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伯特·魏德邁

快樂的青年時光

德國裔,祖父母皆出生於德國漢諾瓦地區,祖父為逃避徵召入伍而於1830年移民美國喬治亞州,於內戰中參與南方作戰。魏德邁於1897年7月9日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瑪哈市。童年時代嚮往成為外科醫生,但高中時適逢一次大戰爆發,乃矢志從軍報國,因著名之進步派參議員諾瑞斯之推薦,獲甄選進入西點軍校就讀,1919年畢業後與同學赴歐洲旅遊數月,目睹戰後殘破景象及陣亡將士之墓碑羅列,感觸良深 。返美後入喬治亞州班寧堡之步兵學校服役,並於1920年晉升中尉。1923年奉調遠東,在搭船前往菲律賓途中,結識隨父母赴菲履新的上校之女安必克。兩人於1925年2月在菲結婚。1929年至1931年轉調駐中國天津之第十五步兵團。這個團的性質和日本的中國屯駐軍是一樣的,都是八國聯軍之後的產物。馬歇爾是這個團的副團長,史迪威是營長。在華停留期間,與其夫人勤習中文,並結識中國政商領袖,與林語堂、顧維鈞及清廢帝溥儀等人均有所接觸,對中國風土人情了解漸深。這是一段美好的回憶,以至於他以後說中國“1927年至1937年之間,是許多在華很久的英美和各國僑民所公認的黃金十年。在這十年之中,交通進步了,經濟穩定了,學校林立,教育推廣,而其他方面,也多有進步的建制”。 1931年再度奉調菲律賓.1934年返美入堪薩斯州萊文沃思堡 之指揮參謀學院受訓。1935年升為陸軍上尉,1936-1938年進入德國軍事學院學習。1940 年任少校,在美軍步兵組訓部門任職。1941年5月加入艾森豪領導的戰爭計畫辦公室,是戰爭爆發時一系列新戰爭計畫的主要制定者,9月提升為戰時中校,因親德嫌疑被聯邦調查局盤查,但其岳父斯坦利·恩比克已將是陸軍副參謀長,隨不了了之。1942年2月又升為戰時上校,服務於陸軍部作戰計畫處,並作為馬歇爾的代表參加聯席作戰會議,1942年7月升準將。1943 年9月獲少將銜,調任盟軍東南亞司令部路易斯·蒙巴頓的副參謀長。曾奉蒙巴頓之命來華,商談中緬邊界糾紛問題。

中國戰區參謀長

臨危受命
魏德邁和戴笠魏德邁和戴笠
1944年10月27日,在錫蘭康提的他接到馬歇爾電報,任命他接任約瑟夫·史迪威為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及駐中國美軍指揮官;魏德邁對其新任命並不感到欣喜,因為除了仍然希望能率軍赴歐洲戰場外,他早就耳聞「中國是美國軍事及外交官員的墳場,有許多優秀官員的前程葬送在中國,但是,作為一個軍人,除了接受命令,他別無選擇。
為了避免魏德邁來華重蹈史迪威的覆轍,參謀總長聯席會議在於十月二十四日給魏德邁的指令中,明確規定其主要任務如下:1. 向蔣委員長提供建議並協助其進行對日作戰。2. 指揮其屬下之美軍作戰部隊自中國實施空中作戰,並在作戰,訓練及後勤支持方面繼續支持中國之空軍地面部隊。3. 除因保護美國人民之生命及財產而有必要者外,不得使用美國的資源鎮壓〔中國〕內部的鬥爭。此外,並將以往並未明確劃分的中緬印戰區正式劃分為中國戰區及印緬戰區,後者由曾任史迪威中緬印戰區副手的索爾登中將負責.。此一決定無形中降低了中國戰區在美國亞洲全盤戰略考慮中的地位,「史迪威事件」對中美戰時合作關係的立即影響已然浮現。穩定戰局

