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囊果

閉囊果

閉囊果亦稱果孢子體,是一種物質,廣泛用在生物和農業。

閉囊果是一種物質,廣泛用在生物和農業

閉囊果閉囊果

英文解釋

cleistocarpous[bìnángguǒde]

closedspore-bearingstructureofsomefungi(especiallyAspergillaceaeandErysiphaceae)fromwhichsporesarereleasedonlybydecayordisintegration

主要特徵

亦稱果孢子體(carposporoph-yte)。高等紅藻的雌性生殖器官果胞受精後,在母體上發育形成的一種特殊的二倍體結構。在囊果內的產孢絲上的果孢子囊中,產生含二倍染色體的果孢子。結構簡單的囊果,僅為由合子細胞分裂形成的許多產孢絲及產孢絲上的果孢子囊密集成的球狀體,如海索麵。結構複雜的囊果,除合子細胞分裂產生的輔助細胞、產孢絲及產孢絲上的果孢子囊外,外面還有由果胞附近的藻體營養細胞經多次分裂形成的囊果被將其包被。

醫學研究

桑裏白粉病又稱白粉病、白背病,分布在全國各植桑區,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
症狀多發生於枝條中下部將硬化的或老葉片背面,枝梢嫩葉受害較輕。發病初期葉背出現圓形白粉狀小霉斑,後擴大連片,白粉嚴重時布滿葉背,葉面與病斑對應處可見淡黃褐斑,後期白色霉斑中出現黃色小顆粒物,漸由黃變褐,最後變為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閉囊殼
病原Phyllactiniamoricola(P.Henn.)Homma稱桑生球針殼,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菌絲體不分枝,縱橫交錯。菌絲匍匐於葉背,以吸器伸入寄主細胞攝取營養,葉面菌絲垂直長出分生孢子梗,無色,具34個隔膜,頂端膨大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多單生,無色,棍棒狀,大小6086×1926(μm)。後期形成閉囊果,扁球形,直徑183-283μm,周邊具針狀附屬絲5-18根,有時多至32根。閉囊殼內:具子囊9-14個。子囊無色,圓形,基部有短柄,大小60-105×25-40(μm),內有子囊孢子2-3個。子囊孢子無色或淡黃色,單胞,橢圓形,大小30-49×19-26(μm)。此外,有報導UncinulamoriMiyake稱桑鉤絲殼,也是該病病原
發病特點病菌以閉囊果在桑樹幹或病葉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散出子囊孢子,隨風、雨傳播至桑葉上侵入,經8-10天潛育產生白色病斑,後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至晚秋形成閉囊殼越冬。發病最適溫度22-24℃,相對濕度在30%-100%範圍內孢子均能發芽,相對濕度70%-80%最適。條件適宜時,成熟的分生孢子經2小時即發芽,形成菌絲,25℃經72小時又產生分生孢子,一批分生孢子脫落後,隔3-5小時又形成一批。氣溫低的山區較平地桑園易發病,地下水位低、春伐系、過於密植或缺鉀桑園發病重。

防治方法(1)選栽抗病品種一般葉片硬化遲的桑樹品種較抗病。如湖桑7號、湖桑38號、彎條桑、花桑、梨葉大桑、新疆白桑等。(2)清潔桑園。秋冬季清理地面落葉、殘葉用於漚制堆肥。(3)合理采葉,密植桑園要多次采葉。夏伐後要施足夏肥,注意增施鉀肥,提倡施用桑樹專用肥。(4)藥劑防治冬季用波美4°~5°。石硫合劑或50%硫磺膠懸劑500倍液噴樹幹、枝條。發病初期噴灑40%多·硫膠懸劑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硫菌靈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間隔10~15天一次,連噴2次。可用1%~2%硫酸鉀或5%多硫化鋇噴葉背,能抑制病害蔓延。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可改用40%杜邦福星乳油8000倍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