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經濟學

開源經濟學

開源經濟學是基於對開源軟體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的經濟學分支,這一領域的經濟學理論在國外剛剛興起,在國內還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綜觀學術界現有的研究成果可見,開源經濟學探討的核心問題主要是基於參與者激勵機制、生產方式與治理機制、產品公共性等幾個方面。

簡介

開源經濟學源於開源軟體的經濟學研究。所謂開源軟體就是開放原始碼軟體,它的生產模式與傳統的軟體生產模式--套裝出售與客戶定製完全不同,它是將軟體的原始碼在一個網路社區(開源社區)內公布,任何社區成員都可以免費得到,並對其進行修正、改進或創新,其成果免費與其他成員共享。在與市場中擁有智慧財產權的商業軟體的競爭中,開源軟體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有的甚至已占據了某些類型軟體市場的主導地位。
開源軟體所代表的新的經濟理念和獨特的生產方式吸引了包括計算機科學、社會學、經濟學與管理學在內的諸多領域學者的共同關注。Raymond是公認的最早從經濟學視角來研究“開源”現象的學者,1998年他出版了堪稱開源經濟學“聖經”的著作《大教堂與集市》,描述了開源軟體的運作原理,比較了開源軟體與商業軟體在生產組織方式方面的不同。這本書的出版引起了經濟學界的關注,吸引了包括Tirole、Lerner和Krogh等在內的經濟學家的關注。隨著這一領域研究的深入,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經濟理論分支--開源經濟學。
 

內在與外在激勵機制

開源經濟是以“資源共享”為其基本理念的,這與現實社會中的私有產權以及“利己的經濟人”假設大相逕庭,為此在開源經濟的研究中,學者們首先是對開源經濟參與者的激勵機制問題進行探討,也就是關於開源經濟利益驅動機制問題。Raymond(2000)、Learner&Tirole(2002)和Torvalds&Di-amond( 2001)針對這個問題就Apache、Perl與Sendmail等幾個著名的開源社區進行了案例研究。Shaul&Oded(2008)對開源社區參與者的激勵問題做了最新的綜述,並進行了較大範圍的經驗研究,其代表性觀點如下:
一些學者將滿足自身需求作為開源社區參與者的重要動機(J. Bitzer et al.,2006)。如Linux、TeX和Sendmail等開源軟體的誕生都是由於創始人不滿足於市場中商業軟體提供的功能,希望根據自己的需要重新設計。調查發現,很多開源社區的參與者也都是根據自己的偏好和需要設計軟體。而追求樂趣則是開源經濟參與者另外的動機之-( Tor-valds&Diamond,2001),如編寫軟體能給很多編程愛好者帶來審美的樂趣和創新的成就感。以上這兩種動機被認為是開源社區參與者的主要動機,但是單純這兩種動機不足以解釋為什麼開源社區的參與者願意將自己的貢獻作為一種公共產品與其他人免費分享,為此,許多學者在另闢蹊徑。
“禮物文化”,即將自己的貢獻作為禮物奉獻給集體,被認為是開源經濟的社會動機。Raymond(2000)認為,在網路虛擬社區中,決定人們地位的不是個人占有的資源,而是他們為社區做出的貢獻。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參與者才願意將自己的成果免費與其他人分享,獲得社區中的地位和名望。Zeit-lyn(2003)用“密切關係公理”(axiom of kinship am-ity)來解釋團體成員的這種互相的利他行為,他認為社區成員將社區當成一個大的家庭,願意為集體的利益做出貢獻。
Learner&Tirole (2002)則提出了信號激勵( signal incentive)的概念,他們認為開源社區參與者的參與動機是通過對開源軟體做出貢獻來向潛在的僱傭者、風險投資者或同行展示自己的能力,取得他們的認可和進一步的工作機會。他認為這種激勵在開源社區的環境中將被加強。Hann et al. (2004)對這一假設進行了驗證,分析了Apache等三個開源軟體項目1998~2002年的面板數據,發現參與者的實際收益與其在開源社區中地位的相關性大於與其對開源社區貢獻的相關性,這說明現實中人們將前者看作是能力的更好信號。
Hippel&Krogh(2003)認為,在開源社區中,開源軟體雖然是一種公共產品,但是個人貢獻所產生的收益卻能夠被貢獻者私人占有,這種收益包括聲望、技術控制權及學習收益。由於參與者的成果會公布在網站上,他們可以通過為開源項目做出貢獻來獲得聲譽、建立權威,而一些開源許可證規定了技術的發明者對自已的貢獻具有一定的控制權,同時開源社區其他成員的反饋對貢獻者提高技能、積累經驗非常有益。
Bezroukov(1999)認為開源社區參與者的激勵與學術研究相似。開源社區參與者與套用科學的研究者是為了實現理想、滿足自身興趣及展示自己的能力。他們重視自己在業內的聲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夠公開發表,以供其他研究者評價和借鑑。
由上可見,開源社區參與者的動機可以分為兩類:內在動機( intrinsic motivations)和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s)。內在動機是參與者的一種自我心理滿足,外在動機是參與者獲得的外在經濟回報。
以上研究主要是針對參與者個人動力機制的分析,Eugenio(2009)等則分析了企業或其他組織參與開源社區的激勵機制問題,如市場策略的需要。例如IBM、Sun&Redhat等公司,他們都是開源社區的參與者或支持者。由於軟體這種信息商品具有很強的網路效應,用戶規模對企業至關重要。選擇開源模式的軟體公司雖然不能夠通過出售軟體獲得利潤,但是開源方式大大提高了其軟體的市場占有率,帶來了未來的商業機會,例如圍繞開源軟體的諮詢、維護、升級等信息服務業務。
 

