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水利史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幹流全長6300km,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10省、市、自治區,注入東海。支流有700多條,流域面積180.7萬km2。和黃河比較,長江河道穩定,水量大,含沙量小。雖然歷史上仍有洪災(見荊江大堤),但多灌溉、航運之利。流域內人口3.6億,耕地3.6億畝。自三國以後逐漸發展為中國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和經濟區。《禹貢》中已載有大禹導岷江以至下游的江湖治理等傳說。

長江水利史

正文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幹流全長6300km,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10省、市、自治區,注入東海。支流有700多條,流域面積180.7萬km2。和黃河比較,長江河道穩定,水量大,含沙量小。雖然歷史上仍有洪災(見荊江大堤),但多灌溉、航運之利。流域內人口3.6億,耕地3.6億畝。自三國以後逐漸發展為中國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和經濟區。《禹貢》中已載有大禹導岷江以至下游的江湖治理等傳說。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 社會動亂,諸侯爭霸。當時巴蜀與楚、楚與吳越相爭,水戰中已出現特製的艦船。因水運頻繁而開鑿人工運河,是這一時期長江水利的顯著特點。吳國興修貫通江、淮的邗溝,成為南北大運河的開端。《史記·河渠書》稱:"於楚,西方則通渠漢水、雲夢之野,東方則通(鴻)溝江淮之間。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楚懷王六年(公元前323)鑄造的鄂君啟節中的舟節,詳細記述了各條水路與楚都郢(今江陵縣北)相通的航線,其範圍遍及鄂、豫、湘、桂、贛、皖諸省。秦昭王末期(約公元前256~前251)蜀郡守李冰在灌縣修建了都江堰。漢水支流蠻河上(今宜城縣境),後人利用白起引水灌鄢郢的渠堰,開為渠、塘結合的灌渠,灌田3000頃。其他如太湖流域、沮漳河流域,都有灌溉之利。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 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多方面發展水利。秦滅六國,為統一嶺南,秦始皇派監郡御史祿開鑿廣西興安的靈渠,溝通湘、漓二水,促進了南北方經濟文化的交流。西漢初年,江、漢開始有洪水災害的記載,第一次(公元前185)江漢泛溢,淹4000多家。五年後,二水又溢,淹萬餘戶,均在荊江段和漢水中游。漢代襄陽附近已出現江漢堤防,以後長江荊江段和漢水中游以下就成了歷代防洪重點。西漢後期召信臣任南陽郡太守,創建大量灌溉工程。東漢初年,杜詩任南陽太守,整修陂池,並創製"水排"(水力鼓風機),鑄造農器。後漢時在漢江支流蠻河上擴建木里渠,可灌田700頃,到北宋時已擴大可灌田6000頃。其他如漢中的山河堰、長江下游三角洲的陂湖、巢湖地區的渠堰,有不少相傳是西漢時創建的。揚州一帶的湖塘水利,東漢早期已經開發。上游如西漢景帝時文翁修湔堰,擴大了都江堰灌區;王莽時文齊興修滇池水利,灌田2000餘頃。航運方面:江南運河已經形成;漢武帝時曾試圖開鑿溝通漢水和渭水的褒斜道運渠;東漢時整治過嘉陵江上游的水道。