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葉實蕨

長葉實蕨

長葉實蕨是實蕨科植物長葉實蕨的全草,葉柄長15厘米或更長,葉薄草質,乾後黑色。據《新華本草綱要》記載長葉實蕨味淡,性涼,有清熱解毒、止咳止血、收斂的功能,多分布於福建、海南、廣西等地。

基本信息

醫藥用途

【藥 名】:長葉實蕨
【來 源】:為實蕨科植物長葉實蕨 的全草。【功 效】:1.清熱解毒 2.斂肺止咳 3.止血。
【主 治】:治咳嗽、吐血、痢疾、燒燙傷、跌打損傷、蛇咬傷、出血症。
【性味歸經】:淡,涼。肺、肝、腎、大腸四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9克。
【別 名】:尾葉實蕨(《台灣植物志》)、鴨公尾(貴州)、三叉劍、單刀石韋(廣西梧州)、三角楓、三步跳(四川滬縣)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考 證】:始載於《中國蕨類植物圖鑑》。

命名來源

長葉實蕨Bolbitisheteroclita(Presl)Ching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6(1)卷
3.長葉實蕨(中國蕨類植物圖譜)尾葉實蕨(台灣植物志)圖版19:1-4

形態特徵

根狀莖粗而橫走,密被鱗片;鱗片卵狀披針形,灰棕色,盾狀著生,近全緣。葉近生,相距約1厘米葉柄長15厘米或更長,禾稈色,疏被鱗片,上面有溝;葉二型:不育葉變化大,或為披針形的單葉,或為三出,或為一回羽狀;頂生羽片特別長大,披針形,先端常有一延長能生根的鞭狀長尾;側生羽片1-5對,近無柄,闊披針形,長10-15厘米,寬3-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楔形,邊緣近全緣或呈淺波狀而具少數疏剛毛狀齒。側脈明顯;小脈聯結成整齊的四角形或六角形網眼,網眼在側脈之間排列成3行,無內藏小脈,近葉緣的小脈分離。葉薄草質,乾後黑色。能育葉葉柄較長,葉片與不育葉同形而較小,孢子囊群初沿網脈分布,後滿布能育葉下面。染色體2n=82。

產地分布

生於海拔200-1400m的林下或溪谷邊石上。。

台灣(宜蘭、平東、台東)、福建(華安)、海南(儋縣)、廣西(東興、大苗山、武鳴、龍勝)、四川(重慶、峨眉山) 、雲南(普洱、河口、蒙自、佛海、鎮越、屏邊、西雙版納)。生於密林下樹幹基部或岩石上,海拔50-1500米。日本(琉球)、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越南、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美拉尼西亞。模式標本產地:菲律賓(呂宋)。

實蕨科植物

中小型陸生植物,偶有水生,生於林下土中、石上或溪邊,極少攀援於樹幹基部。3屬約100種,分布於全世界熱帶地區。我國有2屬約23種,產華南及西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