新生產方式

開源社區與現代企業相比所具有的獨特生產方式也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如Raymond(2000)將開源社區比喻成一個集市,以此抽象出了開源社區生產方式的特點,之後的學者基本上都是從這些特點出發研究開源社區作為一種生產方式的有效性及作為一種資源配置方式與市場和企業相比的某些優越性。Rossi(2004)將這些特點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1)不存在一個處於核心地位的決策中心事先確定項目的發展方向;(2)程式編寫與調試過程同時進行;(3)將使用者納入到生產過程之中;(4)生產者與工作的自我匹配。
就第一個特點來說,Bonaccorsi&Rossi(2003)等認為,開源社區創造了一種分散決策、並行實施的生產過程。項目是否能夠被分割成若干個具有很強獨立性的模組被認為是開源軟體成功與否的關鍵(Learner&Tirole,2002),由於軟體模組之間充分的獨立性,各個模組在開發過程中可以實現完全的分散決策與並行實施。
就第二個特點來說,Morgan&Finnegan(2007)等認為,開源社區這一特點是開源經濟高效的重要原因。與傳統的企業自上而下、層層分解的任務分配方式不同,開源軟體的生產採取了自下而上、優選最佳方案的方式。這樣,開源軟體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由具有最高生產效率的社區參與者完成。
就第三個特點來說,Hippel&Krogh(2003)等認為,開源經濟的生產方式是一種使用者驅動的創新方式,它是個人創新與聯合創新的綜合,並克服了這兩種創新方式固有的缺陷。按照傳統理論聯合生產組織規模的擴大意味著監督成本的上升和搭便車現象的嚴重,但是開源社區並不存在這種情況,並且社區規模的擴大具有網路效應。
就第四個特點來說,Benkler( 2002)等認為,開源生產方式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給信息資源配置過程帶來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在開源社區中,參與者都是選擇自己最適合的工作,並且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因此這種資源配置方式比市場更有效。
 

