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天水經濟區

關中—天水經濟區

關中—天水經濟區範圍包括陝西的西安、鹹陽、渭南、銅川、寶雞、楊凌、商洛6市1區和甘肅省天水市,總面積6.96萬平方公里。規劃編制時間表近期到2020年,遠期規劃為2040年。2009年4月底前,將完成規劃初稿;今年6月底前,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組織專家評審,修改完善規劃;今年9月底前,報國務院或經國務院同意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審核批覆;今年10月,規劃經批准後正式實施。

簡介

範圍

包括陝西的西安、鹹陽、渭南、銅川、寶雞、楊凌、商洛6市1區和甘肅省天水市,總面積6.96萬平方公里。規劃編制時間表近期到2020年,遠期規劃為2040年。今年4月底前,將完成規劃初稿;今年6月底前,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組織專家評審,修改完善規劃;今年9月底前,報國務院或經國務院同意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審核批覆;今年10月,規劃經批准後正式實施。

關中—天水經濟區概況關中—天水經濟區專家組

定位

建設成為西部及北方內陸地區的“開放開發龍頭地區”,“以高科技為先導的先進制造業集中地,以旅遊、物流、金融、文化為主的現代服務業集中地,以現代科教為支撐的創新型地區,領先的城鎮化和城鄉協調發展地區,綜合型經濟核心區,全國綜合改革試驗示範區”。 農業方面,要建成全國重要的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果業、畜牧業基地,建成全國農業示範基地和航天育種基地。經濟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500元。

關 中

關中,或關中平原,指陝西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又稱關中盆地,其北部為陝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陝南山地、秦巴山脈,是陝西的工農業發達和人口密集地區,號稱“八百里秦川”。關中地區總面積5.55萬平方公里,行政範圍包括西安、銅川、渭南、寶雞、鹹陽、商洛等6個城市,集聚了全省約60%的人口。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在全國區域經濟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被國家確定為全國16個重點建設地區之一。

天 水

甘肅省天水市位於甘肅東南部,東臨陝西省寶雞市,西、北、南分別與定西、平涼和隴南相接,有“隴上小江南”之稱。總面積14392平方公里,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天水經濟開發較早。新中國成立後,工業發展較快,特別是國家“三線”建設時期,一批企業相繼搬遷天水,天水逐步發展成為西北地區的重要工業城市,是國家老工業基地之一。目前有工業企業749家,形成了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體,電子電器、機械製造、輕工紡織三大行業為主導,食品、建材、化工、冶金、皮革、菸草、塑膠等行業競相發展,門類較多、技術裝備較好、具有一定實力和特色的區域工業體系。

城市

西安

西安是陝西省省會,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中西部地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在全國區域經濟布局上,西安具有承東啟西、東聯西進的區位優勢,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寶雞

寶雞,古稱陳倉,位於陝西關中西部,地處陝、甘、寧、川四省(區)結合部,處於西安、蘭州、銀川、成都四個省會城市的中心位置,隴海、寶成、寶中鐵路在此交會,是中國境內亞歐大陸橋上第三個大十字樞紐。

鹹陽

鹹陽位於陝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宗山亘北,山水俱陽,故稱鹹陽。它東鄰省會西安,北與甘肅接壤,是古絲綢之路的第一站,我國中原地區通往大西北的要衝。鹹陽風景秀麗,四季分明,物產豐富,人傑地靈。

銅川

銅川市位於陝西中部,北距黃陵90公里、延安250公里,南到西安和鹹陽國際航空港均為70公里。現轄印台區、王益區、耀州區、新區和宜君縣,全市國土總面積3882平方公里,人口84萬。

渭南

渭南市位於渭河平原東部,因臨近渭河而得名。1994年撤銷渭南地區,設立地級渭南市。轄臨渭區1區,韓城、華陰2市,富平、白水、蒲城、合陽、大荔、華縣、潼關、澄城8縣。

天水

天水市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稱。

楊凌

楊凌位於陝西關中平原中部,東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寶雞86公里,面積94平方公里,下轄縣級楊陵區,總人口16萬,城市人口8萬人。1997年7月國務院批准正式成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納入國家高新區管理,規劃面積22.12平方公里。

商洛

國務院日前正式批准了《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商洛市的商州、洛南、丹鳳、柞水一區三縣被列入經濟區規劃範圍。
商洛,因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位於陝西省東南部,秦嶺南麓,與鄂豫兩省交界 。轄商州、洛南、丹鳳、山陽、商南、鎮安、柞水7縣(區)。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商州區,距省會西安80公里,是西北通往華中南地區的交通樞紐城市。

