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小波

閭小波

閭小波,1960年7月生,男,歷史學博士(1993),教授(1997),博士生導師(2002),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政治發展、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開設課程有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本科生、MPA)、20世紀中國政治發展(碩士生)、中國政府與政治(南京大學-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留學生,2003-2012)、中國政治思想與制度史專題研究(博士生)。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特約研究員。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學術交流

03、1997.08,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學術交流。

02、2000.01-05,美國格林奈爾大學政治學系訪問學者。

01、2002.11,台灣師範大學參加第四屆“海峽兩岸孫中山思想之研究與實踐”學術研討會。

研究方向

為中國近代政治發展、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政治傳播。開設課程有中國政治制度史(本科生)、20世紀中國政治發展(碩士生)、中國政府與政治(南京大學-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留學生)、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MPA)、中國政治思想與制度史專題研究(博士生) 。

個人成就

學術獲獎

06、2012,《近代中國民主觀念之生成與流變——一項觀念史的考察》,獲江蘇省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05、2006,《中國近代政治發展史》獲江蘇省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04、2001,《中華愛國主義精神通覽》獲1999-2000年度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03、2000,《中華愛國主義精神通覽》獲江蘇省第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

02、1998,《中國早期現代化中的傳播媒介》獲南京大學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01、1997,《中國早期現代化中的傳播媒介》獲江蘇省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代表成果

學術論文

68、2013,《化理念為制度——民本主義轉化為社會公正的路徑探索》,《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長春)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政治學》2013年第6期轉載。

67、2012,《做實專題詢問,夯實人大監督權根基》,《人大研究》(蘭州)第2期。

66、2012,《論晚清閱讀革命的興起與政治功效》,《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2年第3期摘登。

65、2011,《人大監督與黨的領導的統一性》,《人民與權力》(南京)第10期。

64、2011,《關於建立健全黨內議事規則的思考》,《中國延安幹部學院學報》第4期,轉載: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共產黨》第11期。

63、2011,《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民主選舉的認知——以1921—1949年為研究時段》(閭小波、賴靜萍),《政治學研究》(北京)第5期。

62、2011,《從反封建到發揚優秀傳統文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認知》(閭小波、賴靜萍),《學術研究》(廣州)第9期。

61、2011,《共識依賴:中華政治共識之傳承與更張》,《天津社會科學》第1期。轉載:《新華文摘》2011第9期,人大複印資料《政治學》第5期。

60、2011,《中國立法機關議事規則溯源》,《人民與權力》(南京)第3期。

59、2009,《從對抗到和解: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兩次轉軌》,《江蘇社會科學》(南京)第3期。

58、2008,《黨政幹部任用的制度創新與現行制度的張力》,《人民與權力》(南京)第8期。

57、2008,《論近代中國的憲政期成之爭》,《南京大學學報》第5期。摘編:《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年第6期。

56、2006,《南學會:空間、結構、功能與影響》,《中國圖書評論》(北京)第10期。

55、2006,《柏克與梁啓超——革命時代的智者》,《江海學刊》(南京)第4期。

54、2006,《論陳獨秀晚年民主觀的思想資源》,《學海》(南京)第3期。摘登:《新華文摘》2006年第21期。

53、2005,《建立“一府兩院”官員宣誓制度芻議》(與束錦合寫),《人大研究》(蘭州)第3期。

52、2004,《在革命與協商之間——論孫中山政治思維的兩重性》,《南京大學學報》第4期;轉載: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4第11期。

51、2004,《反思當前民本主義的擴張》,《當代中國研究》(美國)第1期。

50、2003,《應當如何監督權力》,《當代中國研究》(美國)第3期。

49、2003,《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中一個海歸者的足跡》,《二十一世紀》(香港)第5期。

48、2003,《建立政治宣誓制度,推進政治文明建設》,《唯實》(南京)第10期;摘登:《長江日報》(武漢) 2004年1月8日 “建立政治宣誓制度”。

47、2003,《孫中山與民國宣誓制度之建立》(與許敏合寫),《江蘇社會科學》(南京)第3期;轉載: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 2003第8期。