東漢自首都洛陽,經黃河、汴渠、邗溝通向江、淮的漕運已受到重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220~589) 北方政局動盪,南方相對穩定,民眾不斷南移,長江流域逐漸形成基本經濟區。此時水運已成為主要交通形式,並出現局部的乾支流堤防和海塘。水利工程以鎮江地區、太湖流域、安徽沿江一帶居多,其次是湘江、沅江、漢江和贛江等地。東漢末期已興修揚州的陳公塘和七門堰、吳塘等工程;曹魏與孫吳交兵多利用東肥河、南肥河水運,蜀漢則經營都江堰和漢中灌區;孫吳廣泛屯兵墾殖,興修的塘堰遍及長江中下游一帶,開破岡瀆以溝通太湖至南京的水運。西晉早期,杜預修復南陽水利,在江漢平原開揚夏水道(西由江陵的揚口經長湖入漢江,東由石首經華容入洞庭湖),縮短了漢江、長江至洞庭湖的航線;東晉荊州刺史桓溫修築江陵金堤,是荊江大堤的肇始;江南沿海已有零星海塘;江蘇丹陽的練湖是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其他還有新豐塘。南北朝對峙時期,南京成了南朝建都之地,長江中下游堤圩塘堰繼續發展,以句容的赤山湖規模最大;中游荊襄一帶的水利屢次修復。水運方面,河渠上普遍修建堰埭,渠化航道;邗溝屢次改道,通長江已有揚州向西的儀征江口,並建堰埭和水門;太湖通南京的水道,另有上容瀆等。
隋、唐、宋時期(589~1279) 南方經濟發展超過北方,形成"國家財賦仰給東南"的局面,漕運成為重要政治措施。這一時期長江流域水利事業興旺,特別是太湖地區的塘浦水網和皖南一帶的圩田,構成了江南農田水利的顯著特點。隋代在歷代開拓的基礎上擴大改建了邗溝與江南運河,溝通了江、淮、河、海四大水系。靈渠在唐代已建有18座斗門,宋代有36座斗門。唐代曾試開漢江支流丹江通渭河的運道。北宋兩次試開白河通惠民河運道,溝通漢水至汴渠。北宋時邗溝上水工建築物有80餘座,首先出現了復閘,並推廣到江南運河。南宋汴河堙廢后,江南運河更顯重要。自唐後期到南宋時,長江以南的大小塘堰灌區普遍開發,如沅江下游常德地區的各灌區,又如元和三年(808)韋丹在江西築堤、排澇,開陂塘598所,灌田1.2萬頃。宋代在江西已出現梯田。南宋時漢水中游有宜城長渠、棗陽平虜堰等大型工程。唐中期以後,在丹陽、石臼等湖一帶廣修圩田,及其他各湖的圍湖造田,形成了太湖地區的主要水利。圩田和圍田逐漸向巢湖、鄱陽湖、洞庭湖及洪湖等沿江濱湖地帶發展,到南宋時已擴展到荊江兩岸叫作垸田,各湖區的圍墾在以後各代有增無減,水面縮小,蓄洪能力削弱,以致常鬧水災,於是產生了廢田還湖和繼續圍墾的爭議。太湖流域這一時期出現了以排泄為主的疏浚工程;荊江及漢江下游堤防也逐漸增多,往往和圩垸堤岸連成一片。
元、明、清及民國時期(1279~1949) 各代在經濟上更加依賴江南。長江乾支流堤防逐漸完成,上起荊江下至江蘇都有了系統的堤防,漢江、湘江、贛江等堤防也普遍興修。荊江分流穴口多被堵塞,近代僅有四口分流入洞庭湖。漢江下游及荊江段常有水災,堵口、修堤的記載增多。下游蘇(州)、松(江)、嘉(興)的排澇,練湖、吳淞江以及其他泖浦的疏浚,更不下幾千次。上游以元代修建的雲南滇池水系的松花壩和海口工程最為突出。都江堰也不斷改建增修。京杭運河於元代修成後,明清時已整修成為南北運輸的重要幹道。漕糧負擔最重的是太湖流域。江浙海塘,自宋代以來不斷修築,發展到清代,海寧老鹽倉出現了魚鱗大石塘。19世紀後期傳入西方水利科學技術,有關研究長江水利的專著增多。長江的治理以疏浚航道為主,畸形發展,堤防殘缺不全,中下游水災也越演越烈,以1931年和1935年最為嚴重。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長江的治理從此進入了新時代。
參考書目
 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長江水利史略》編寫組編:《長江水利史略》,水利電力出版社,北京,1979。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