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帕克和卓麻札

中國清代新疆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阿帕克和卓及其家族的陵園。亦稱“哈茲拉特麻札”(即聖者之墓),俗稱“和卓墳”。因近代訛傳為清乾隆皇帝的維吾爾族妃子(容妃,傳說中的香妃)葬於此,故又稱“香妃墓”。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東北郊。

簡介

中國清代新疆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阿帕克和卓及其家族的陵園。亦稱“哈茲拉特麻札”(即聖者之墓),俗稱“和卓墳”。因近代訛傳為清乾隆皇帝的維吾爾族妃子(容妃,傳說中的香妃)葬於此,故又稱“香妃墓”。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東北郊。

歷史

始建於1670年,最初埋葬著阿帕克和卓之父和卓優素福,建築規模不大。1694年,麻札被黑山派信徒焚毀後,阿帕克和卓又耗費白銀數萬兩,動用數萬名民工進行重建。翌年,阿帕克和卓被暴動民眾殺死後,也埋葬在其父墳旁。阿帕克和卓因擔任白山派首領,其地位和聲譽顯赫,故麻札即以其名字命名。後其家族成員均葬於此。1811年擴建時,墓室由圓形改為方形,新增了大門樓。1874年,浩罕入侵者阿古柏下令按照中亞麻札的式樣改建。改建後的主要建築有拱北、清真寺(4座)、教經堂、門樓(2座)、管理人員住房、水房等。各部分自成一體,建築風格各異,但又相互輝映,組成一個布局合理、完整精美的建築群。拱北為建築群體的主體建築,位於陵園東側,屬阿拉伯式建築。底部略呈正方形,寬35米,縱深29米。上部為直徑17米的巨大穹窿。通高26米。穹窿下是寬敞的墓室,裡面排列著阿帕克和卓家族5代72座(現存58座)拱形墳墓。四隅各有1座半嵌入牆中的圓柱形邦克樓,內有階梯可供登臨。通體以蒼綠色間以藍、黃等色琉璃磚貼面,使整個建築更顯得巍峨宏麗,莊嚴肅穆。伊德賈依(1d-gah,即舉行齋月儀式的地方)大清真寺在陵園西端。禮拜大殿平面呈凹形,正殿和左右側殿間以拱形門洞相互連通,頂部形成19個緩斜的圓屋頂,全部用磚建造。大殿長廊由3排70餘根雕花木柱支撐,頂端用小拼木構件相銜接。該寺建築形式和風格具有特點,在中國伊斯蘭建築中較為鮮見。該麻札發展最盛時,占有土地16000餘畝,房屋500餘間,以及店鋪、水磨、果園等大量宗教寺產。有謝赫阿訇等教職和管理人員40餘人。1948年,麻札的大拱北毀於地震。1956年該麻札被列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政府出資按1874年的式樣予以重建,占地約200餘畝,已面目一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