治理機制

雖然開源經濟也服從於經濟活動的一般性目的,例如Raymond(2000)認為開源軟體項目是建立在社區成員的貢獻基礎之上的,社區的治理問題就是社區的擁有者或維護者採用怎樣的治理結構來激勵與協調社區成員的行動,謀求社區的整體利益最大化。但是開源經濟又不同於一般的企業組織形式的經濟活動,開源經濟組織採取了依託於虛擬社區,資源以“公共所有制”形式,而且參與者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這就與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之上,採用公司治理機制,使用監督系統、激勵契約及制裁措施等手段的現代企業治理機制完全不同。
開源許可證是開源社區治理機制的基礎,開放原始碼創始組織OSIA(Open Source Initiative As-sociation)以通過驗證軟體許可證是否滿足一定的條件來認定軟體是否為開源軟體。目前比較著名的開源許可證有GPL、LGPL、BSD、MIT等,許可證之間的差別就在於所規定的給予者和接受者的權利和義務的不同。Jeff&Martin(2000)研究了許可證形成的歷史及對開源軟體發展的意義,並以幾個具體的開源社區為例,分析了開源許可證如何影響開源社區的組織結構和治理機制。Learner&Tirole(2005)提出了開源許可證選擇的決定因素,建立模型進行分析,並得出以下結論:用戶主導的開源項目傾向於選擇限制性較強的許可證,而開發者主導的開源項目則相反;遊戲等對消費者吸引力較大的開源軟體及由企業支持的開源軟體傾向於選擇限制性較強的許可證;無限制性的許可證對參與者的吸引力更大。他們用Source database提供的將近40000個開源軟體項目的數據證實了以上的結論。
P.B.de Laat(2007)將開源社區的治理機制分為三種類型:自發治理、內部治理和面向外部利益體的治理。自發治理普遍存在於開源軟體誕生初期或是一些規模較小的開源社區,社區沒有明顯的、正式的合作與控制機制,社區成員基本是在GPL協定下進行合作,社區只存在非正式領導,他們的領導地位是通過對社區的貢獻確立的。在具有這種特徵治理機制的社區中,80%的貢獻是由20%的成員做出的,並且成員的參與動機多為內在動機;內部治理普遍存在於規模較大和運作周期較長的開源項目的社區中,這也是治理機制根據開源項目發展自然進化的結果,內部治理相比自發治理更加複雜和正式,有專門的控制和監督手段,例如模組化、角色分配和代表決議等;開源社區與外部利益體關係的複雜化導致了面向外部利益體治理的產生,具體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1)開源軟體的成功吸引了企業、政府和其他組織的關注與參與,與他們關係的協調影響著開源社區的現實利益與未來發展。(2)白於經濟利益的驅使,開源軟體的公共性受到了威脅,即開源軟體有轉化為具有智慧財產權的商業軟體的危險,因此維護開源軟體的公共性與開源項目的持續性成為開源社區治理的主要問題。(3)隨著開源項目規模的擴大與範圍的延伸,不可避免地觸及商業軟體的智慧財產權邊界,侵權的案件層出不窮,這對開源項目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從1995年的Debi-an到2007年的Linux,主要的開源軟體都建立了專門的機構處理上述三個方面的問題。
分流問題,即一些社區成員脫離原有社區,以開源軟體新的版本為基礎建立新的開源項目,也是開源社區治理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分流將破壞開源軟體開發的持續性和質量的穩定性,而這種情況在公司組織形式里是不常見的,因為公司內部可以採取監督措施與工資激勵使成員按計畫履行自己的職責。Kogut&Metiu( 2001)認為,開源社區特有的產品設計與生產方式就可以避免這種風險。Crow-ston&Howison(2006)更具體地提出開源社區按照參與程度一般具有洋蔥式的層次結構,即最核心的是程式編寫者,最外層的是錯誤報告者。外層向內層的過渡需要很高的成本,而且核心層的人員數量是非常小的。這樣的組織結構有利於開源項目組織架構的穩定性。

