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市“十一五”工業發展規劃

阜陽市“十一五”工業發展規劃

“十五”是阜陽工業發展速度較快、效益較好的時期之一。工業發展對帶動全市經濟發展,增加財政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五”以來阜陽工業發展情況

1、工業快速增長。“十五”以來,阜陽工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總量躍上新台階。2005年全市工業增加值為70.9億元,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為21.8%。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54.6億元,增速達27.8%,為近8年最好水平,經濟效益顯著改善,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62.6,創歷史最好水平。
2、工業結構有所改善。大企業培育取得大進展,2005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企業2個(謝橋煤礦、阜陽煙廠),過5億元企業5個(金種子集團、臨化集團、昊源化工、福潤肉類公司、供電公司)。主導產業支撐作用突出,2005年增加值、銷售收入完成情況見下表:
單位:億元

類別 工業增加值 銷售收入 增加值所占比重(%)
全市規模工業 54.6 153.1 100
煤炭工業 9.8 16.5 17.9
農副產品加工業 9.4 29.9 17.2
菸草工業 7.8 13.1 14.3
化學工業 5.5 22.2 10.1
紡織服裝工業 2.7 9.7 4.9
3、擴大開放取得新進展。2005年規模以上三資工業企業達14個,銷售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2.42%。工業產品出口不斷增長。
4、國企改革穩步推進。初步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發展格局。2005年底,全市61戶規模以上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中,除中央企業和供電、供水公益性的6戶企業外,已累計完成改革改制52戶。全市有1家上市公司,通過證券市場直接融資近7億元。
儘管我市工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存在一些十分突出的問題。
1、總量規模小,工業化滯後。我市與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工業還有明顯差距。2005年我市工業化率為21.8%,大大低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2、產業結構層次低,集聚效應不明顯。工業結構層次較低,資源密集、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及低附加值的產品比重高,有效支撐工業持續發展的優勢行業少,產業集聚效應不明顯,具備引領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較強競爭力的企業少。
3、區域發展不平衡。市直和潁上工業化水平為全市最高,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合計占全市的比例達64.2%,利稅占全市的91%。潁泉、潁州、潁東、臨泉、阜南和界首六縣(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合計只占全市35.8%。

“十一五”工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十一五”是阜陽經濟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奮力崛起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工業發展,推進全市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市工業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主要機遇:1、市場機遇。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處於新一輪經濟周期的景氣期。我國工業化進程加快,從規模擴張為主向結構升級為主轉化,進入重化工業化加快發展的中期階段,消費結構由“生存型”向“發展型”升級轉型。這為我市工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2、政策機遇。國家做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決策,並將以政策、資金、重大建設布局等方面給予支持,重點加強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設,加快發展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同時,市委市政府確立了“最佳化一產、強化二產、繁榮三產”的戰略目標,這將為我市加快工業發展產生強大的助推作用。