10月30日,魏德邁率隨員自新德里飛越駝峰抵達昆明,在當地停留一宵,次日飛抵重慶,在機場迎接者有外交部長宋子文,赫爾利及參謀總長何應欽等人。接任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及駐中國美軍指揮官職位後,與尖酸的史迪威相比,他與蔣介石的關係處理的更好,他一開始就對蔣介石說他將無條件服從蔣的指揮,不過和他的前任一樣內心對國民黨沒有多大好感。他評價蔣介石不是一個受過嚴格訓練或熟練的戰略家,他在領導中國軍隊對抗軍閥及共黨方面相當成功,但極少展現現代軍事戰術或技巧方面的知識。抵達重慶之後,魏德邁發現當時中國的情形相當不樂觀,西南之戰況尤其危急,魏氏在10月10日致參謀總長馬歇爾的電報中表示:「毫無疑問目前中國的情況是嚴重的,而且在繼續惡化,桂林事實上已被包圍,柳州的陷落也在旦夕;而中國人的毫無組織,與計畫的沒有章法則更是出人意表.」事實上,在魏德邁拍發此一電報的前一天,桂林已經被日軍攻下,柳州則在11日陷落, 貴陽之情況亦甚危急,如果貴陽失守,日軍的下一個目標則是作為美軍空軍基地以及援華空運唯一的終點昆明以及陪都重慶本身,魏德邁擔心一旦昆明失守,不僅危及重慶,更可能造成中國政治及軍事上的崩解。為未雨綢繆,魏德邁曾向蔣介石建議,如貴陽失守,應有遷都昆明之準備:根據魏德邁自己的說法:「我明白告訴委員長我無意留在重慶被日本人俘虜或殺害,但如果可能我會到昆明去,如果情況許可在那裡組織堅強的抵抗.」。 魏德邁將曾受美軍訓練及裝備,目前在緬甸作戰的五個師國軍中的兩個師調回,並由參謀總長何應欽馳赴貴陽,指揮援軍反攻,貴州戰局始告穩定。‘

整編部隊

1945年1月,魏德邁晉升陸軍中將,除了扭轉戰事的劣勢之外,魏德邁對中國戰區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縮編國軍兵力,提高國軍待遇與建立後勤補給中心,魏氏抵華之初,國軍約有300師兵力,訓練及裝備均嚴重不足,魏氏在4月26日呈送給蔣介石的備忘錄中指出「國軍約有300師之眾,美國裝備絕不足以配備如此多之單位,故先充實36師之訓練與裝備,若再有可能則擴充至50師.」此36師之精簡,加上仍在緬境作戰之3師,共39師,即為戰後美國協助中國政府建立現代化軍隊,初步裝備陸軍39師計畫之由來。
魏德邁深知僅憑訓練與裝備仍不足以致勝,士氣是贏得戰爭不可或缺的要素,中國自古即讓軍隊「就食於民」,而軍人也認為保國衛民,受之無愧,因此強取豪奪之事實層出不窮,造成民怨甚深,魏德邁調查發現,中國人竟無「打仗靠後勤」的觀念,國民政府所實施的給養制度是依士兵人數將定額款項發給各部隊長,由其負責解決糧餉問題,但由於其時軍官薪俸微薄,不足以養家活口,因此部隊長剋扣軍糧及吃「空缺」的情形極為普遍,造成戰力不足,士氣低落,為徹底解決問題,蔣介石接受魏德邁之調薪建議,主動將國軍待遇一律提高一倍。
為杜絕部隊長的中飽私囊,魏氏又擬具新的配糧計畫,分別在昆明及重慶設立一個給養中心,負責採購軍糧,分發至各分支單位,再以卡車運送至各部隊,此一新配糧計畫在全國實施成效良好,不僅士兵糧食不虞匱乏,軍民之間的關係亦大為改善,魏德邁並要求馬歇爾派遣一位食品專家來華,研究國軍膳食情形,並提出改善建議,同時,自美國運送維他命丸,以補充士兵營養之不足 。

移風易俗

除了協助解決國軍兵員過剩及給養問題之外,魏德邁在抗戰期間也曾數次向蔣介石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其所針對者雖非軍國大事,但卻頗收移風易俗之功效,更充分反映了魏氏對中國貧苦大眾的同情與關懷,例如,魏德邁抵華之後常獲國府官員邀宴,菜餚豐盛,有時竟達二十幾道菜,魏德邁認為當無數中國人顛沛流離,身處饑饉,而領導階級卻如此奢侈,極為不當,因此他建議蔣介石,在戰爭期間,此類宴會應予停辦,並建議蔣氏以身作則,本身宴客亦應以四菜為限,蔣氏對此欣然同意,並以婉轉方式普遍實行。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建議改變中國人「靠左駛」的行車習慣,在中國,數千年來行人及路上交通工具皆是靠左行走,但是在抗戰時期,此一行之多年的舊習慣卻造成了不少意外,因為在中國戰區所使用的車輛絕大多數是美制的汽車及卡車,其設計是靠右行駛,與英制的車輛不同,魏德邁向蔣介石建議,人車改為靠右行走,蔣氏立即接受此一建議,並打算在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區內立刻實施,魏氏建議給予數月緩衝期,並大力宣導,此一改變因影響英產汽車在華市場,英國駐華大使薛穆爵士甚至指使若干中文報紙為文攻訐,並要求蔣介石重新考慮,收回成命。此一新的規定於1946年元旦在全國開始實施,過程順利,未發生任何意外,半個世紀之後的今天,「靠右走」仍是海峽兩岸中國人一體遵行的交通規則。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八年抗戰獲得最後勝利,隨之而來的是受降,接收及遣返在華日軍及平民問題,三個問題中,受降只是形式也較單純,而接收及遣返日人問題則頗複雜也牽涉較廣,若無美國協助,國民政府根本無法完成。魏德邁曾勸請蔣介石親自接受日軍駐華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呈遞降書,蔣則希望魏德邁代其受降,為魏氏婉拒.魏德邁並表示:“中國遭受敵人蹂躪八年,犧牲數百萬生命,沒有任何外國代表該在中國戰區之內受降。”後乃任命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為受降代表。

