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指在泉州、漳州、廈門三市,通過採取有效保護措施,建設一個物質文化遺產(古建築、歷史街區、鄉鎮古名居、歷史遺蹟、文物等)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口頭傳說、表演藝術、手工技藝等)相依存,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與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諧共處協調發展的文化生態區域。2007年6月9日,中國首屆文化遺產日頒獎儀式在京舉行。儀式上文化部為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授牌。建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新的嘗試,在我國尚屬首次,將更有效地推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2007 年6 月9日,中國首屆文化遺產日頒獎儀式在京舉行。儀式上文化部為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授牌。據悉,這是我國首個文化生態保護區,它的成立標誌著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進入一個整體、活態保護的新階段,為探索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繼承與創新開闢了新道路。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我國首個“文化保護區”

“建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新的嘗試,在我國尚屬首次,將更有效地推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2007 年6 月9日表示,規定文化生態保護區,將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原狀地保存在其所屬區域及環境中,使之成為“活文化”,是保護文化生態的一種有效方式。閩南文化特色鮮明,保存了諸如南音、梨園戲等眾多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充分體現了閩南文化的多樣性、完整性和獨特性。為加強對閩南文化生態的整體性保護,福建省委、省政府和有關部門做了大量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而為保護實驗區的建立創造了成熟的條件。

保護閩南十類項目

“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將更加注重文化空間的整體保護。”泉州市文化局副局長林育藝說,如今在泉州還有那么多人欣賞南音、高甲戲,就是因為這裡有很好的文化生存空間。他說,按照初步構想,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保護範圍為泉州、漳州、廈門三個設區市的文化遺產,成立後主要保護十類項目,具體包括:閩南方言文學、閩南民間音樂、閩南戲曲、閩南民間舞蹈、閩南民間美術、閩南民間手工技藝、閩南民俗、閩南傳統體育競技、閩南民間信仰、閩南消費習俗等。
 

文化生態保護還需探索

“成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後,主要工作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面普查,分級保護;另一方面是開發利用,比如開展閩南文化交流、文化旅遊,從而更好地保護這些歷史文化。”林育藝告訴記者,今後還會考慮建立傳承人經濟資助制度;從幼稚園就開始進行閩南文化的普及教育,積極培養下一代文化傳承人等。
“建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是一次探索。”林育藝說,按最初構想是叫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但在授牌時加上了“實驗”二字,這說明實驗區還需要繼續探索。

福建省出台《綱要》保護閩南文化

隨著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設立,福建省編制了《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綱要》。根據《綱要》,從今年起至2020年,福建省將分三個階段對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進行修復建設;到2020年,實現文化遺產和傳承人在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中得到完整的保護和傳承,保護文化遺產成為人們的自覺意識和自覺行動,優秀文化遺產的精神和智慧融入現代生活。
根據《綱要》,福建省將制定相關制度、標準,有效保護和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2008年內基本完成非物質、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認定和登記工作,保護好目前已普查認定的126項非物質遺產以及與之相關的物質文化遺產和今後陸續普查發現的項目;保護文化遺產及其相關的存在和活動空間;根據具體情況,對不同項目採取不同的保護措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