3、區位優勢。我市地處皖西北平原區域中心,華東物流東進西出結合部,大京九鐵路貫穿南北;礦產、農副產品、勞動力、水資源豐富;電力、土地供應相對寬鬆,交通較為發達,商務成本較低,一方面有利於我市優勢產業加快發展,另一方面,在區域一體化趨勢加快,跨國公司加快了向開發中國家的產業轉移,沿海發達地區加快了向內地的轉移的背景下,有利於承接產業轉移。
主要挑戰:1、競爭壓力加大。我國產業集聚趨勢進一步加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環渤海等區域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不斷凸現。國內外大公司壟斷市場、主導控制產業發展的趨勢加劇。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日益抬頭。鑒於我市工業基礎薄弱,周邊地市又紛紛加快工業化進程,我市工業加快發展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我市大多數產業、企業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較弱,經營風險將進一步加大。
2、資源保障程度越來越低。局部地區水、土地等資源對發展的制約日益顯現,已開始影響到一些產業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工業發展還受到環境承載能力造成的束縛。
3、“三農”問題及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我市“三農”問題、就業和再就業矛盾十分突出,龐大的農村人口迫切需要向城市轉移。但是,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資本對勞動的替代,以及資本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替代加快,如何統籌工業發展與解決“三農”問題、擴大就業,將是我市工業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

指導思想和基本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十六大精神為指導,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招商引資為手段,以加大工業投入為重點,以企業改革為突破口,按照“工業強市、最佳化升級、突出發展工業”的原則,堅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國家實施“促進中部崛起”戰略機遇,努力打造六大工業支柱,做大做強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到“十一五”末基本實現我市工業布局合理、結構最佳化、運行高效、資源充分利用、高新技術產業占一定比例的循環型工業經濟。
(二)基本思路
“十一五”時期,堅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國家實施“促進中部崛起”戰略和重化工業加速發展的新機遇,乘勢而上,奮力崛起,強化工業大發展意識,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更大貢獻。基本思路是:圍繞一條主線,實施四大戰略,建設六大支柱。
一條主線:即圍繞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一主線,以實施“6611”行動計畫為支撐點,培育發展大企業,以產業對接為切入點,強化對外開放,以發展特色園區為平台,培育優勢產業,形成產業集聚。以轉變增長方式為著力點,推進體制、機制和技術創新,實現工業集約化、可持續發展。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和信息化,發揮勞動力和資源比較優勢,堅持發展勞動、資源密集型產業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並舉,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三次產業良性互動,實現由農業城市向工業城市轉型。
初步考慮“十一五”期間工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1、到2010年,全市工業增加值達230億元,年均增長26.5%(不考慮物價上漲因素),工業化率由21.8%提高到35%。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達160億元(含煤電工業增加值69億元),年均增長28.88%。
2、“十一五”期間,工業產品銷售率保持97%以上,達到全省平均水平。
3、到2010年,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10%以上。
