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星

開封星

二、同一顆小行星在不同的夜晚被觀測到,並報告國際小行星中心後,確認它是顆新星,會得到一個國際統一格式的“暫定編號”,這是第二次命名。 三、當一顆小行星在至少4次回歸中被觀測到,並且得到國際小行星中心的確認,才能給它一個永久的國際編號,這是第三次命名。 四、小行星的發現者提出以地名、人名命名小行星,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批准後,才能給它第四次命名,比如“開封星”。

簡介

“開封星”雕塑揭幕2009年10月16日上午,中國天文學會二00九年學術年會[1]開幕式及“開封星”命名揭牌儀式在河南開封舉行,在地球和火星之間圍繞太陽運轉的編號為“三五三六六號”的小行星,在此間被正式命名為“開封星”。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首席研究員周旭在開幕式上表示,“開封星”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於一九九七年十月十八日發現的,它的絕對星等為十五點九等,繞日運行周期為三點三二年。該小行星是太陽系內類似行星、但體積比行星小得多的環繞太陽運動的天體,從地球上肉眼無法看到。
“開封星”雕塑揭幕“開封星”雕塑揭幕

開封觀星歷史:

開封簡稱汴,古稱汴梁、汴州、東京,開封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均定都於此,素有“七朝都會”之稱。
早在千年以前,古城開封就和星空結下了不解之緣。史料記載,北宋時期,公元一0一0年至一一0六年間,進行過五次大規模的恆星位置觀測;《宋史•天文志》中記載了測定二十八星宿的位置;《靈台秘苑》中收載了包括有三百四十五個星官距星的入宿、去極度;公元一二四七年的石刻天文圖,刻星一千四百三十多顆;北宋的科學家沈括和郭守敬設計的渾儀和簡儀,蘇頌、韓公廉等人研製的大型水運儀象台,這些都為國際上研究天文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名稱由來: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首席科學家周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該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於1997年10月18日發現的小行星1997 UP4,獲得國際永久編號第35366號,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通報》第66726號通知國際社會,正式命名為“開封星”。

相關信息:

國家天文台副台長周宜介紹,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由發現者進行命名並得到世界公認的天體。在地球上60億人口中,只有極少數人、極少數城市獲得以自己名字命名小行星的殊榮。“國際小行星中心曾將我國天文學家於1965年12月20日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河南星’;2003年6月14日,永久編號為9092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南陽星’。”
據了解,由全國500餘名天文學專家參加的“中國天文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由中國天文學會、中科院國家天文台主辦,開封市人民政府承辦。會議期間,除了進行學術報告外,還將舉辦數場針對開封青少年學生的天文科普講座。

小行星如何命名:

一、天文學家們觀測到一顆小行星後,給它一個臨時編號。
二、同一顆小行星在不同的夜晚被觀測到,並報告國際小行星中心後,確認它是顆新星,會得到一個國際統一格式的“暫定編號”,這是第二次命名。
三、當一顆小行星在至少4次回歸中被觀測到,並且得到國際小行星中心的確認,才能給它一個永久的國際編號,這是第三次命名。
四、小行星的發現者提出以地名、人名命名小行星,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批准後,才能給它第四次命名,比如“開封星”。
據國家天文台提供的資料顯示,我國共發現獲得國際暫定編號的小行星2697顆,其中397顆已獲得永久編號和命名權。至今,以我國省市地名命名的小行星有56顆,用我國古代科學家姓名和當代人姓名、企業名命名的有100多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