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善寺[河北省保定高碑店市]

開善寺[河北省保定高碑店市]
開善寺[河北省保定高碑店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開善寺是河北省的一座古佛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南朝詩人陰鏗有五言詩《開善寺》,是南北朝詩中的寫景名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善寺,坐落於中國北部河北省高碑店市舊城址的東北角,是一座保留有遼代(公元916~1125年)建築風格的佛寺。

基本信息

寺院名稱

好
開善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善寺,坐落於中國北部河北省高碑店市舊城址的東北角,是一座保留有遼代(公元916~1125年)建築風格的佛寺。 開善寺據傳始建於唐代(公元618~907年),原建築多已被毀,現僅存建於遼代的大殿和後代修繕的天王殿、金剛殿。大殿面闊5間,進深3間,通高約13.2米。殿內立柱用材粗壯,具有明顯的側腳和升起,各柱卷殺圓潤,殿頂為出檐深遠、弧度平緩的廡殿頂。為了擴大視野,大殿在建造過程中使用了遼金建築中常見的減柱法。殿內僅有立柱4根,視野寬闊,適應了在殿內布置眾多佛教群像的需要,充分體現了遼代佛殿內部結構安排與實用要求緊密結合的設計思想。此外,殿內還保留有遼代壁畫。 開善寺為人們了解遼代的建築、雕刻及繪畫藝術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

作品名稱

【名稱】《開善寺》 【年代】南朝 【作者】陰鏗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開善寺 鷲嶺春光遍,王城野望通。 登臨情不極,蕭散趣無窮。 鶯隨入戶樹,花逐下山風。 棟里歸雲白,窗外落暉紅。 古石何年臥,枯樹幾春空? 淹留惜未及,幽桂在芳叢。

作品鑑賞

陰鏗的寫景名篇頗多,《開善寺》一詩,寫開善寺明媚的春光,色彩明媚,動靜相宜,仿若一幅生動的畫卷展現在眼前。 這首詩是作者在春日遊覽開善寺時所作,開善寺在南京鐘山獨龍阜上,建於梁武帝天監(502~519)年間。時鐘山多佛寺,開善寺風景獨勝。全詩以工筆寫景,從“登臨情不極”說起,以“淹留惜未及”結尾,中間部分是景色描寫,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風光的迷戀之情。鷲嶺,即靈鷲山,本為中印度佛教聖地,如來曾在此地講經,因開善寺亦為佛門禪院,所以此處借指鐘山。開篇四句,著眼鐘山全景,寫開善寺春光遍野,詩人遊興盎然。“鶯隨入戶樹”四句是全詩的精華部分,意象精妙,用詞洗鍊,是歷代傳誦的寫景名句。詩句以鶯、花、雲、暉四景點潑寫出一幅靜幽美麗的山寺圖:樹隨風動,風吹花落,黃鶯被樹枝帶入了窗戶,花朵與清風共舞;白雲悠悠歸來,落霞灑落窗外。作者用“隨”、“逐”、“歸”、“落”幾個動詞來刻畫景物的形態,動中有靜,以動襯靜,更渲染出山寺古剎特有的靈靜。“古石”二句,以山寺周圍景物加以點綴,進一步描繪山寺的古老悠遠。末尾兩句用“何年臥”、“幾春空”的設問為古老的山寺平添了幾分神秘幽渺的氣氛。詩人借用《淮南小山·招隱士》中的“桂樹叢生兮山之幽”、“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等句子,表達了詩人不能久留於此,辜負美景,深以為憾的情緒。

作者簡介

陰鏗畫像陰鏗畫像
南朝梁陳間詩人。字子堅,生卒年不詳。祖籍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其高祖陰襲於晉末隨南朝宋武帝劉裕南遷,定居南平(今湖北荊州),四代後生陰鏗。陰鏗約在公元540-547年(大同六年至太清元年)期間,為湘東王蕭繹法曹行參軍。侯景之亂時,他曾被叛軍擒獲,遇救逃免。陳文帝天嘉(560~566)年間,曾為始興王陳伯茂中錄事參軍。侯安都為征北大將軍,於宅中招集文士賦詩,陰鏗亦為座上客之一。經過徐陵的推薦,陳文帝即日召見,命作《新成安樂宮詩》,頗受讚賞。累遷招遠將軍、晉陵太守,後為員外散騎常侍,卒。陰鏗工五言詩,長於描寫山水,風格清新流麗,與何遜相近;世稱“陰何”。今僅存詩30多首,有《陰常侍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