4、到2010年,銷售收入超30億元企業4戶、超10億元10戶,以及一批超億元的企業。
5、“十一五”期間,全市累計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300億元,其中製造業完成投資150億元,電力行業完成投資100億元,採礦業完成投資50億元。
四大戰略:
1、大企業帶動戰略。加快大企業發展,增強全市經濟實力和競爭能力。一是推進骨幹企業的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和技術進步,加速以大企業為主體的兼併重組、戰略聯盟、資源整合和重大項目的實施,培育一批擁有著名品牌和自主智慧財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二是發揮大企業的輻射帶動、技術溢出功能,以各類工業園區為平台,強化配套協作,提高加工深度,拓展、延伸產業鏈條,帶動發展一批中小企業。
2、大開放促進戰略。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有效對接產業轉移,促進工業結構的調整最佳化。一是“引進來”。以優勢的企業、項目及資源吸引國內外大公司來我市投資,導入知名品牌,提升運營能力;創造條件,落實亟需引進的重大關鍵性技術,穩定大宗原料及配套件的進口。二是“走出去”。在擴大產品出口的基礎上,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跨國投資,建立海外原料基地、技術研發中心和加工企業,繞開貿易壁壘,提高產品、技術輸出輸入的效益。
3、大轉型增長戰略。加快增長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約式的轉變,確保我市工業可持續發展。一是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輕紡等傳統產業。加強骨幹企業技術改造和信息化建設。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標準,淘汰落後工藝、技術和設備。二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將循環經濟“減量化、再使用、可循環”的理念,滲透到工業發展不同領域、各個環節,努力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水平,減少環境污染。三是強化企業戰略管理,加強成本管理,重視基礎管理。四是合理開發人力資源,努力提高勞動者素質,保證工業發展亟需各種人才的需求。力爭到2010年,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成長方式得到根本性改變,技術進步對工業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65%,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下降至3.0噸標煤。
4、大協調發展戰略。加強協調,努力推進工業與其它行業、工業在不同區域以及工業內部的聯動發展。一是在推進市直、界首、太和率先崛起的同時,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突出地方產業特色,實現區域聯動發展。二是把工業發展和農業、服務業的發展統一起來,使工業化同時成為農業現代化和推進現代服務業的基礎和動力;把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統一起來,使工業化同時成為城鎮化的共生目標。三是統籌工業內部的協調發展。加強大中小企業的協同發展,形成以大企業為主導,大中小企業合理分工、互為依託、共同發展的產業集聚格局。
六大支柱:
1、煤電工業。建設高產高效礦井,提高安全生產管理及裝備水平,加強安全監督力度,實現安全生產。推廣清潔煤技術,發展水煤漿產業,加快煤層氣、煤炭伴生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低熱值煤電廠建設,提高礦井水復用率。在大力推進煤電一體化的同時,積極發展煤化工及其下游產品,培育產業新優勢。加快劉莊煤礦建設步伐,力爭年產800萬噸的劉莊煤礦2006年按時投產。提高謝橋煤礦生產能力,同時認真抓好口孜――老廟擬建礦井建設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擬建礦區周邊道路、電力、電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確保阜陽華潤電力有限公司一期工程2006年竣工投產,並力爭阜陽華潤電力有限公司二期工程2×60萬千瓦超臨界機組項目在“十一五”末竣工投產。同時做好電源輸送配套電網及相關電力設施的建設。到2010年,形成煤炭3000萬噸(含謝橋煤礦)、電力裝機240萬千瓦的生產能力。實現工業增加值70億元,銷售收入150億元。
