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江情歌

打開塵封的歷史,在達州這片熱土上,曾經有一種來自久遠年代、輕盈靈動、琅琅上口的民歌,雖然現在已極難聽到,但它也曾風靡這片山山水水,還走向省城,並在全國民歌中占有重要一席。今年,開江情歌迎來了新的生機,成功進入達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絢爛多姿的歌謠
歌謠,自遙遠的春秋時代便可據其內容分為兩大類,一為歌頌勞動,二為歌頌愛情,中國幾千年來皆如此傳承。而開江情歌,則更是巧妙地將勞動與愛情融合在一起,故而在巴渠大地長盛不衰。
開江情歌指產生並流傳於開江縣全境內一種傳統的民間歌謠。自古以來,開江人民浸潤在漫長的歷史歲月和文化土壤中,在談情說愛、休閒娛樂,甚至在山間田壩中勞動的時候,為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和愛慕之情,往往自編自唱,因“情”生“歌”,因“歌”而“情”,創造出了“開江情歌”。因為題材多為追求純真愛情、嚮往美好生活等,所以民眾基礎牢固,百姓喜聞樂見,世代效仿,傳唱至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風格迥異、別具特色的開江情歌。
正因為來源於大眾、來源於生活,因此開江情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如:勞動時,人們唱起“大田栽秧行對行/哥妹賽秧擺戰場/情妹巧縫大口袋/只裝郎來不裝糧”;而到了傍晚相約時,則唱“太陽落土四山黃/犀牛望月姐望郎/犀牛望月歸大海/情姐望郎回繡房”。
開江情歌滿含著開江人民的樂觀,顯得風趣幽默。如:“一條大黃狗/睡在屋門口/情哥你來耍/腳兒輕輕走”;“郎在外面學鳥叫/妹在房中把手招/娘問女兒做什麼/我紡棉花伸懶腰”。
除去形式靈活、風趣幽默,開江民歌還有著描寫細緻入微、簡筆傳神的顯著特點。如:“郎是遠方野雁鵝/飛到妹家不敢落/腳到房前不敢進/話到嘴邊不好說”,把青年男女的羞澀和急切描寫得淋漓盡致;又如:“坎上草兒發了青/情哥可知我的心/只要情哥願娶我/快托媒人來說親”,嘖嘖,人家姑娘已經等不及了!
有了對愛的真情表達,那么自然也少不了對愛的海誓山盟。開江情歌里有:“入山看見藤纏樹/出山看見樹纏藤/藤生樹死纏到死/樹生藤死死也纏”;“對門山上一樹李/一刀砍斷千層皮/寧肯和妹刀上死/不願和妹兩分離”。
除此之外,開江情歌還不乏意趣橫生的妙句。如:“一尺白布四個角/做雙鞋兒郎踏腳/只要小郎來連我/包你不得打赤腳”,好一個心靈手更巧的女人;“一朵艷山紅/漂在河當中/哥要想花戴/二世變蛟龍”,對男子的婉拒和祝願;“哥是天上一條龍/妹是地上花一叢/龍不翻身不下雨/雨不灑花花不紅”,多么傳神和貼切!
