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若干意見

(一)繁榮科普創作,大力提高我國科普作品的原創能力。 1.加強國家科技計畫項目的科普工作。 (四)加強國家科普基地建設。

國科發政字〔2007〕3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畫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廳(委、局)、黨委宣傳部、發展改革委、教育廳(委、局)、國防科工委(辦)、財政廳(局)、科協,國務院各有關部委、各有關直屬機構科技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各單位:
為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2006-2010-2020)》,營造激勵自主創新環境,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根據《國務院關於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國發[2006]6號),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提高公眾科學素質,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一)國家科普能力表現為一個國家向公眾提供科普產品和服務的綜合實力。主要包括科普創作、科技傳播渠道、科學教育體系、科普工作社會組織網路、科普人才隊伍以及政府科普工作巨觀管理等方面。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是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保障。
(二)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制定並實施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確立了新時期科普事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和戰略方針,推動了我國科普事業繁榮發展,公民的科學素質不斷提高。隨著創新型國家戰略目標的提出,公眾對科普需求大幅增加,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的任務更加艱巨,科普能力建設薄弱的問題更加突出,主要體現在:高水平的原創性科普作品比較匱乏,科普基礎設施不足、運行比較困難,科普隊伍和科普組織不夠健全和穩定,科學教育、大眾傳媒等教育和傳播體系不夠完善,高水平的科普人才缺乏,政府推動和引導科普事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有待加強等。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關係到公民科學素質提高的進程,必須採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為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三)新時期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際需求,立足現有基礎,堅持政府引導與全社會參與、公益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原則,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確定的有關任務,經過1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一個比較完備的公眾科學教育和傳播體系,創作出一批適合不同人群需要的優秀科普作品,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專兼職科普人才隊伍,構建一個有效運行的科普工作組織網路,建設一批功能健全的科普基礎設施和科普教育基地,營造一個激勵全社會廣泛參與科普事業發展的社會環境,推動我國科普能力的不斷增強,促進公民科學素質不斷提高。
二、“十一五”期間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
(一)繁榮科普創作,大力提高我國科普作品的原創能力。
1.推動科普作品創作工作,鼓勵原創性優秀科普作品不斷湧現。針對新時期公眾需求和欣賞習慣的變化,結合現代科技發展的新成就和新趨勢,大力倡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結合,知識性和娛樂性結合,專業科技人員與文藝創作人員、媒體編創人員相結合。使科普創作做到既要普及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思想、傳播科學方法,又要掌握和創新科普作品的創作技巧,做到內容與形式的有效統一。推動全社會參與科普作品創作,既要引導文學、藝術、教育、傳媒等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積極投身科普創作,又要鼓勵科研人員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科普作品。要採取多種形式,建立有效激勵機制,對優秀科普作品將給予支持和獎勵。
2.把科普展品和教具的設計製作與研究開發作為科普作品創作的重要內容。針對科普場所建設和中國小校科技教育的現狀及需求,重點開展科普展品和教具的基礎性、原創性研究開發。制定科普展品和教具的技術規範,鼓勵和引導一批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等社會力量開展科普展品和教具的設計和研究開發。
(二)加強公眾科技傳播體系和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更加廣泛的科技傳播渠道。
1.加大大眾媒體的科技傳播力度。綜合類報紙、期刊和電視、廣播、網際網路等大眾媒體要設立科普類專題、專欄、專版或頻道,增加播出時間、版面,提高質量和水平。要逐步提高編創水平,打造精品科普欄目,滿足廣大公眾不同層次和形式的需求。建立以社會效益為主的科普類節目收視評價體系,積極推進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播出分離的改革,推動科普節目製作社會化,豐富節目來源。發揮網路等新興媒體的科技傳播作用,打造和扶持一批富有特色的、高水平的科普網站或欄目。拓展科普出版物的發行渠道,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在農村、西部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發行工作。採用市場機制與政府支持相結合的手段,推出一批科普影視作品、精品專題欄目和動漫作品。
