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門餐館

閉門餐館是指盛行歐美的沒有招牌,大門緊閉,來客無論認識與否都要坐在一起進餐的特色餐館。這種“閉門餐館”其實很像國內的私家菜館,通常開設在民宅內,老闆既是房主又是主廚,食客前來就餐必須提前預約。閉門餐館過去完全依靠食客口耳相傳提高知名度,擴大客源。隨著社交網站興起,越來越多人通過“臉譜”網站和微部落格“推特”了解閉門餐館。 閉門餐館知名度逐漸擴大,網際網路上甚至出現閉門餐館專用的社交網站、食客群和全世界閉門餐館名單。

“閉門餐館”盛行歐美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餐館無論大小都應該是敞開大門迎客,侍者穿梭,親朋好友圍坐一起,大快朵頤,高談闊論。可是在不少西方過節目前卻流行著一種 “閉門餐館”,這裡沒有招牌,大門緊閉,來客無論認識與否都要坐在一起進餐。

示意圖示意圖

這種“閉門餐館”其實很像國內的私家菜館,通常開設在民宅內,老闆既是房主又是主廚,食客前來就餐必須提前預約。不同的是,“閉門餐館”可是無照經營。這種餐館從高檔菜品到家常便飯一應俱全,餐館為具有創新精神的廚師提供機會,試驗他們的新菜品或“另類”食物。敢於冒險的食客也可以藉機大飽口福。另外,食客和陌生人同桌共進晚餐,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好像參加晚宴,能夠結識不同的人。“閉門餐館”還給很多想當廚師但沒有創業資金的人提供了一種賺錢的渠道。由於價格低廉,“閉門餐館” 通常生意都很好。
十幾年前,“閉門餐館”在拉美國家和地區開始流行。眼下這股風潮已經吹到英國、德國和美國。食客在“閉門餐館” 品嘗新菜品,好吃且不貴,這種全新形式的餐館和傳統餐館唱起對台戲,被戲稱為“反餐館”。“閉門餐館”過去完全依靠食客口耳相傳提高知名度,擴大客源。隨著社交網站興起,越來越多人通過“臉譜”網站和微部落格“推特”了解到了這種奇特的就餐形式,其知名度逐漸擴大,網際網路上甚至出現“閉門餐館”專用的社交網站、食客群。

沒有招牌大門緊閉

按照一般觀念,餐館就要敞開大門迎接食客。親朋好友圍坐一桌,品嘗美食的同時談天說地。不過,一種流行於阿根廷的“閉門”餐館既不掛招牌,也不開門迎客。客人來這裡用餐要和陌生人坐在一起共進晚餐。

私家菜

閉門餐館通常開設在民宅內,老闆既是房主又是主廚。食客必須提前預約並且詢問餐館地址。他們互不相識,卻得坐在一起共進晚餐。 從高檔菜品到家常便飯,閉門餐館供應不同種類的食物。餐館為具有創新精神的廚師提供機會,試驗他們的新菜品或“另類”食物。敢於冒險的食客也可以藉機大飽口福。
身為一名亞裔,克里斯蒂娜·蘇納非常想念家庭烹飪的亞洲美食。這些食物在阿根廷並不多見,所以蘇納改建自家車庫,開辦閉門餐館,每餐供應四道菜和葡萄酒,人均消費大約30美元。
路透社24日援引蘇納的話報導:“我邀請朋友們品嘗餐館開業的第一頓飯,之後客源擴展開來。”
廚師丹·珀爾曼厭倦在餐飲行業每天工作12小時至14小時。於是,他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開辦閉門餐館。餐館每星期更換選單,菜品包括龍舌蘭湯和海藻魚子醬。

新體驗

食客在閉門餐館和陌生人同桌共進晚餐,是一種全新的就餐體驗,好像參加晚宴,能夠結識不同的人。詹姆斯·拉姆斯登在英國倫敦經營一家閉門餐館。每兩周他會在自己的寓所為20位客人烹飪一桌晚餐。他說:“餐館氛圍愉悅、融洽,客人們都很喜歡這種獨一無二的就餐體驗。”
科斯塔·卡洛奇若斯經營的閉門餐館在德國柏林。他告訴記者,同桌的客人本不相識,經常一頓飯後成為朋友並交換電話號碼和電子信箱地址。
“通常一桌坐15位至20位客人,年齡各異,互不相識。他們品嘗美食的同時,還能聊到一起,”拉姆斯登說。
亞歷杭德羅·蘭格和羅莎娜·蘭格完成歷時兩年的環球旅行後,2007年起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經營一家閉門餐館。他們說,客人雖然職業不同,有藝術家、律師和外交官,“但他們的一個共同點是都有好奇心”。

漸盛行

十幾年前,閉門餐館在拉美國家和地區開始流行。眼下這股風潮已經吹到英國、德國和美國,而僅在兩三年前,倫敦和紐約沒有一家這樣的餐館。
食客在閉門餐館品嘗新菜品,好吃且不貴。這種全新形式的餐館和傳統餐館唱起對台戲,被戲稱為“反餐館”。
閉門餐館過去完全依靠食客口耳相傳提高知名度,擴大客源。隨著社交網站興起,越來越多人通過“臉譜”網站和微部落格“推特”了解閉門餐館。 閉門餐館知名度逐漸擴大,網際網路上甚至出現閉門餐館專用的社交網站、食客群和全世界閉門餐館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