魏德邁報告出籠

日本投降後的受降、接收等問題亦由魏德邁協調。他在利用美國軍隊和資源加速國民黨搶占華北時,盡力避免與中共共產党進行任何武裝衝突,表現了他的政治判斷力不低於其軍事才幹。他曾建議不要匆忙進軍東北,而應該四國共管東北,直到條件成熟才交給國民政府。後來馬歇爾調停國共衝突期間,原來計畫由魏德邁接替派屈克·傑伊·赫爾利之空缺任美國駐華大使,後因周恩來反對他而推薦了司徒雷登而作罷。至1946年3月去職。臨行前獲贈青天白日勳章
1946年6月--1947年回到美國任第二集團軍司令、陸軍副參謀長等職。1947年7月奉國務卿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命為特使到中國調查。他負有雙重使命:“讓中國人知道他們必須證明美援不會被浪費;同時說服華府必須提供此一援助。”蔣介石以及其他國府高層官員對於魏德邁之來華在起初顯然是抱著很高的期望,認為是象徵美國對華政策轉變的契機,隨之而來的將是大量的軍經援助。隨著調查團考察行動的展開,這份期望很快就轉變成失望與不滿,蔣介石首先感到不快的是調查團將甫自日本殖民統治下解脫的韓國包括在行程之內,與中國相提並論,對中國的尊嚴及主權是嚴重的羞辱;其次,美國政府在宣布派團來華之時,未與其事先磋商對其本人是極為不敬。而且抱怨美國輿論其對待中國之態度,尚遠不如對待其仇敵之日本。在東北時,他最感興趣的是考察美國空軍轟炸撫順的日本高爐留下的痕跡,對工廠遲遲不能開工趕到驚訝。當廖耀湘對他展示所謂的蘇聯士兵參加內戰的情報說,他對這些小把戲不屑一顧,當廖耀湘訴苦說美國再不加大援助的話,當年美國一手訓練的遠征軍就會全部毀掉。他大聲反駁,美國訓練的的那隻軍隊早就不存在了。那批人一半已經被迫當了逃兵,另一半已經被你們錯誤的指揮送進墳墓,現在的軍隊只是在滿洲徵召的農民而已。8月19日,魏德邁完成在中國的考察行程.當天,蔣介石與其長談六小時,就政治、軍事、黨務等有關問題廣泛交換意見,但未觸及美國之世界與遠東政策或中美具體合作辦法。很顯然的,魏德邁對於此次來華考察的發現相當失望,在他與蔣介石相處的經驗中,從未像現在這樣,對蔣的領導能力幾近於完全失去信心,正如他離華前夕寫給當時在美國的麥克羅將軍的信中所說:“他〔蔣〕向我保證他是真心要幫助他的人民以及消除腐敗.他要不是一個玩弄權謀者,就是他無力進行現在有急迫需要的改革。”8月22日,面對六十多位包括蔣介石本人及宋美齡等在內的國府高級官員,魏德邁,以一個諍友的身份,坦白地說出了他考察的觀感;即席發表了長達數小時的演講,嚴厲批評國民黨的腐敗無能:“在中國,我在各方面見到的是麻木與怠惰。許多中國人的卑怯的失敗主義,令人氣餒心灰。為了恢復及維持人民的信任,中央政府必得立即施行徹底的深遠政治和經濟的改革,徒有軍事力量不能消滅共產主義。”希望國民黨振作,被國民政府視為奇恥大辱,戴季陶甚至在演說中途即痛哭流涕而退場。
魏德邁原擬於8月23日晚間在司徒雷登大使官邸設宴答謝蔣介石、宋美齡及行政院長張群夫婦.但在當天下午蔣介石託辭身體不適,無法赴宴,魏德邁乃取消此一宴會.蔣介石對魏德邁坦率批評之不悅,由此可見,而張群則對魏氏因蔣介石無法出席即取消宴會亦極表不滿, 8月24日上午,魏德邁及其幕僚飛東京轉往韓國考察.在行前發表的離華聲明中,魏氏更明確而直接地指出: 余今日見中國各地多有冷漠無情與麻木不仁之現象,對眼前之問題不求解決,而以相當之時間與精力擲於譴責外來之影響,或覓取外來之協助,多數能幹愛國之中國人士,原應滿懷希望與決心者,反陷於可鄙之失敗主義,言之誠屬令人喪氣.