2.推進科普場館建設。根據提高我國公眾科學素質的需要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制定《科普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和《科學技術館建設標準》,明確科普設施的發展目標、功能定位、分布、規模和建設方式等,加強對各類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的規範和指導。通過新建、改建和擴建等方式,建設一批布局合理、管理科學、運行規範、符合需求的科普場館。加強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科普場館建設。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非營利組織等社會力量建設專業科普場館,同時推動科研機構、大學建立定期向公眾開放的制度,開展科普活動。建立科普場館開放、流動、協作的運行機制,構建科普資源創新和共享平台,形成綜合性場館和專業性場館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3.加強基層科普場所建設。在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廣播站、農民書屋、中國小校、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接收站點等基層公共設施建設中,增加和完善科普功能。通過開闢鄉村科普活動站、科普宣傳欄,配備科普大篷車等多種方式,強化農村專業化科普設施建設,為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建立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服務。將城市社區科普設施納入城市建設和發展總體規劃,將科普工作納入社區工作的重要內容,通過設立社區科普活動場所,舉辦科普講座、展覽、培訓、競賽等多種活動,滿足社區居民的科普需求。將社區科普設施建設和開展科普活動情況作為文明社區評選的重要條件之一。
(三)完善中國小科學教育體系,提高科學教育水平。
1.促進中國小科學課程的改革與發展。積極倡導並要求各地初級中學逐步規劃開設科學課程,推進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的科學教育改革,定期開展中國小科學教育質量評價,推廣優秀的科學教育改革經驗,促進科學課程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加快師範院校教師培養課程的改革,為中國小輸送高質量的科學課程教師。鼓勵和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利用自身優勢,支持和參與中國小科學課程教材建設、教學改革和科學課程教師培訓。
2.加強中國小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科學教育實驗室,使中國小校尤其是邊遠農村學校實驗室數量、實驗室的儀器設備,能夠基本滿足科學課程教學的需要。科學教育的教學儀器、實驗材料、工具及多媒體等多種科學教育資源的研發與配備,要體現“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的科學教育理念。採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培養中小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提高其操作和動手能力,形成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加強中國小圖書室建設,充實科技類圖書,扭轉我國中國小特別是邊遠農村學校圖書館規模偏小和科技類圖書數量嚴重不足的現狀。主要依託現有力量,建設青少年科普活動資源諮詢中心,為全社會提供青少年科普活動的信息和服務。
3.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未成年人科普活動。制定並實施《2006-2010年中國青少年科學技術普及活動指導綱要》,加強現有青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的科普教育功能,推動中國小校與就近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科技場館建立相對穩定的聯繫,充分利用校外的科學教育資源,開展教學和課外科技活動。
(四)完善政府與社會的溝通機制,促進公眾理解科學
1.加強國家科技計畫項目的科普工作。國家科技計畫項目要注重科普資源的開發,並將科技成果面向廣大公眾的傳播與擴散等相關科普活動,作為科技計畫項目實施的目標和任務之一。對於非涉密的基礎研究、前沿技術及其它公眾關注的國家科技計畫項目,其承擔單位有責任和義務及時向公眾發布成果信息和傳播知識。
2.建立公眾參與政府科技決策的有效機制,提高決策透明度。要建立通暢的溝通渠道,聽取公眾對科技規劃和政策研究制定的意見和建議。加強公眾對科研不端行為的監督,推動科學道德和科研誠信建設。對於涉及公共安全、社會倫理等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科研項目,要逐步建立聽證制度,擴大公眾對重大科技決策的知情權和參與能力。
3.建立和完善科技信息發布機制。在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科技計畫項目和重大科技專項實施過程中,逐步建立健全面向公眾的科技信息發布機制,讓社會公眾及時了解、掌握有關科技知識和信息。規範商業活動中科技信息傳播。大眾傳媒要擔負起向公眾準確發布科技信息的責任。對企業產品發布中含有虛假科技信息的行為,相關行政主管部門要予以及時糾正;對利用科技信息的欺詐行為,要依法給予查處。各級科協組織、有關社會團體、科研機構要採取多種方式,加強面向公眾的科技信息諮詢,建立通暢的科技信息傳播渠道。
(五)加強示範引導,進一步提高科普工作的社會動員能力。
1.深入開展各類民眾性科普活動。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搭建民眾性、社會性、經常性的科普活動平台,繼續集中開展一系列全國性的重大科普活動,為廣大公眾參與科普活動創造條件。進一步提高科普活動組織管理的專業化水平,根據形勢發展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建立績效評價機制,定期開展對重大科普活動的效果評估,接受社會監督。建立科普活動集中宣傳機制,突出重點,強化特色,確保實效,形成地方和部門聯動、集中性和經常性活動相結合的長效機制。
2.加強不同行業的科普工作。各行業部門要充分發揮優勢,根據自身特點和資源,把醫療衛生、計畫生育、環境保護、國土資源、農業、體育、氣象、地震、文物、旅遊等工作與科普工作有機結合,研究制定行業性科普工作發展規劃和指導意見,建設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行業科普教育基地,大力發展行業的基層科普組織,形成一支高水平的行業科普隊伍。調動行業部門積極性,挖掘行業科普資源,體現行業特色,開展專題性、系列性科普活動。