六大目標

綜合經濟實力實現新跨越。
到2020年,經濟總量占西北地區比重超過三分之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翻兩番以上,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自我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創新能力有新提升。
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科技實力居全國領先地位,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大幅提升。基本建成以西安為中心的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新材料基地、新能源基地、 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基地。
基礎設施建設有新突破。
交通、水利、市政、信息等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改善,覆蓋經濟區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基本建成,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和管理水平取得明顯提高。
城鎮化水平有新提高。
實現西(安)鹹(陽)經濟一體化,形成國際現代化大都市,城鎮群集聚發展,城鄉統籌取得突破,城鎮化率達到60%。
公共服務達到新水平。
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
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新進展。
森林覆蓋率達到47%以上,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60%以上;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顯著降低,渭河幹流達到Ⅲ類水質,中心城市市區空氣中SO2和NO2含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城鎮污水、生活垃圾、工業固體廢物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

5大優勢、

戰略區位重要:
經濟區處於我國內陸中心,是亞歐大陸橋的重要支點,多條鐵路、公路、航線、管線在此交匯,是全國交通、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樞紐和西部地區連通東中部地區的重要門戶。
科教實力雄厚:
擁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個國家級和省級重點科研院所、100多萬科技人才,2007年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7%,顯著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科教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
工業基礎良好:
擁有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21個、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5個和大學科技園區3個,是國家國防軍工基地、綜合性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重要裝備製造業聚集地。

關中—天水經濟區概況關中—天水經濟區概況

文化積澱深厚:
該區域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著名的絲綢之路源頭和羲皇故里,也是13個王朝古都所在地,擁有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
城鎮帶初步形成:
西安特大城市對周邊地區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區域內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2007年底,經濟區城鎮化率達到43%以上,西隴海沿線城鎮帶已具雛形。

空間布局

構築“一核、一軸、三輻射”的空間發展框架體系。
“一核”即西安(鹹陽)大都市,對西部和北方內陸地區具有引領和輻射作用;
“一軸”即寶雞、渭南、商洛、楊凌、天水等次核心城市作為節點,依託隴海鐵路和連霍高速公路,形成西部發達的城市群和產業集聚帶。
“三輻射”即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依託向外放射的交通幹線,加強與輻射區域的經濟合作,促進生產要素和優勢配置,帶動經濟區南北兩翼發展。

建設目標

“一高地、四基地”,即全國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戰略高地、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全國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全國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基地和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基地。
 ——全國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戰略高地。
最佳化對外開放格局,創新區域合作機制,拓展對外開放空間,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
推進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加快產學研一體化,統籌軍民科技互動發展,促進科教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探索新路徑。
 ——全國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
以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為重點,打造航空航天、機械製造等若干規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知名品牌。
——全國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基地。
以楊凌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為依託,發展新型農業生產方式,建設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平台。
——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基地。
 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資源集聚優勢,建設國際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歷史文化旅遊品牌,展現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到2020年,關中-天水經濟區的經濟總量占西北地區比重超過三分之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翻兩番。“西三角經濟圈”

戰略定位

關中—天水經濟區專家關中—天水經濟區專家組論證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橫軸和包昆通道縱軸的交匯處,包括陝西省中部以西安為中心的部分地區和甘肅省天水的部分地區(49)。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科技教育、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北地區重要的科技創新基地,全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基地。
——構建以西安鹹陽為核心,以隴海鐵路、連霍高速沿線走廊為主軸,以關中環線、包茂、京昆、銀武高速公路關中段沿線走廊為副軸的空間開發格局。
——強化西安科技、教育、商貿、金融、文化和交通樞紐功能,推進西安、鹹陽一體化進程和西鹹新區建設,加強產業合作和城市功能對接,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技研發和文化教育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區域性商貿物流會展中心以及國際一流旅遊目的地。
——壯大隴海沿線發展主軸,擴大交通通道綜合能力,強化產業配套功能,壯大寶雞銅川渭南商洛楊凌興平天水等城市的規模,形成西部地區重要的城市群。
——培育高速公路沿線發展副軸,依託現有的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加強產業配套對接,提高沿線中小城市的人口承載能力,集聚人口和經濟,成為地區對外輻射極。
——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建設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加強渭河、涇河、石頭河、黑河源頭和秦嶺北麓等水源涵養區的保護,加強地下水保護,修復水面、濕地、林地、草地,構建以秦嶺北麓、渭河和涇河沿岸生態廊道為主體的生態格局。

四大機遇

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機遇。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經濟區的軟硬環境已經得到極大改善,產業投資的集聚效應逐步凸顯,為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國家堅定不移地繼續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必將為經濟區跨越式發展帶來更多新的機遇。
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擴大內需成為保持經濟成長最重要的推動力。經濟區人口密集、市場廣闊、需求旺盛、潛力巨大,有利於吸引海內外投資等各類要素在此集聚和重組。 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機遇。東部沿海地區要素成本持續上升,加快經濟轉型和結構升級的需求極為迫切,產業轉移動力日趨增強。經濟區基礎設施比較完善,要素成本優勢明顯,具備了承接產業轉移的有利條件。
加快構建創新型社會機遇。實施創新型國家戰略,為經濟區加強科技資源整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帶來機遇。經濟區科教、人才資源富集,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重要領域科技創新能力位居全國前列,具有成為創新型發展區域的有利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