中國雖經多年戰爭及革命之阻撓及削弱,現仍擁有其本身所需之大部分物質資源,復興有待於睿智之領導與道德及精神之再生,而此僅能求諸中國內部, 同等重要者,目前中央政府能裁除在政府組織內,尤其省縣機構內,擔任職位之顢頇或貪污官員,而獲得並保持大多數中國人民一致及熱忱之支持……為重獲得並保持人民之信任計,中央政府須立即實施大刀闊斧而範圍廣大之政治及經濟改革,純作諾言,將無濟於事,亟需見諸實行.一般所應接受者,即軍事力量本身將不能消滅共產主義。 如所預期的,魏德邁的離華聲明在國民黨內立刻引起了極大的反彈.首先,在魏德邁離華後次日晚上,蔣介石召喚司徒雷登之私人秘書傅涇波至官邸,詳詢調查團來華之背景,並對既有大使駐華又派遣此一未經過邀請之調查團表示不解.蔣介石顯然關心美國是否有意逼他退隱或以其他方式令其去職。 8月26日,外交部長王世傑在行政院會議之報告中,詳述魏德邁聲明中之各項錯誤.王氏認為:經濟復甦緩慢是由於抗戰帶來的紛亂失序以及國軍未能在日本投降後收復整個東北所造成的結果;國民政府在與共產黨人鬥爭時並非只追求軍事的解決;而在清除公務員貪污的工作上亦已獲得若干進展. 8月29日,國民黨秘書長吳鐵城在南京《中央日報》發表長文,強調中國的問題不能用西方的政治及經濟的尺度來衡量.他更進一步批評:那些只不過訪問少數幾個城市,即對當今政府之缺失擅下結論的外國人. 九月份,國府高層對魏德邁的批評愈趨明顯.9月2日,行政院長張群在接受美聯社獨家專訪時表示:中國政府的內政或外交政策不會因為魏德邁調查團而有所改變.他說:「有很多事情魏德邁不知道.」張群並指出:魏德邁來華訪問時,他曾數度與其見面,但魏德邁從未與其進行任何嚴肅的談話.張群抱怨說:「比較起來,政府之外的人比政府內部的人更受到魏德邁將軍的重視.」張群並且強調:魏德邁在離華聲明中建議的改革事項,有很多在他來華之前已經實行了.可能魏德邁將軍認為他離開中國並不太久,對中國仍很了解. 當時即將赴美出席聯合國大會的王世傑在九月五日的日記中寫道:「中美關係因魏德邁訪華後所作之公開聲明,顯然日趨惡化。9月16日,國府副主席兼立法院長孫科接受合眾社記者訪問時表示:除非美國立刻給予大量援助,否則中國將會與蘇聯合作.孫科宣稱:魏德邁的「不夠技巧的」批評已令許多中國人不滿,因此使轉向莫斯科的工作變得單純. 司徒雷登在9月20日呈給馬歇爾的報告中也指出「甚至有國府高層官員向他表示, 可能會請求蘇聯駐華大使調停國共內戰.」 很顯然的,國民黨高層對魏德邁的批評惱羞成怒.值得注意的是當初力勸魏德邁接受蔣介石演說邀約的司徒雷登,在給馬歇爾的電文中也隱約指出魏德邁對國府之缺失「過於坦白的」批評有傷國民黨人的「顏面」.而他們也擔心這些出自一位總統特使口中的言辭會激勵共產黨人,鼓勵無黨派人士反對政府,同時也 會造成金融市場的騷動.因此,司徒雷登認為魏德邁對國府高層官員的談話以及離華前發表的聲明對國府來說:無疑是一個粗魯無禮的震驚.。
魏德邁在給美國國務院的考察報告中警告:國民黨軍事上已處於劣勢,中共很可能統一中國。魏德邁建議美國承諾給予國民政府援助,但他的《魏德邁報告》在美國政界發表後,使美國高層更加深信國民政府已經無法挽救。

退休以後

1947年10月--1948年11月晉升至美軍計畫及行動處總長。1948年發生柏林危機,魏德邁是柏林空運的主要支持者。1951年7月在舊金山指揮第六集團軍,1954年在退役名單上被晉升至上將。1958年出版回憶錄。1979年中美建交後北京多次邀請魏德邁訪華,俱為其婉拒。1989年12月17日阿爾伯特·科蒂·魏德邁病逝維吉尼亞州貝爾沃堡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