公共性特徵

開源軟體生產是一個在共有產權條件下私人提供公共產品的過程。開源軟體的“開放”與“免費”的特性決定了開源軟體的產權是共有的。開源軟體具有非排他性與消費的非競爭性的特徵,因此屬於純粹的公共產品:(1)開源許可證保證了開源軟體的透明性與人們在使用過程中的平等性。(2)由於具有網路效應,一個人對開源軟體的使用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其他人的效用--更多的人參與到軟體的編寫、測試與調試中提高了開源軟體的質量。
開源軟體這種公共產品是由私人無償供給的,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得到來自企業或是政府的直接支付。按照傳統的經濟理論,共有產權條件下私人提供公共產品存在著供給不足與滯後、搭便車現象嚴重和質量低劣的問題。但是在開源社區中,只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Krogh&Hippel,2006):多元的激勵、保持創新成果的公共性、低成本的合作機制與傳播機制,就不存在以上的問題。
OIson(1965)認為群體的異質性導致了對公共產品需求程度高的人自願承擔供給公共產品的成本,從而出現“小部分人貢獻大部分”的現象。有學者將這一理論套用到對開源經濟問題的解釋中。Franke&Hippel(2003)在對Apache的研究中發現,人們對Apache的安全性需求是高度異質的,這推動了軟體安全性的提高:一些用戶對標準的安全功能不滿意,從而通過修改程式來提高Apache的安全性能,他們所付出的成本低於得到的收益。Kuan(2002)認為異質性是開源軟體質量高於封閉原始碼軟體的原因,他在對Apache、Linux和Gnome的研究中發現,這些開源軟體錯誤的修正速度明顯高於封閉原始碼軟體。
Schelling(1978)提出了關鍵人群理論,這個理論的基本思想就是群體中一個小規模的具有很強激勵與生產能力的團體將減少其他人的機會主義行為。Dalle&Jullien(1999)用電腦模擬分析關鍵人群理論發現了“進入效應”,可用以解釋Linux傳播的路徑。他們認為存在一個參數a,用以描述人們對標準化的偏好,a值越低,人們越傾向於使用新的產品,即Linux。
Hippel&Krogh(2003)認為開源社區是一個用戶創新群體,創新者的創新成本遠小於他們開發軟體得到的收益。他用衝浪板的例子來進行類比,一些衝浪愛好者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不斷對衝浪板進行改進,而其他人從模仿他們的成果中收益,並且這種“搭便車”的行為不會減小創新者的創新激勵。並且在開源社區中,開源軟體雖然是一種公共產品,但是生產的某些收益卻能夠被生產者私人占有。這樣就解決了一般情況下,私人供給公共產品存在的激勵缺乏的問題。
Bitzer&Schroder(2005)用完全信息條件下消耗戰模型研究開源社區參與者對開源軟體的貢獻問題,得出結論:在滿足開源社區環境的幾個簡單假設下,開源軟體作為一種公共產品將被及時的提供,提供者是那些年輕的、低成本的、希望展示自己才能的人。
另外一個方面,由於生產模式的不同,開源軟體的出現與發展勢必在定價、質量和產品差異化等方面對商業軟體造成影響,兩種生產模式的競爭打破了原有軟體市場的均衡。開源軟體與商業軟體之間的競爭關係也是開源經濟學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Wegberg&Berends(2000)採用了數值模擬的方法研究了開源軟體與商業軟體之間的競爭。他們從軟體開發者的角度出發,納入學習成本、軟體質量、價格等因素,建立了一個動態模型,分析了在不同初始狀態和影響程度條件下兩種軟體之間的競爭。Economides&Katsmakas(2006)做了進一步的研究,他們認為開源將影響到軟體企業的定價方式和技術平台的選擇。
 

現代價值

開源經濟學的研究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所研究的核心問題還都是開源經濟產生伊始遇到的一些用現代經濟學無法解釋的基本問題,但其革命性意義和現實價值已經毋庸置疑。
開源經濟學對現代西方經濟學具有革命性意義,諸如開源經濟學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經濟人”理念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開源經濟學採取完全不同的組織形式,獨特的生產方式和新的治理模式將會對現代企業制度產生極大的挑戰;開源產品在一定意義上還原了信息產品的非排他性和消費的非競爭性,為信息資源的配置提供了一種新的有效的方式。
開源經濟學對於現時代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探索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核心問題,有一定啟示,提醒我們進一步思考個人占有與共同享有之間的關係、計畫經濟中集中決策的主觀隨意性與市場經濟分散決策的無政府性的兩難、以及公平和共同享有的經濟制度與平均主義和勞動低效等方面的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