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清三寶

閩清三寶

橄欖富含人體所需的18種胺基酸和鈣、鐵、抗壞血酸等營養成份及微量元素,核仁含油58.1%,有降血脂、助消化、生津解毒、健胃醒酒減肥、促進兒童骨骼發育等功效。

基本信息

三寶簡介

橄欖

閩清特產 閩清特產

史書早有“味雖苦澀,咀之芳馥,勝含雞骨”的記載。受溫度、濕度制約,只適宜於我國東南沿海熱帶、亞熱帶薄霜氣候區種植的橄欖,在閩清已有近千年的人工栽培歷史,並呈區域、規模發展的態勢。

主要品種有:檀香、惠園、自來園、長營等,其中以鮮食為主的檀香橄欖為果中極品。其果小而圓,肉厚而質脆,始償稍帶苦澀,嚼後清香甘甜,回味綿長。自唐代以來,被列為貢品。

閩清的芳雨天源橄欖種植規模已達4萬畝,年產量5000噸。隨著投產面積的擴大,其產量將逐年遞增。

糟菜

閩清糟菜風味獨特,其味甘酸香醇,有去腥膩、增食慾、開胃清津之功效。明朝鄭和下西洋時,曾將閩清糟菜隨船帶往海外,隨後即源源不斷地出口東南亞各國。閩清糟菜色香味俱全。相傳為白岩山猴所創,後經人們的不斷改進,製作工藝日臻完備,為閩清所獨有。“上排煮糟菜”這道平常百姓餐桌上的菜餚,令胡耀邦、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讚不絕口。閩清家家種芥菜,戶戶醃糟菜。全縣芥菜種植面積12萬多畝,年產糟菜1500噸,產品打入美國、日本、東南亞等國示市場。特別是近年來興起的小包裝糟菜,經過深度加工,以方便、即食、可口的特性,成為饋贈親友的精品。

茶口粉乾

茶口為梅溪源頭的一個村落。因村之井水清香可口,象溶進了香茶,故得名“茶口”。茶口村生產粉乾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因水質好、做工細、選料精良,採用自然風乾等辦法,所產粉乾潔白勻長、細潤柔韌,且久煮不爛、翻炒不粘不碎,日久天長而聞名遐邇,被列入《中國食品大全》。隨著製作工藝和製作規程的改進,茶口粉乾的品質、口感日益變好。特別是閩清茶口粉乾廠大膽推進制作工藝和製作規程創新,使茶口粉乾的生產突破依靠自然風乾的這道工序約束,改為機械烘乾後,產量成倍增長。茶口粉乾年產能力達3000噸,產品暢銷海內外。

三寶故事

檀香橄欖

據《閩清縣誌》載:從前,本縣有個叫池香的老人,常往返南洋做生意。當時南洋已有不少閩清籍華僑。他每次出洋,總有許多人托他帶話、捎信給海外親友,因此很受僑胞歡迎和尊重。有一回,池香從南洋返航,許多僑胞難分難捨地送他上船,對他說:“我們離鄉久了,真想嘗嘗家鄉風味,下回你能不能給我們帶點吃的東西?”他爽快地答應了。一路上,池香想起自己的承諾,可犯愁了。他一直揣摩:“南洋鄉親少說也有大幾千人,帶什麼東西才能經久不壞,又能夠那么多人分享呢?”經過兩三個月的海上顛簸,池香回到閩清正是橄欖收成季節。見滿樹滿園的橄欖,他心頭一亮,買了幾擔小粒的橄欖,特製幾個大桶,用橄欖葉鋪墊好,然後倒進橄欖,包裝嚴密,以防海水侵蝕。三個月後,池香又到了南洋。僑胞聞訊趕來探問。他邊應酬邊從船艙搬出木桶,撬開桶蓋,頓時芬芳四溢。只見橄欖顆顆碧綠油亮,放進嘴裡嚼,清甜脆嫩,口齒留香。就這樣一人一顆,嚼得津津有味。大家問這橄欖的名稱,池香笑著說:“叫‘小粒橄欖’,真是有損其身價,你們替它起個芳名吧。”有個僑胞說:“別看小粒,比這裡的檀香木還要香哩。”於是“檀香橄欖”就這樣叫開了。

茶口粉乾

傳說很久以前,閩清五都(今塔莊鎮)茶口村有個財主,討了三妻四妾,丫環成群,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家人每天吃不完的飯都倒進房前的一條小溪。小溪下游有個窮苦的村民,見到白花花的米飯被水沖走,十分心疼,用竹筐把米飯打撈起來搓成米糰曬乾藏在缸里,青黃不接時拿出來用水煮後切成片,下鍋煮了吃。一天當廚師的親戚到他家,村民就用“米乾片”請客,客人覺得新奇,便問起來,他吃後覺得比大米飯好吃,想加工一種大米做的點心,擴大生意門路。於是,他選好米磨成漿,壓成粉團,搓成粿,用井水煮,擠壓成冬粉,曬乾就成“粉乾”了。相傳鄭和下西洋時曾帶粉乾銷往南洋,受到海外人士的讚賞,以後華僑探親常捎帶粉乾,“粉乾”便名揚四海了。奇怪的是閩清縣惟有這個村加工製作的“粉乾”,質量上乘口感好,外觀雅致,因此,“茶口粉乾”成了閩清粉乾的精品,特別暢銷。

閩清糟菜

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閩清六都附近白岩山,山高林密,溝深洞多,三五十里方圓古木參天,蔭翳蔽日,野獸多,猴子也多。莊稼菜園常受糟蹋,人畜不得安寧。農家為防獸驅獸,人人都會打獵捕獸,自製扒撥箭、絆獸索、張貓機等誘捕野獸。一天,有個農民在菜園中安張貓機,本來想逮野貓山兔,誰想把猴子套上了。猴子吱吱亂叫,當農民趕到時猴子已掙脫逃跑。猴子見人趕來,便起報復心。當天晚上招來群猴,把這菜園的蘿蔔、芥菜拔個精光。一時吃不完,就放在懸崖頂上晾曬,曬乾後,用帶鹹酸味的樹汁和泥搓軟,醃藏在砍斷的毛竹里,表面用黃泥封緊,亂草遮密。不久,毛竹里的醃菜被人家發現了,人們嘗到別有風味的“酸甜菜”,讚不絕口。這事傳開了,大家深受啟發,加工出更香甜可口的醃菜:將鮮嫩芥菜曬乾,用酒糟和食鹽抹菜搓軟裝入瓮中擠壓緊密,再用黃土密封瓮口,再將瓮翻倒扣蓋在草木灰上,半年後取出,就是芳香撲鼻、膾炙人口的醃菜了。因主要用紅糟醃,故俗稱“糟菜”。1982年11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到閩清視察農村小水電,吃到糟菜燉上排,讚不絕口,對隨行項南書記說:這糟菜不錯,外觀樸素,內質美味,可以作為一個地方土特產規模開發嘛!從此,閩清糟菜聞名遐邇,這些年還遠銷歐美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