46、2003,《學術精品要靠新的制度來催生》,《中國高等教育》(北京)第19期。

45、2002,《論世紀之交陳獨秀的思想來源與文化選擇》,《社會科學研究》(成都)第4期;轉載: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 2002第11期。

44、2002,《民意、民意機關與監督權——評南京市的“萬人評議機關”與末位淘汰》,《南京工業大學學報》(南京)第2期。

43、2002,《放大的公共領域與流產的政治行銷——以宋教仁案為考察點》,《天津社會科學》(天津)第2期。

42、2001,《從議會主義到憲法主義——從魏源到孫中山民主訴求之檢討》,《近代中國》(上海)第11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41、1999,《知識經濟對21世紀中國政治的挑戰》,《黃淮學刊》(商丘)第2期。

40、1999,《梁啓超的世紀情懷》,《二十一世紀》(香港)第2期。

39、1999,《強學會與強學書局的考辨》,《北京社會科學》(北京)第1期;轉載: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1999第6期;收入王曉秋主編:《戊戌維新與近代中國的改革》(戊戌維新一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2000年版。

38、1999,《論晚清中央行政改革的失敗》,《河北學刊》(石家莊)第1期; 摘登:《新華文摘》1999第5期。

37、1998,《回眸 1976 -1978 年過渡時期的政治與傳播媒介》(與周春梅合寫),《東方文化》(廣州)第5期 。

36、1998,《高薪養廉與高薪養教》,《高教研究與探索》(南京)第1-2期。

35、1997,《論孫中山的輿論意識》,《新聞與傳播研究》(北京)第3期;轉載:人大複印資料《新聞學》1998第1期;載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所所特刊(五),赫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1998年5月。該文還被收入張磊主編:《孫中山與中國近代化》(紀念孫中山誕辰13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

34、1996,《論辛亥前孫中山的輿論活動》,《南京社會科學》(南京)第10期。

33、1996,《論中國早期的“防禦型現代化”》,《江海學刊》(南京)第6期;轉載:《新華文摘》1997第3期。

32、1996,《變法維新時期學會、社團補遺》,《文獻》(北京)第2期;轉載: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1995第12期。

31、1996, 《20 世紀國中國傳播媒介的繁榮與人的現代化》,《新聞與傳播研究》(北京)第1期。

30、1995,《〈新生〉事件與杜重遠遇害》,《炎黃春秋》(北京)第11期。

29、1995,《譚陳倫炯所著〈海國聞見錄〉》,《書目季刊》(台北)第9期 。

28、1995, Court-Sponsored Reforms,1895-1898, Guest Editor and Translator: Douglas R. Reynolds, China, 1895-1912, State-Sponsored Reforms and China’s Late-Qing Revolution,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1995/VOL.28, ISSN 0009-4633

27、1994, 《〈時務報〉研究二題》,《出版史研究》第2期,中國書籍出版社(北京)大學994年11月。

26、1994,《政論報刊的崛起與社會變革的突進──對〈時務報〉的個案研究》,《南京大學學報》第3期。

25、1993,《〈時務報〉譯載孫中山倫敦蒙難述論》,《新聞研究資料》(北京)第60輯。

24、1993,《論中國早期現代化中的傳播媒介》,《南京社會科學》(南京)第4期;轉載:《新華文摘》1993第11期。

23、1993,《李瑞芬〈請推廣學校折〉為梁啓超代擬》,《近代史研究》(北京)第6期。

22、1993,《“強學會又名強學書局” 獻疑──兼與湯志鈞先生商榷》,《爭鳴》(南昌)第4期。

21、1993,《劉鄂與維新運動史料補遺》,《明清小說研究》(南京)第3期。

20、1993,《〈海國聞見錄〉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珍貴文獻》,《福建論壇》(福州)第3期;轉載:人大複印資料《世界地理》1993第4期。

19、1993,《論“百日維新”前的變法及其歷史地位》,《學術月刊》(上海)第3期;轉載: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1993第5期。

