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獸龍

閃電獸龍

閃電獸龍(學名Fulgurotherium)是下白堊紀的一屬恐龍,化石發現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的閃電山脈,該地以貓眼石礦區與恐龍化石而著名。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閃電獸龍被分類為棱齒龍科,身長約2米,是種原始鳥腳下目恐龍。模式種是南方閃電獸龍( F. australe),由Huene於1932年正式描述。化石包含頭顱骨、股骨、以及牙齒,但由於它的化石有可能是來自幾個鳥腳下目的物種,故它被認為是一個嵌合體。

骨骼特徵

恐龍的骨骼 具有一些衍化適應,可使它們與原始的主龍類祖先辨別出來。在後期的恐龍中,這些特徵經過更多的演化改變。

恐龍的共有衍征包含:

後額骨缺失。

肱骨有低矮的三角嵴,附著胸鎖三角肌,長度約是肱骨的1/3到1/2。

腸骨後部有個突出區塊,髖臼穿孔。

脛骨末端邊緣寬廣,有個往後的凸緣。

距骨有個明顯上突與脛骨契合。

除上述幾個特徵以外,大部分恐龍還有一些共同特徵,但是因為出現在其他主龍類,或者不存在於早期的恐龍身上,因此不列為恐龍的共有衍征。恐龍具有直立的步態,類似大部分的現代哺乳類,而大部分其他爬行動物則是四肢往兩側延展的步態。恐龍的臀窩朝向兩側,股骨的第四轉子往內側,兩者契合,股骨頭垂直於股骨幹,產生直立的步態,而不同於勞氏鱷目等臀窩向下的直立方式。

體型特徵

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準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

大部分的恐龍要比大型蜥腳類恐龍還小得多。現有的證據表明,恐龍的平均大小在三疊紀、早侏羅紀、晚侏羅紀和白堊紀都不斷變化。大部分獸腳類恐龍的體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間,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動物則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間。恐龍的體重估計值,大多介於1到10公噸之間。倫敦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研究指出恐龍的體重平均值約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類體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間。

從現有的狀況較好的骨架來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龍是長頸巨龍(Giraffatitan brancai,原名布氏腕龍)。長頸巨龍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間發現於坦尚尼亞。從多具大小相近的個體所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現正展示於柏林洪堡博物館,該模型高12米,長22.5米,預期活體的重量在30到60公噸之間。最長的恐龍是27米長的梁龍,是在1907年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現展示於賓州匹茲堡的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

閃電獸龍 閃電獸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chinese )→ 閃電獸龍

拉丁文學名( name )→ fulgurotherium

發音( pronounced )→ full-gur-oh-theer-ee-um

含義( meaning )→ 閃電的野獸目( order )→ ornithischia亞目( suborder )→ genasauriacerapoda 角足龍類 ornithopoda屬( genus )→ fulgurotherium 閃電獸龍模式種( type species )→ f. australe 南方閃電獸龍其它種( other species

時代( period )→ 白堊紀早期 aptian to albian

分布( found in )→ 澳大利亞發現地層( stratum )

食性( diet )→ 雜食典型狀態( length up to )→ 長2米

發現者( discoverer )→ huene,1932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huene,193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