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蛀整理

是一種防止蟲蛀的方法,一般套用於毛織物,含氯的有機化合物。

防蛀整理

正文

毛織物易受蟲蛀。蛀蟲的幼蟲在生長過程中是以毛纖維為食料的。最早的防蛀方法,是在貯藏毛織物時放入樟腦或萘,利用它們升華產生的氣體驅除蛀蟲,防蛀效力不高,且不持久。染整生產中最常用的防蛀整理方法是對毛織物進行化學處理,毒死蛀蟲以達到防蛀目的。20世紀20年代初期,曾用氟化鈉等溶液處理毛織物,獲得防蛀效果。後來改用一些含氯的有機化合物為防蛀劑,如:2,2′-二羥基-3,5,3′,5′,4″-五氯三苯甲烷-2″-磺酸鈉和現在較為常用的滅丁(Mitin)FF等,用量約為紡織品重量的 1.5%。它們的優點是無色無臭,對毛織物有直接性,比較耐洗而又無損於毛紡織物的服用性能。使用方便,可以按酸性染料染色法進行處理,防蛀效果良好,在一般服用情況下,對人體未見有顯著毒性。將毛纖維進行化學變性也可獲得防蛀效果。例如用還原劑還原,使角朊分子中的二硫交鏈斷裂生成巰基(-SH),然後再用1,2-二溴乙烷等化合物處理,生成新的交鏈,可使毛纖維不再是幼蟲的食料。用丙烯醛處理毛織物,可使纖維分子間形成交鏈,也有類似的效果。纖維變性的防蛀方法在生產上尚未大量套用。
毛織物防蛀整理效果的測定方法,一般是在紡織物的試樣上放一定數量的幼蟲,在規定的溫濕度條件下,經過一定時間後測定紡織物的失重和計算蛀蟲的死亡率。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