2、農副產品加工業。圍繞農副產品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做文章,拉長產業鏈條,提升產品檔次,擴大產業規模,鞏固提高傳統優勢產品、優勢企業的競爭力。以阜陽捲菸廠、福潤肉類公司、金種子集團、天都紙業集團、華潤雪花啤酒公司等企業為依託,組織實施安徽金種子集團優質白酒自動化勾兌、儲存、罐裝、釀造清潔生產及綜合治理改造項目,年產15萬張高檔牛皮生態革和製革清潔生產及綜合治理改造項目;華潤雪花啤酒公司3萬噸純生啤酒發酵工程改造和20萬噸/年啤酒填平補齊項目;安徽福潤肉類加工有限公司年產保鮮肉8萬噸、熟肉製品3.8萬噸技術改造項目;安徽天都紙業集團年產10萬噸亞銨法麥草漿及15萬噸A級高強瓦楞原紙項目;伊恩頓糧油有限公司擴建5000噸芝麻系列生產項目;利源科技有限公司年產3000噸玉薯參飲料及保健食品項目;阜陽大亞裝飾公司年產20萬立方米高密度板項目;東盾木業公司裝飾板材生產線項目。同時抓好安徽興達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安徽臨泉迎仙水洗芝麻廠、安徽阜南柳編工藝品廠、阜陽市愛立豐食品有限公司、安徽阜陽美路食品有限公司、安徽阜陽新港木業有限公司、安徽中芝物產有限公司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建設,壯大企業規模。到2010年,形成白酒15萬噸、啤酒25萬噸、捲菸50萬箱、造紙20萬噸、高檔牛皮革90萬張的生產能力。實現農副產品加工業增加值28億元,銷售收入80億元。
3、化學工業。加快化肥產品結構調整步伐,提高高濃度氮肥、專用肥及複合肥產量。大力開發甲醇、嗎啉、雙氧水及其下游高附加值精細化工產品,推進化肥向精細化工有序轉型。同時用煤氣化新技術為突破口,推動化肥原料路線的變革,通過節能降耗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大幅降低生產成本,逐步實現化肥生產裝置大型化。組織實施安徽昊源化工有限公司新建40萬噸尿素生產裝置、兩套粉煤氣化裝置、15萬噸甲醇生產裝置、6000噸三聚氰胺生產裝置、6萬噸甲醛裝置,以及嗎啉擴能到10000噸等項目;臨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成氨及尿素填平補齊、擴建10萬噸雙氧水、新建3萬噸三聚氰胺、新建10萬噸醋酐聯產5萬噸醋酸等項目;潁上鑫泰化工公司新建年產20萬噸尿素裝置;阜南化工總廠擴建合成氨到8萬噸、雙氧水到6萬噸、甲醇到5萬噸等項目;潁上縣煤化工深加工項目;安徽陽潔集團年產2萬噸洗髮香波技改項目。到2010年,形成合成氨150萬噸、尿素150萬噸、複合肥50萬噸、甲醇130萬噸、雙氧水22萬噸、嗎啉1萬噸、三聚氰胺3.6萬噸的生產能力。實現化學工業增加值24億元,銷售收入80億元。
4、機械電子工業。積極利用微電子、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設備,大力推進制造業信息化,提高裝備智慧型化、數位化水平,對現有生產線進行填平補齊,開發新產品,鞏固和發展汽車、農機、基礎件、電工電器四個支柱行業,並使生產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同時重點發展電子、農副產品深加工成套設備、造船、煤礦機械等新興行業。組織實施安徽開樂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年產萬輛改裝車項目;阜陽軸承股份有限公司年產500萬套大型低噪音軸承、年產300萬套汽車及特種軸承項目;阜陽拖拉機製造公司70馬力中型拖拉機和與之配套的農機具項目;界首雲龍集團多功能散糧吸送專用車、港口散裝物裝卸成套設備、起場出倉機等項目。到2010年,形成拖拉機10萬台、特種改裝車15000台、軸承3000萬標準套的生產能力。實現機械電子工業增加值10億元,銷售收入30億元。
5、紡織服裝工業。大力提升棉紡織、毛紡織印染後整理和絲綢後加工水平。提高原有產品質量,開發差別化纖維,加快發展成衣及新型服裝面料,創立服飾品牌。擴大紡織出口,力爭紡織品出口量占全部紡織產量的20%以上,逐步形成棉紡和毛紡生產加工出口基地。組織實施阜陽華源紡織有限公司整體搬遷工程,形成棉紡10萬錠、毛紡2萬錠、1200頭氣流紡、噴氣織機516台的生產規模;安徽京九絲綢有限公司年產800萬米新型高檔真絲面料項目;安徽溫華紡織有限公司20萬綻棉紡建設項目;三寶線業新建氣流紡生產線10條、5000錠環錠紡、5000錠毛紡、200台箭桿織機生產線、新建整經車間和提花車間等項目。到2010年,形成棉紡60萬錠、布8000萬米、服裝5000萬件、白廠絲600噸、絲織品800萬米、鞋類400萬雙生產能力。實現紡織服裝工業增加值10億元,銷售收入30億元。
6、醫藥工業。通過產學研聯合,加大科技投放,積極培育生物醫藥,加快發展中成藥,重點發展原料藥。利用基因工程、發酵工程,發展基因工程藥物、功能保健品、動物臟器的生物製品和藥物製品,開發特色天然藥、半合成抗生素、免疫系統疾病藥物、抗癌藥物、抗骨質疏鬆藥物等。組織實施安徽華源廣生藥業有限公司中藥車間GMP改造項目;安徽金牛實業股份公司阿克他利二類新藥產業化及中藥、生化提取GMP改造項目和鹽酸曲馬多分散片四類新藥產業化項目;安徽中科大易元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基因重組葡萄糖異構酶項目;仁濟藥業有限公司年產8億粒先鋒IV號膠囊、1億支水針、口服固體製劑等5條生產線GMP改造項目;安徽永生堂製藥有限公司採用CO2超臨界中藥萃取技術年產2000公斤穿心蓮內脂項目;聯誼藥業有限公司的年產2億支凍乾粉針生產線項目;安徽貝克藥業公司擴建出口產品生產規模項目;太和鵬宇中藥材公司年產1萬噸脫水桔梗生產線項目。做好廣州白雲山製藥廠在太和縣、潁州區實施的10萬畝以上板藍根GAP基地專項及深加工項目。到2010年,形成檸檬酸6萬噸、大輸液3億瓶、片劑300億粒、中成藥800噸、化學原料藥2000噸的生產能力。實現醫藥工業增加值10億元,銷售收入30億元。

