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七夕

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

介紹

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女兒節。談到七夕節,就不得不提民間流傳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神話傳說中的織女是天帝的女兒,她私自下凡與牛郎相愛,生育了一對兒女,可是天帝硬逼著織女離開人間,只允許織女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與牛郎和兒女相會。 “七夕節”之所以又稱為乞巧節,是因為每逢七夕,就有很多女孩仰望夜空,乞求織女能賜予她們心靈手巧和幸福,同時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也正因為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在“七夕節”這天,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夜深人靜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今年7月31日和8月30日都是“七夕節”,這對有情人來說肯定是件美妙的事,但若是要問今年為何會有兩個“七夕節”,知道的人可能並不多。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王思潮介紹,我國的曆法可分為陽曆、陰曆、陰陽曆三種。陽曆是以太陽運動的規律為依據,一個回歸年即一年為365.2422天,分成12個月;陰曆則以月亮的圓缺周期(即朔望月,等於29.5306日)為一個月,積12個月為一年;陰陽曆,即我國的農曆,它揚陽曆之長避陰曆之短,取陰曆的月為月,陽曆的年為年,即以朔望月為月,以回歸年作為一年的平均長度。 由於回歸年和朔望月兩者不能整除,為方便起見,農曆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共354或355天,比一個回歸年的天數少11天左右,4年下來,就少了1個多月。久之,就會出現時序和天時錯亂的怪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採用增加“閏月”的辦法。遠在公元前600多年,我們的祖先就開始採用“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曆年中,規定12個平年,每年12個月;另7年每年增加1個月,變成13個月,這個增加的月便叫“閏月”。但具體選擇哪個月作為閏月,則要根據24節氣的有關規律來決定。 王思潮介紹,今年恰逢農曆閏年,又正好是閏七月,因此便有了兩個“七夕節”。“這是比較難得的,前一次有兩個‘七夕節’的年份要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了。”

相關條目

七夕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