18、1993,《〈時務報〉在江蘇的傳播述論》,《江蘇出版史志》(南京)第2期。

17、1992,《“少年中國之少年”與“中國少年之少年”:柳亞子對梁啓超思想的接受與超越》,《江海學刊》(南京)第5期;轉載: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1992第9期。

16、1992,《論辛亥前梁啓超的民族主義》,《近代史研究》(北京)第5期;收入劉泱泱主編:《辛亥革命新論》,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15、1992,《從清末志士的號別看社會思潮》,《歷史教學問題》(上海)第4期。

14、1992,《從文化主義到民族主義》(編譯),《國外社會科學情況》(南京)第4期。

13、1992,《近代人物研究應突破以“派”蓋冠的程式》,7月19日,《光明日報》 轉載: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1992年第9期 ;上海《文匯報》“學術新論”摘登 1992年10月20日;《新華文摘》“論點摘編” 1992年第11期;《文摘報》摘登1992年9月27日。

12、1992,《美國學者評蘇聯對晚清政治史的研究》(編譯),《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北京)第19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1、1991,《論 20 世紀江浙知識青年價值取向之轉變》,《學海》(南京)第1期;摘登:《中國歷史學年鑑》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年版。

10、1990,《梁啓超與孫中山歷史觀之比較研究》,《社會科學戰線》(長春)第3期。

09、1990,《獅子山招國魂紀略》,《學海》(南京)第4期。

08、1990,《論 20 世紀初江浙知識界與義和團》,《江海學刊》(南京)第3期;收入馮祖貽等主編:《教案與近代中國》,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07、1989,《近代中國“人的現代化”思潮的萌生與拓展》,《社會學探索》第12期。

06、1989,《文化救國論──中國人一個世紀的夢》,《江漢論壇》(武漢)第9期 轉載: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 1989年第4期。

05、1989,《我們應在四個方面超越 “五四”》,《中國文化報》(北京)4月19日。

04、1989,《印度人思維方式的特徵》(編譯),《南亞與東南亞資料》(北京)。

03、1986,《孫中山對中國文明及國民性的評述》,《江海學刊》(南京)第5期。

02、1986,《論20世紀初資產階級的“國民學說”》,《蘭州學刊》(蘭州)第5期。

01、1985,《“去塞求通”──中國近代改革者的共同心聲》,《爭鳴》(南昌)第3期。

學術著作

11、2011,《近代中國民主觀念之生成與流變》(專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10、2010,《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09、2006,《江蘇省志·國民黨志》(參編),江蘇人民出版社。

08、2005,《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

07、2003,《中國近代政治發展史》(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06、2002,《20世紀中國政治發展》(參著),南京大學出版社。

05、2002,《百年傳媒變遷(1900-2000)》(編著),江蘇美術出版社。

04、1999,《中華近代愛國主義精神通覽》(主編之一),東南大學出版社。

03、1995,《20世紀上海大博覽》(參編),文匯出版社。

02、1995,《中國早期現代化中的傳播媒介》(專著),上海三聯書店。

01、1994,《中國歷代奏議大典》(古籍整理/清代卷)(主編之一),哈爾濱出版社。

科研項目

04、2011-2013,主持南京大學“985工程”改革型項目“中國政治選舉研究。

03、2004-2006,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近代民主史研究 (1840-1949)(編號04BZZ010),主持人。

02、2004-2006,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近代政治文明演進研究(編號 03SJA81002),主持人。

01、2004,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資助。

學術獲獎

06、2012,《近代中國民主觀念之生成與流變——一項觀念史的考察》,獲江蘇省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05、2006,《中國近代政治發展史》獲江蘇省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04、2001,《中華愛國主義精神通覽》獲1999-2000年度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03、2000,《中華愛國主義精神通覽》獲江蘇省第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

02、1998,《中國早期現代化中的傳播媒介》獲南京大學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01、1997,《中國早期現代化中的傳播媒介》獲江蘇省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