主要措施

(一)加強產業政策和規劃引導
實行產業指導信息發布制度,及時分析和通報市場、投資、產能和國家產業政策等情況,正確引導企業的投資方向和經營行為。制定重點工業行業的發展規劃,重點在空間布局、建設配套條件等方面加以規劃引導。抓緊制定和完善關於行業準入的技術、質量、環保、安全、能耗等準入標準,運用準入標準指導企業技術進步,抑制低水平盲目發展和重複建設。
(二)突出重點,加強投入,強大帶小
圍繞實施“6611”行動計畫,強力推進項目與資本的對接,加快強大帶小的步伐。
1、立足大企業,實施大項目。優選30家實力較強,對行業發展有帶動作用,對市場有導向作用的大型集團,通過實施對產業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大意義的30個重點項目,建設發展為具有競爭力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使之成為調整結構和產業升級的主導力量。同時,帶動發展一批科技型、配套型、服務型的中小企業,形成群體競爭優勢。對於重大工業項目要形成“規劃儲備一批、前期工作一批、開工建設一批、竣工投產一批”的良性工作機制。其中,對超前構思的技術水平先進、市場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大的重大工業項目,通過編制規劃,重點開展機會研究和可行性研究。
2、以資源作引力,以優勢換投入。抓住沿海地區製造業向內地轉移的機遇,實行“靚女先嫁”和靠大聯強。以資產併購、股份轉讓等形式,嫁接改組一批“大而不強”企業,使其重新煥發活力;以共同投資、聯合或委託開發等形式,提升一批優勢企業的行銷水平和技術開發實力,促其加快發展;揚長避短,進一步挖潛並廣泛宣傳我市的資源、勞動力、基礎設備和區位優勢,對紡織、機械、釀造等行業實行集群式招商,突出產業的前向後向一體化,突出技術開發、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設,突出關鍵原材料和中間工業品的完善配套,實現以工業園區為主的產業集聚;大膽地將一批具有盈利能力的重點企業和優良資產,向國外、省外和民營資本出售和轉讓,激活現有存量,擴張投放增量,形成投資的“滾雪球效應”。
3、最佳化金融資源配置,擴大銀行票據融資的規模,爭取更多的工業項目貸款。加大對城鄉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信託投資公司、經濟擔保公司、經濟建設投資公司等企業整合力度,提高其資金實力,促進儲蓄向投資轉化,溝通中小投資者與投資項目的連結。
(三)加強體制、機制和技術創新,提高工業整體競爭力
1、積極推進企業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一是解決我市骨幹企業國有資本一統天下的體制性矛盾,大力推進股份制改造,吸收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實現產權主體多元化。二是儘可能降低國有股權比例,規範推進經營層、核心技術人員持股,完善激勵和約束機制,從根本上激發骨幹企業的發展活力。三是推進重要骨幹企業的聯合、兼併、重組,推動國有資本向優勢企業和優勢產業集中,不斷提高重要骨幹企業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鼓勵和支持企業跨行業、跨部門、跨區域、跨所有制的兼併重組;鼓勵和支持生產企業與科研、設計院所聯合重組。大型企業集團要在改制的基礎上加大改組力度,建立有助於培育和發揮產品系統集成、工程總承包、關鍵部件製造與總裝、國內外市場開發與服務優勢的組織結構;中小企業要發揮產品開發與製造、配套服務與市場開拓的靈活機制,向“專、精、特”方向發展,形成與大型企業集團合理分工、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2、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一是實行開放式自主創新,充分利用國外先進技術資源,加大對研究開發和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投入,加快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二是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聯合開展研發工作並加快研究成果的產業化進程。三是加大對大型企業集團技術開發的支持力度,支持大企業集團加快建立和完善技術中心,提高研究開發費用占銷售收入中比重,形成有利於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四是創建中小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政策平台和聯合開展技術研發的支持平台。
