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炮

開門炮

過年前的幾天,家裡的大人就從街上買回紅紅綠綠的鞭炮,攤放在篾扁里晾曬幾天,然後用舊的棉襖、棉被裹得嚴嚴實實,不讓鞭炮受潮。每次過年每家都要花不少錢買鞭炮,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因為據說誰家的鞭炮聲越多越響,就預示著誰家來年的日子越紅火,會行大運。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剛蒙蒙亮人們便起床了,家家戶戶第一件事就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梆敲三更,響炮連天,這意味著開門大吉,也宣告新年開始。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大家都用鞭炮迎接新春,看誰家的響聲大,響的時間長,看誰家的禮花品種多,各式各樣的鞭炮、禮花把夜空映的五彩繽紛。預祝新年吉祥如意,興旺發達。

“開門炮”的講究

打“開門炮”也有慣例,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詞先開門,放炮仗於門口。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有手腕那么粗)只放三發,但要“帶四放三”,留一個作“備炮”,寧波話“備炮”出典於此。全家老小團聚在門前的大場上,滿懷著興奮和喜悅,一邊相互祝福,一邊家中男主人看著把鞭炮擺成吉祥的圖案,然後小心翼翼地點上引信,隨著“嗤”地一溜火花,噼里啪啦的小鞭炮滿地歡跳,碩大的炮竹滿載著人們的祝福和希望,“通”地沖向藍天,又“啪”地撒下一片繁花。

“開門炮”放得越高越響越好,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在放的過程中不能斷響,否則不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啞炮,則示為不吉,要馬上就說:“喔,吹吹響,今年會發財。”並立即補放一個。

據說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徵今年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農民五穀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紙花滿地,燦若雲錦,形成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

開門炮的由來

洋溪流傳著一個關於“開門炮”的故事。說是村內有一個窮人由於連年不順,在除夕夜這晚為來年營生無著落而苦悶睡不著覺,於是在半夜到屋外放起鞭炮來。村里人都被吵醒了,放炮聲吵醒附近的鄰居,鄰居們出來查看究竟,發現是窮鬼起來放炮,都說:“窮鬼起來了?!”“窮鬼怎么這么早就起來放鞭炮了?!”。結果,從那年開始,窮鬼真的“起來了”,遇到了貴人,做起了生意,家產日盈,徹底告別了貧窮。這個當年的窮人認為是得了左鄰右舍的“好口彩”,而鄉人們則認為那是窮鬼在正月初一一大早就起來放鞭炮,才發家的。於是,從那以後,大家都在正月初一爭相起早放“開門炮”,希望來年能發家致富。

陝北地區的人放開門炮,還有一層深意。據說,臘月二十三日(即“小年”)上天向玉帝匯報人間事務的灶王爺要在正月初一早晨歸來。放“開門炮”是為了迎接這位一家之主凱鏇歸來。有的地方,主人帶上兒子,提上香燭、紙馬,到村前村後的廟上燒香叩頭,才算迎來了新的一年。開門炮迎來了開門喜慶,開門吉祥,城鄉處處喜氣洋洋。

過去,一些做生意的酒坊、油坊等在大年初一開門營業時,會紛紛燃放“開門炮”,期望能帶來好運,生意更旺。普通人家為了有好運和圖吉利,也紛紛在大年初一開門時燃放“開門炮”。如今的“開門炮”已不僅是在大年初一這天燃放,只要是做生意的店鋪,不論哪天開門營業,大多都燃放“開門炮”以圖吉利。

現在的“開門炮”

近幾年來,由於放鞭炮易引起火災空氣污染,故在政府的明文禁止下,放“開門炮”這項習俗在城市里已不再出現。有的則代之以“電動開門炮”。但在一些農村和漁島上仍可燃放。

瀋陽市機關禁放

2011年春節長假後上班第一天,您如果看到有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在放“開門炮”,可以向瀋陽市紀委進行舉報。瀋陽市紀委要求今年5000家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禁放“開門炮”。

“開門炮”此起彼伏震天響,應當禁止!!!“開門炮”此起彼伏震天響,應當禁止!!!

節前為節後開門下發檔案,要求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禁放“開門炮”,這個靜悄悄地開門辦公值得叫好。

正如檔案所稱,禁放“開門炮”不僅避免浪費,還是環保的體現。瀋陽市有如此考慮,那其他地方呢?是否也該效仿之,趕緊下發個檔案,那也來得及。

同時,禁放“開門炮”雖是個好的舉措,但一個“開門炮”好禁,其他鋪張浪費、奢靡之風,卻未必能憑一紙禁令而禁絕之。要知道,每逢年過節,紀檢部門都要下達不少這樣或那樣的禁令,但還是見到“三公”消費居高不下,也從一些被查處的腐敗案件中發現不少逢年過節的腐敗。儘管我們不能依少數腐敗案件的發生而說那些禁令完全無效,但禁令復禁令,卻沒有形成一種思維慣性和行為的規則,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禁放“開門炮”有很多好處,那一個禁令下去,監督該給力,要以強有力的監督與問責,產生影響力並引導成為一種習慣。最後,何時不用逢年過節下各種“禁令”救急,那才是老百姓最樂意見到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