閹母雞

閹母雞

閹母雞是通過閹割手術控制母雞的激素分泌,進而控制產肉品質,提升口感。

閹母雞 簡介

閹母雞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特色美食,通過閹割手術控制母雞的激素分泌,進而控制產肉品質,提升口感。一般母雞當年閹割後,當羽毛換成閹雞毛時即可上市。也有的雞養到第二年換羽後再肥育。肥育的方法是用木條做成籠,限制其運動餵以煮熟的大米飯糰或玉米面團。通過閹割後的母雞,3至6個月就可長到2公斤以上,一般價格不低於每公斤30元。其特點是體形大、骨酥、肉嫩可口,“閹母雞”是歷代王朝進京貢品,也深受消費者青睞,每當春節、元旦、中秋節,產品供不應求。
閹母雞閹母雞

分布:

主要產於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武定祿勸兩縣。
閹母雞主要產於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武定、祿勸兩縣

產肉性能:

母雞一般在性成熟前長到800-900g時進行閹割。另一種情況是老母雞因產蛋量下降、就巢頻繁、利用價值降低時進行閹割。閹母雞的外形與閹割不完全的公雞相似,肥育後期能象公雞一樣啼嗚,閹割後的羽毛也從雌性羽換成雄性羽(由圓變尖),色澤更加鮮艷。閹割後的雞,肉質都比較肥嫩,味更鮮美

歷史沿革:

從明末清初起,武定閹母雞一直為歷代君王的貢品,據《新纂雲南通志》載:“武定雞為全省優著,明末即馳名全滇”。作為一個生產性能優良,遺傳性能穩定,深得市場青睞的地方優良品種,早已被收錄進入了《雲南省畜禽品種志》。

閹母雞閹母雞

1、中式烹飪中所用的童子雞,是指生長剛成熟但未配育過的小公雞;或飼育期在三個月內(依各品種不同稍有差異,最少只有飼養不到一個月)、體重達一斤至一斤半、未曾配育過的小公雞 後來也有專門的品種稱為童子雞,另外閹雞是一種統稱,所有閹過的公母雞都算閹雞,但受療效及風俗影響,少有閹割母雞,多以公雞為主。
2、桶子雞又名童子雞,這兩個不同名稱,說明它的兩大特點:做此雞必須用當年孵出的新雞,新雞又稱小雞或童子雞,因此桶子雞就成了它的第一名稱。

烹製方法

桶子雞我國南北方都有烹製,方法也基本相同,都是用老鹵燒煮(近年來有所創新,先燒後蒸)。滷水的配料南北略有不同,最顯著的一點是:南方用糖,北方不用糖。

閹母雞菜餚閹母雞菜餚

閹母雞 美食榮譽

北方經營此業最有名的,有北京天盛號便宜坊哈爾濱正陽樓濟南德興齋以及開封馬豫興馬豫興桶子雞是開封歷史上獨具一格的回族食品,久負盛名。據考,在北宋時期就有一家酒樓擅長烹製桶子雞,後隨宋室南遷,遂在南京開業,歷數百年而不衰。清鹹豐五年,桶子雞創始人的後裔馬有仁,重返故里開封,並帶回一桶百年“陳年老湯”,隨後在開封辦起馬豫興桶子雞店。

馬豫興桶子雞自1982年以來年年奪魁,1984年在商業部舉辦的評比中,又以總分第一獲部級優質產品稱號,河南省在招待國內外賓客時都少不了它。

閹母雞 美食製作

原料:

新雞10隻,大茴香25克,花椒15克,荷葉10張,蔥250克,姜150克,鹽1000克,香油125克,元油150克。

閹母雞閹母雞

製法:

將雞宰殺煺毛,在翅膀下開一小口,掏出內臟,從肛門拉出腸子,斬去半節雞腳和翼梢,放入溫開水內氽去血污,或用溫開水將雞身里外洗一次,抹乾,並用荷葉塞入雞腹內(也可先用鹽、味素、黃酒醃漬一下。)將大茴香、花椒用布袋裝起紮緊,同鹽一道放入鍋內,加適量水燒沸,再將雞投入,加入酒煮到嫩而爛,撈出,取去雞肚內的荷葉,雞身外刷上一道香油即成。煮過雞的滷水,即成老鹵,也稱老湯。煮的雞越多越陳越好。以後每次使用,只要添加適量水、香料燒沸即可,不用時要盛入、陶器內保存好,每隔一些時燒沸一次,以防污染,做好了防腐工作,就可無窮盡地重複使用下去。

特點:

肉質白嫩,肥壯美觀,荷香撲鼻,鹹香發脆,愈嚼愈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