實現了這一點,通過權力運作,使陸軍部長Kameke將軍去職,由承認總參獨立地位的Schellendorf將軍接任。從此總參謀部可以直接向皇帝匯報,並且再也不用向帝國議會報告了(此前毛奇以其崇高的個人地位是可以隨時見到皇帝的,但那不是制度,理論上總參謀長要通過陸軍部長向皇帝匯報)。後來瓦德西當上總長以後,又策劃由Vernois將軍擔任陸軍部長。這兩位陸軍部長本身都是總參謀部的將軍,立場一個比一個同情總參謀部。當時德國還有一個戰爭內閣(war cabinet),實際上是皇帝的私人軍事顧問機構,一般由一名少將領導。瓦德西也成功地讓Hahnke將軍接替Albedyll將軍當上戰爭內閣首腦。通過這一系列權力運作,瓦德西成功地提高了總參謀部的地位和影響力。進而在總參謀部的主導下,德國實現了3年義務兵役制
此後瓦德西和總參謀部開始干預帝國的外交政策,這次瓦德西的對手是鐵血首相俾斯麥。毛奇時代,毛奇和俾斯麥的分工很默契,毛奇基本不干預外交政策。俾斯麥是一個熟練的外交高手,擅長的是在歐洲列強間製造不信任和利益衝突,德國則保持曖昧的立場,對誰也不太接近,從列強的猜疑中獲利。最著名的例子是普奧戰爭勝利以後卻不讓普軍乘勝追擊打下維也納,為的是給奧地利留一條後路。但是瓦德西則是一個相當強烈的軍國主義者,相信德國和俄國早晚有一戰,甚至鼓吹先發制人地攻擊俄國或者法國中的一個,因此著手和奧地利總參謀部進行合作。這樣一來對俾斯麥的等距離外交政策干擾不小。這一次權力鬥爭獲勝的又是瓦德西,因為德國新皇上台,解除了俾斯麥的帝國首相職務。
但是隨後瓦德西和新皇帝威廉二世也發生了歧見:威廉二世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瓦德西對此強烈反對。一方面,建立海軍花費太大,第二,海軍建立以後陸軍總參謀部的地位和權力勢必要向聯合軍種的參謀部移交,第三,海軍和海外殖民地的擴張勢必和英國發生衝突。本來瓦德西視俄國為最大的敵人,英俄世相矛盾,德國還可以指望英國的支持。和英國衝突使德國在大陸傳統的對手俄法之外又樹一個敵人。但是渴望海外擴張和大海軍帶來的榮耀的威廉二世不聽,因此1891年就解除了瓦德西的總參謀長職務。但瓦德西沒有完全失寵,被任命為第九軍軍長。