3.加強國防科普工作。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充分利用現有航空、航天、核、兵器、船舶工業的科普資源,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拓展其功能並增加現代化的高新技術展示手段,在科普宣傳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在安全保密許可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退役、待銷毀的某些軍工設施和軍事裝備等資源,進行適當改造和開發,建設一批國防科普教育基地。編輯出版多層次的國防科普作品,建設國防特色科普網站,適度開放國防科研院所和所屬高校的實驗室等設施,面向公眾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防科普教育活動。鼓勵國防科技工作者積極開展科普工作。
4.加強企業科普工作。鼓勵企業利用自身的產品、技術、服務和設施優勢,向社會開放,面向公眾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要根據高新技術企業密集的特點,集中展示高新技術成果和產品,讓公眾了解和感受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鼓勵企業捐資捐助社會公益性的科普設施建設和科普宣傳活動。充分發揮職工技協、企業科協、企業研發中心等組織機構的作用,積極開展企業職工崗位技能培訓、民眾性技術創新和發明等活動。要把支持和開展科普活動,作為創新型企業試點的重要內容加以推進。
(六)專兼職結合,建設高素質的科普人才隊伍。
1.提高科普人員的專業化水平。不斷壯大由科技工作者、科學課程教師、科普創作人員、大眾傳媒的科技記者和編輯、科普場館的展覽設計製作人員、科普活動的策劃和經營管理人員、科普理論研究工作者等組成的科普人才隊伍。適應市場化進程和現代傳媒業發展的需要,在高校設立科技傳播專業方向,跨學科培養一批科技傳播、科普創作和理論研究的創新型人才。加強具有理工科和文科教育背景的專業化、職業化的科普創編和策劃人才隊伍建設。開展面向科普工作管理人員、科技場館展覽設計人員、科技記者和編輯、科普導遊、科普講解員的培訓,進一步提高科技傳播隊伍的素質。積極倡導廣大科技人員投身科普事業,讓更多最新科學技術成果惠及人民民眾。
2.加強科普志願者隊伍建設。通過暑期社會實踐和支農支邊支教活動,形成一支能夠在基層,特別是深入農村和西部地區開展科普宣傳活動的志願者隊伍。組織老專家、老教授發揮專業和技術特長,積極參與科學教育和科技傳播工作,廣泛開展科普宣傳活動。發展城市社區、鄉村科普志願者隊伍,培養科普宣傳員。
三、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對科普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是政府推進科普工作的重要著力點。要進一步發揮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和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的組織協調作用,統籌部署,集成資源,引導全社會共同推動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科技行政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要按照《科普法》的要求,通過制定規劃和政策、開展監督檢查等措施,加強對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工作的領導。各級科協組織以及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在科普事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積極做好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相關組織實施工作。各地方、各行業要根據本地區、本行業的實際,積極推進具有地域特色和行業特色的科普能力建設。
(二)加大科普投入。將科普經費列入各級財政預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順利開展。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科普事業,逐步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普投入體系。在實施國家科技計畫項目的過程中,應推進科研成果科普化工作。
(三)完善科普獎勵政策。逐步將科普圖書、科普影視、科普動漫和科普展教具等科普作品納入國家科技獎勵範圍。鼓勵社會力量設立多種形式的科普獎。加大對科普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表彰和獎勵力度。
(四)加強國家科普基地建設。在現有科技類場館、專業科普機構以及向社會開放的科研機構和大學中,開展國家科普基地建設試點,在提高展示能力、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發揮示範和帶動作用。
(五)建立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監測和評估體系。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構建科普監測工作網路,及時了解和掌握地方、部門在科普政策實施、科普能力建設中的最新進展和動態,定期開展公民科學素質監測調查和科普工作統計,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六)加強科普的理論研究。針對科普創作、科學教育、科技傳播、創新文化、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和監測等重大問題,開展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理論研究。重點扶持一批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相關研究工作,支持辦好高水平的專業化科普理論研究期刊。
(七)加強科普資源共享。集成國內外現有科普圖書、期刊、掛圖、音像製品、展教品、文藝作品以及相關科普信息,以建設中國數字科技館為契機,建立數位化科普信息資源和共享機制,為社會和公眾提供資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務。
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項基礎性、戰略性任務。科技界、教育界和社會各界都要高度重視,切實抓好。各有關部門要認真研究制定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工作的實施方案,儘快落實,認真執行。
科學技術部 中共中央宣傳部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教 育 部
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 財 政 部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中國科學院
二OO七年一月十七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