3、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工業跨越式發展。一是加快以企業資源規劃(ERP)為核心,以財務、採購、行銷和質量管理系統為主要內容的企業管理信息化系統建設,整合企業信息資源,再造業務流程,提高企業管理水平。二是通過有效套用先進適用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製造、產品數據管理等技術,提高離散型工業企業產品研發和製造水平。三是通過有效地套用數控技術加強對製造過程的監控和管理,提高流程型工業企業加工製造過程的自動化水平。
(四)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工業可持續發展
一是按照產業政策規定的市場準入條件要求,對新上項目的備案或核准,嚴格執行能耗、物耗、環保、土地、生態、安全等有關標準。同時,督促現有還達不到市場準入條件的企業,通過採用先進適用技術及裝備,逐步改造,直至達到標準。二是大力促進制造業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廣節能降耗、綜合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推進原材料企業發展餘熱發電、熱電聯產、廢物回收、廢渣加工、重複用水和大中型氮肥企業原料和動力路線改造。按照國家即將制定的主要耗能設備、家用電器、照明器具、機動車等強制性能效標準,改進產品設計和製造工藝,開發生產高效、節能、節水、低耗、環保產品。三是以全面推選清潔生產為重點,研究制訂配套政策法規,開展示範企業建設,促進工業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預防為主和生產全過程控制轉變。加快發展環境服務體系,探索不同類型的污染防治設施建設和運營方式。四是以界首、太和再生金屬回收利用、界首廢舊塑膠回收利用、阜陽電廠粉煤灰綜合利用為重點,建設循環經濟示範基地。
(五)最佳化發展環境
一是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著力轉變政府職能,最佳化工業發展軟環境,突出地抓好法制環境、政策環境、服務環境、誠信環境的綜合整治和建設。減少行政審批,簡化審批程式。清理和規範收費事項,減輕企業負擔。二是大力降低商務成本。整合土地資源,全力保證重大項目建設用地的及時需求;努力降低工業用電價格,對耗電大戶試行直供試點,支持條件具備的骨幹企業建設熱電聯產和餘熱發電項目。三是建立人才培養匯集機制。通過高薪聘請、股權分配等形式,大力招攬優秀企業家、經營管理(特別是熟悉跨國經營)和技術骨幹。同時整合現有職教、高校資源,針對我少工業發展對人才需求,加強職業培訓,為產業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高素質的企業經營人才和高技能工人。四是建立健全行業協會、商會、諮詢機構、會計和律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組織,發揮其溝通協調、信息服務、法律顧問、行業自律等職能,推動主導產業的發展。
(六)政策建議
1、加大財稅金融支持。綜合運用國家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以及各級政府支持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工業企業進行支持。一是探索推行企業稅收目標考核返還政策。合理設定基數,對企業所得稅超基數部分實行先征後返,作為資本金注入。二是大力支持企業新發、增發股票和企業債券,穩妥推進大企業設立財務公司,逐步推行大企業集團財務並表,統一計稅、納稅。三是設立工業發展基金,進一步健全和壯大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四是加大政府部門對製造業基地建設的指導。
2、加大資金支持。按照“突出重點、講求效率、形成合力”的原則,使用工業發展基金,通過貼息、補助、參股等方式,支持工業發展。一是組織實施重大項目貼息專項:每年抓一批項目的竣工投產,抓一批項目開工建設,推進一批項目的前期工作,挖掘儲備一批項目,對部分標誌性工程,給予貼息或政策性投資公司參股支持。二是實施產業集聚補助專項:主要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汽車、家電、機械裝備配套業和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積極培育上下游、關鍵性產業群,延伸產業鏈條,促進產業集聚發展。三是實施骨幹企業技術創新和信息化改造專項:主要支持骨幹企業消化引進技術與“產學研”相結合,開展對產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活動;支持骨幹企業信息化改造,整合再造業務流程,提高產品開發製造水平和企業管理水平。
3、實行工業發展獎勵制度。以獎代補,設立年度“十強企業”、“重大項目建設”、“功勳企業家”等獎項,對加速工業崛起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4、加強組織、協調。建議市委、市政府牽頭做好關係全市工業發展大局的重大決策。建立區域協作機制,樹立全市“一盤棋”思想,在重大項目建設和產業整合等工作中加強對接,防止地方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