來華

將近十年以後,1900年中國發生義和團運動,在北京的騷亂中德國公使被打死。列強組織聯軍,德皇提出由瓦德西擔任聯軍總司令,被各國接受,於是瓦德西被德皇授予元帥軍銜。關於各國接受德國人出任總司令的原因,瓦德西自己的日記中有記載:奧地利和義大利出動的軍力很少,不可能擔任總司令,英國和俄國誰也不會同意讓對方當總司令,況且當時英國在布爾戰爭中出醜,讓各國對英國人的軍事水平不敢相信。由美國或日本人出任總司令則是不可想像的,美國在中國的利益不象歐洲列強受的損害那么大,從一開始就不怎么積極,而日本人畢竟在歐洲老牌帝國眼裡還是被瞧不起的。很奇怪的,法國並不反對瓦德西的任命,而且法國人本身也從來沒有積極尋求過這個職位。
就這樣,瓦德西於1900年8月被任命為八國聯軍總司令。但是對這位軍國主義者來說,比較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畢添加圖片竟還是撈不到仗打,還在他從歐洲出發之前,北京就已經被占領,只有中國東北還有和俄軍的零星戰鬥,而占領北京的,僅僅是列強在華本來不大的駐軍兵力。瓦德西從歐洲坐郵輪出發,經過兩個月的航行才到達天津,與此同時,列強也在增兵鞏固在華占領區的形勢。瓦德西日記中對在華的活動,並沒有提到賽金花,比較有意思的是是兩個部分,一是作為聯軍總司令對簽和約賠款的敘述,二是對八國聯軍在華搶劫行為的記述。
瓦德西在日記中表達了對李鴻章的不信任,他認為列強應該一起對華交涉,不能單獨談判,以取得最大的利益,而李鴻章則儘量想與各國單獨接觸,以利用列強互不信任的心理,減少中國的賠償,事實上李鴻章已經成功地和俄國開始了談判。由此看來,李鴻章並不是象後來被指責的那樣是個賣國賊。
但是後來事態的發展還是沒能如李鴻章所願,談判是在以慶親王和李鴻章為首的中國使團和列強聯合使團之間進行的。據瓦德西的日記講,清廷最初提出賠款最高的承受能力是10億帝國馬克,而瓦德西的態度相當強硬,要價在15到20億馬克之間。最終達成的賠款額4 億5 千萬兩白銀是12億馬克。
關於八國聯軍在華的搶劫掠奪行為,瓦德西在日記里有毫不隱晦的記敘。部分原因是搶劫是在北京剛被占領,瓦德西還沒有到的時候進行的。以下引自10月22日瓦德西給德皇的報告:
“最近的戰鬥使北京許多街區毀滅。北京被占領之後頭3 天公開允許的搶劫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壞。英軍的搶劫是相當有制度的,強搶來的東西必須集中放在外交使團的一個地方,以便日後拍賣。拍賣的收入再按照計畫 在軍官中間分配。而且英國軍官告訴我,印度士兵( 英軍幾乎完全由印度士兵組成) 根本不能理解沒有劫掠的勝利有什麼意義。日本軍的戰利品必須上交國家,國家肯定收穫了可觀的數目。在美軍,搶劫是被官方禁止的, 但是美國官兵都是些冒險家,禁令被最徹底地 置之不理。俄軍的搶劫以最原始的方式進行,東西被扔得亂七八糟。法國在搶劫方面也不落人後。”
頤和園的珍品曾經被在俄占領後被作為官方的戰利品運走,普魯士王室送給清帝的禮品被發現在運往旅順港( 原文是阿瑟港) 的途中,在霍普納少將的抗議之下這件禮品被轉交給我們。”
在1900年1月20日的日記里,瓦德西記載: “很遺憾那么多珍貴物品被以最粗魯的方式對待,都被毀掉了……很幸運德軍沒有參與官方的搶劫行為。因為在天津之戰中我們只有300人參加,而且事後根本沒有進城。而北京,德軍是在搶劫結束之後很久才到達的……在國內如果人們想像這場戰爭是為傳播基督教文明和生活方式的話,他們肯定要感到幻滅了。自從三十年戰爭路易十四時代的劫掠以來,還沒有象這樣的。”
曾看到有人寫文章說很多對宮廷的搶劫是看守者監守自盜或周圍的中國暴民所為,瓦德西日記里就否定過。
冬宮( 書中的夏宮指頤和園,紫禁城指皇宮大內,這誰都知道。但冬宮指那裡我開始也不清楚,從後文提到瓦德西的司令部和住所在冬宮,那裡有曾經囚禁光緒皇帝的瀛台,那么顯然書中冬宮指中南海) 曾被兩個連俄軍占領。有可能皇室出逃到俄軍占領的這幾天裡,有些珍貴物品被賊偷走,但不可能很多。但現在發現絕大部分有價值的東西都沒有了,只留下那些非常難以移動的物品 。”
還有夏宮—— 頤和園也曾經被俄軍占領:
“俄軍撤出英軍和義大利軍進駐時,發現雖然宮殿內外沒有冬宮破壞得那么厲害,但所有貴重物品都不見了。這不可能是中國人自己乾的,因為周圍沒有多少中國人,而且俄軍撤出和英軍進駐的間隔極短。我向英國軍官指出如果他們把剩下那點東西也運走的話,肯定是俄國人最希望的,他看來相當同意 。”
和約簽訂以後,瓦德西在中國的占領軍總司令職責結束,於1901年6月3日離開北京,回德國之前應日本天皇邀請訪問日本。回國後退役,1904年病逝。

評價

有人認為他是一個充滿矛盾和諷刺性的人。
他是德意志總參謀部鼎盛時期的總參謀長,為毛奇所賞識,應該說肯定其才華不僅是政治權術和交際能力。記得十幾年前小時候看過一個喜劇譯製片,叫“科佩尼克上尉”,漫畫式地描述了德意志軍國主義的社會狀況。其實至少一戰前的總參謀長里,毛奇和施利芬就本人而言,都沒有那么濃的軍國主義色彩。倒是瓦德西的政治觀點最象人們想像的好戰的軍國主義者。但是瓦德西生不逢時,始終沒有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來證明自己的軍事能力。杜普伊的評價,瓦德西沒有毛奇和施利芬那樣出眾的智力,但是他的強項在於個人魅力。也因此他在德國軍事史上的地位主要在於他通過權力運作,大大提高了軍部在政治外交這些國家事務中的發言權。但是一次又一次權力鬥爭的勝利,終於把他自己擺到和德皇之間衝突的地位,並因此去職。
後來瓦德西在中國的任職,細想起來也挺有諷刺意味:作為老派保守的德國軍官,瓦德西本人是強調紀律的。但是他的名字卻與從事掠奪紀律敗壞的八國聯軍聯繫在一起而被中國人民記住。作為聯軍的統帥,瓦德西在晚年總算圓了一個帶兵打仗的夢,並且在列強各國獲得極高的聲譽,但這個戰爭實際上在他出發去戰場之前就結束了,就連這場戰爭,對比於當時歐洲軍事學所習慣的水平,也只不過是一場警察行動而已,但他卻因這場警察行動而獲得了德意志最高軍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