情歌傳人話情歌
鄭朝天,58歲,開江任市鎮人,開江情歌第六代傳承人。早年務農,現在經商的他儘管年事已高,但始終未曾將自己心愛的“開江情歌”放下。“早上起來喊兩嗓子,一天忙活都不累;晚上睡前來兩句,一覺睡到大天亮。”鄭朝天對自己的絕活很得意。
所謂“第六代”,實際上是指從建國以來,相關部門較為系統地整理開江民歌以來的“第六代”。“開江情歌早得很喔,不曉得有幾百上千年歷史了,我的爺爺,我爺爺的爺爺都會唱。”在鄭朝天記憶中,最初對開江情歌有印象時自己才11歲,還是個“放牛娃”。“那時一出門,到處都可以聽到人們唱歌,田裡有,地里有,河壩有,山上也有,好熱鬧喔!”鄭朝天那時並不知道這就是開江情歌,或許那時也根本沒有“開江情歌”這個名詞,就是覺得好聽,也就開始跟著哼哼了。
“那時,人們行為很保守,但思想卻很大方,勞動時男女對歌再正常不過了!”鄭朝天的老家在龍王溝村原3大隊6隊,本隊的地和7隊的地隔溝相望。每天早晨,這邊6隊的人們一聲喊,那邊7隊的人們便開始和,歌聲在山谷中迴蕩不絕。“別說,還真就有幾對人是因為唱歌走到一起的,歌這東西真奇妙啊!”鄭朝天回憶起幾十年前的事情,幸福感仍不禁躍然而出。
“現在唱情歌的人少了,大家都聽港台歌去了,但我始終認為,開江情歌還是有生命力的,只是沒有發展好。”鄭朝天的信心不是沒有來由的,每隔一段時間,他便會在屋外空曠地練練嗓子,常常會吸引來一群人靜聽。而讓他最得意的是三年前的一件事,那次他進了很多西瓜,由於天氣不好賣了兩天只賣出幾個西瓜,無聊之中他就坐在西瓜攤邊唱歌,孰料很快便引來一大群人,大家你一個我一個一會兒就把西瓜買光了。從那以後,鄭朝天更覺得自己有責任為開江情歌的傳承作出貢獻。
無論是鄭朝天,還是吳碧成、孫中位、石永培等等,他們都是開江情歌的優秀傳人。在他們眼中,自己雖然已經老了,但開江情歌永遠具有魔力,永遠不曾衰老,自己以會唱、會聽、會編開江情歌而自豪。
開江情歌艱難前行
縱然開江情歌有過輝煌的歷史,但無可否認的是,開江情歌已然走到衰亡的邊緣。不僅聽歌的人少了,甚至連會唱開江情歌的人都已不多,現在的第六代傳人們都已是60歲左右的老人,再隔20年,究竟還能有多少人能唱?實在不容樂觀。
開江縣文化館館長鄧承熙一語驚人:“如果不妥善加以保護,不用10年,這一特色文化產物將徹底消亡。”
據了解,現在開江情歌發展最大的難點不在於會唱的人少,而在於沒有新鮮血液的補充。鄧館長指出,受現在的大環境影響,學唱民俗類歌曲見效慢、客群面窄,於這個崇尚金錢的時代不合拍,因此大多數年輕人更傾向於流行歌曲。而老一輩的情歌演唱者都年事已高,更加之生存土壤失去了,他們也已忘掉了很多歌曲,需要重新去回憶和整理。而年齡越大,就越難去修補那些忘掉的東西,現在的情況很危險。
本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並響亮提出了建設“經濟文化強市”的戰略目標。在這一指導思想下,全市各地加大了對地方特色文化的搶救性發掘和保護,開江情歌終於再度回到人們的視線中。人們在重新審視開江情歌時,發現它竟是如此光彩奪目。經過整理和層層申報,終於在今年,市委、市政府正式為其正名,還它以應有的榮耀。
目前,一份詳盡的開江情歌保護髮展方案已由市文化部門擬出,正待市委、市政府審核通過。其中包括有靜態保護:全面深入開展普查工作,徹底摸清開江情歌發生、發展的歷史沿革;將普查所獲資料(文字、曲譜、錄音錄像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存檔;進一步深入開展理論及事態發展研究工作,將相關作品(音樂、舞蹈)的成果編纂成文本予以出版。動態保護:保護開江情歌傳人;培養開江情歌新的傳人。
開江縣財政設立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領導小組和工作委員會,開辦了包括“開江情歌”在內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普查培訓班;各鄉鎮政府購置了部分服飾和製作道具等;開江縣文化館編輯製作了一系列開江情歌的音像資料。此外,開江縣政府還於2009年投入8萬元用於“開江情歌”等項目的保護開支。目前,已投入保護資金近15萬元。
對於現狀,鄧承熙館長稍感欣慰:“擔憂的是傳統文化敵不過時代快餐,欣喜的是黨委政府終於開始正視開江情歌,而社會對這一塊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我相信,只要通過一代人的努力,開江情歌必定重新大放異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